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晋末长剑 > 第1139章 战争的脚步(下)

晋末长剑 第1139章 战争的脚步(下)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21:15:43

第1139章 战争的脚步(下)

第1139章 战争的脚步(下)

“当当……”军士们敲响了巨大的铜铃。

片刻之后,江陵水城东、南、北三个大门次第升起,一艘艘船只次第驶出,在外面广阔的湖泊水泽上聚集。

第一批聚集完毕之后,水军左营督军黄和便带着战舰护卫于前,向南驶入长江。

水城之内,水军中营督军沈浑披上了一件隐约带有花纹的鲸鲵皮甲。

鲸鲵,俗称“大鱼”,就是后世所谓“鲸”,此时略作区分,雄曰“鲸”,雌曰“鲵”。

沈浑家有钱,这件鲸鲵皮甲也是花重金抢购来的。

多年前一条鲸鲵不知道怎么回事,被海浪冲上了岸,搁浅了,于是就有人将其捕杀,切割制皮,做了许多皮甲、水靠、雨靴,沈浑托人采购了几件,一直非常宝贝。

水师作战,穿上这玩意好处太多了。

防护力极强,不比铁甲差多少,还防水、保暖,落水后也不至于沉下去,更兼灵活无比,试问哪个水师将校不想要一件?

但搁浅的鲸鲵可遇不可求,很多年才能碰上一回,这就没办法了。

呃,杨宝现在也有一件,当然是沈浑送的了。

这两年水师扩充的速度真的非常快。

拿下巴东、建平、宜都三郡后,大肆招募人手,补充战损,同时进行了改制,分为左中右三营,各三千人,船只数量合计五百余艘,以小型战舰居多。

右营目前驻扎在石宝城——因石城这个名字太常见,邵勋亲赐名“石宝”。

石宝城屯有一部分陆师,积存了部分军资粮草,水师则在城南的江中下寨。平日里但与敌军小规模厮杀,一旦大军来袭,则立刻避战,尽量保存实力。

左营和中营都屯驻在已经营建得差不多了的江陵水城之中,主要任务就是护送粮草军资开往巴东乃至临江县囤积,维持当地诸军日常消耗的同时,尽可能积攒各类作战物资。

这项行动不是很顺利,至今也只囤积了三万兵数月所需资粮罢了。

然而这一次巴东方向调集了五万余人,规模远超原本的计划,这点东西就不够用了——当然,灭成作战的时间也提前了,本来不太可能今年冬天就发动的,因为朝中有人认为李雄身体不好,可以等他死了再动手。

现在说这些都没用了,大战已然一触即发,没有人能阻止。

中营将士们用罢早饭后,休息了半个时辰,随后便开始往船上装载各类物资。

沈浑则登上了城头,俯瞰全境。

北边的河道之上,持续不断的船只正往水城行来。它们不太适宜进入长江,但在内河航行却没什么问题。

从襄阳送来的第一批粮食已经抵达,整整三十万斛,立刻将几乎已经枯竭的邸阁给填满了。

船只之外,还有大量牛车、马车、骡车之类进入江陵。朝廷几乎动用了一切手段,就为了填饱战争巨兽的胃口。

江陵主城北门之外,还有一些人正在逃离。

沈浑见了,轻笑一声。

城中有谣言,梁成大战期间,晋国可能趁虚夺取江陵。

谣言传得有鼻子有眼的,但你别说,信的人不少,因为当年东吴真的这么做过。

但大部分人其实跑不了。手停口停的,跑了怎么吃饭?硬着头皮待在江陵,还能有活干,能拿到工钱买粮养活一家,跑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因此,注定只能是那些在本地有庄宅、亲戚的人才有可能离开,今天已是最后一波了,人数大大减少。

“快点!快点!”江陵幕府参军杜辟走了过来,他还没说话,簇拥于其身侧的小史们却嚷嚷了起来。

沈浑心中不悦,但考虑到自家的处境,只能长叹一声,堆起笑脸下了城楼,与幕府官员们周旋。

船上的货物慢慢装满了。

当钟声第二次响起之后,水军中营的船只次第离开,驶入了茫茫大泽之中。

江陵军民都听到了浑厚沉闷的钟声,众皆无言。

对于谁胜谁败,大部分人不关心——兴许只有北人才在乎吧——他们只想赶紧打完仗,别拖得太长,断了大家的生计。

这是一座商业重镇,靠商为生的人太多了。如果能打通蜀中,解除成国全部的商业限制,那倒是可以支持一下。就怕打得旷日持久,商家得捐资助饷,百姓被无偿征发乃至于辗转沟壑,那可就太难了。

船一艘接一艘离开,缓慢而坚定,正如这场灭成之战一般。

******

自夷陵入峡,至巴东出峡,此谓长江三峡,计五百余里,古称七百里。

三峡之名众多,比如古西陵峡(位于奉节境内)又称广溪峡、夔门,唐代改称瞿塘峡,及至今日。

巫峡(位于巫山境内)之名一直没变过,但也有别名,如明月峡等。

西陵峡(位于宜昌境内)在魏晋以前称秭归峡、归乡峡、广德峡,后来渐渐夺了瞿塘峡的古称(西陵峡),却不知为何了。

在魏晋这会,自西向东依次是夔门(广溪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之中,夔门最险,巫峡最长,此时正有一支大军在通过巫峡北岸。

