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晋末长剑 > 第1126章 筹建与成果

晋末长剑 第1126章 筹建与成果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21:15:43

第1126章 筹建与成果

第1126章 筹建与成果

过颍阴之后,向东数十里便是许昌。

此城东北有洧仓,东南有景福仓,与符宝的庄园毗邻。

韩王邵彦于七月初十巡视完洧仓,查得实有存粮三十七万七千斛,应有存粮三十七万八千余。差得不多,令诸官尽快补上,就不追究了。

七月十五日,他又抵达了景福仓,巡视的同时准备拜访一下阿姐,结果得知她去襄阳了……

邵彦的同胞兄弟、赵王邵勖就在襄阳。

他来这有段时日了,一直在筹建坊市,而今已经初见雏形。

襄阳坊市要明年才正式开业