在最前头引路的是百余骑,他们打着一杆大旗,上书“右金吾卫将军黄”七个大字。

很显然,这是来自太原的府兵,整整十二防、三千六百战兵。

京陵龙骧府伏寇防别部司马章贺下了马,步行赶路。

作为曾与天子同乘辇车之人,章贺的大名一度响彻全军,至今还有不少人记得。

不过在就任别部司马,有了官身之后,虽然也不是没有出战过,但却只赚了勋转,再没以前那种一步登天的机会了。

好在章贺性情豁达、大度、随和,也只是微微遗憾而已,似乎对能当上官已经非常满足了,毕竟在此之前他只是襄城一民人耳,祖上八辈子都没当过官。

行军之时,章贺扭头看了一下江面。

今日天气不错,江面波光粼粼,无数船只将大江塞得满满当当,看起来颇为震撼。

轻巧灵活的走舸来往于船队前后,不断传递命令。

稍大些的蒙冲体狭而长,周身覆盖着生牛皮,舰艏尖锐如刀,可冲突敌船——毫无疑问,这就是大梁水师如今的中坚主力船型。

船队正中间航行着一艘高大的楼船,除数百水师将士外,还载运了千余辅兵。

桅杆上不断有旗号升起,间或有鼓声传出。

桨手们喊着充满节奏的号子,船桨击水的动作整齐划一。

章贺有些神往地闭上了眼睛,仿佛呼吸到了船身上新鲜桐油的味道。

作为一个北地旱鸭子,他居然特别喜欢这些舰船,觉得他们比那无边无际的骑兵部队还要威风,更有神秘感。

片刻之后,他睁开了眼睛,看着同样入神的本防府兵,笑骂道:“快走,快走!昼夜兼程,赶到成都去过年。”

众人哄堂大笑。

光走路到成都差不多就要过年了,更别说还要打仗。但没人纠正他,这是一个美好的期许。

“司马,去了成都能分得几钱?”一年纪只有十六七岁的少年出声问道。

章贺看了他一眼,道:“怎么就想着钱?”

“爷娘生病花了太多钱,最后也没保住,我要去成都回本。”少年说道。

章贺暗叹一声,拍了拍少年的肩膀,道:“上阵时跟我后头,不要乱跑。”

少年应了一声,旋又道:“司马,我七岁就练武了,不差的。而今名列右金吾卫兵籍,如何能学妇人那般怕死。”

其他人被他逗笑了。

“去成都抢几匹黄润细布,往李瓜家一送,立马娶上新妇。”有那三十许人的府兵笑道。

“胡说!”李瓜绷不住了,道:“吾女才不嫁给这厮。”

少年听了,低声嘟囔道:“我也看不上你家那歪瓜裂枣。”

众人笑得更厉害了,直到后面传来马蹄声,这才收敛笑容,前后左右稍稍对齐了一些。

“咚咚……”鼓声自远处响起。

这不是进兵的号令,而是整顿队列。

几乎在同一瞬间,所有正在行军的府兵都停下了脚步,各自对齐。

整队完毕之后,队首一人敲响了腰间的细鼓回应。

“咚咚……”各队回应的鼓声次第响起。

片刻之后,军府大鼓再度敲响,停在原地的府兵队列又缓缓蠕动了起来。

似乎要与他们别苗头似的,江面上亦响起了鼓声,各艘战舰开始调整位置,组成战斗队形。

唯有驿道下方的江滩之上,纤夫们仍在唱着嘹亮的纤歌,一步一踟蹰,将吃水很深、沉重无比的漕船向前拖曳着。

黄彪站在巫山高处,俯瞰全景。

“传令,行军时不要整队了,兼程赶路。”看了片刻后,他下令道。

话音刚落,便有人复述了一遍命令,然后下山传达了。

黄彪背着双手,行走在草木之间,忍不住问道:“三交府的人到哪了?”

京陵、三交、洞涡、广牧四府构成了右金吾卫的出征阵容,一府征调九百人,只留一防看家。

四府之中,京陵府的儿郎走在最前面,三交府及辎重辅兵落在最后。

江北驿道狭窄难行,区区几千人就拖得老长,前锋已过巫山,后队却在数十里外,让他相当无语。

“已过石门滩。”本卫司马立刻上前答道。

黄彪嗯了一声,又问道:“左羽林卫呢?”

“在刘备城。”

刘备城在秭归县城附近,乃汉秭归县治、古归子国(为楚国所灭),刘备所筑,东吴建平郡治此。

晋伐吴时,建平太守于此铁索横江,又制铁锥丈余,暗置江水之下,以拒舟舰,故又名“锁水头”。

这个地方,还在石门滩以东四十多里。

伐成的部队,真的拉得太长了,几乎一字长蛇阵,根本展不开,怪不得当年刘备也为于何处安营扎寨而头疼,真的不好找地方,尤其是当你的兵力达到五万的时候。

“左金吾卫是不是已经前出了?”黄彪看向司马,问道。

“他们最快,还冒险乘舟走了一阵,应已至临江。”

“说不定——”黄彪有些焦躁地说道:“已经与成贼交手了。”

右金吾卫前面还有右羽林卫、银枪军、黑矟军等,数万人浩浩荡荡,江面、山道尽数占满,旌旗布满山野,鼓声数百里不绝。

“走!”黄彪听完,嘴里只蹦出一个字,径直下了山,加快速度赶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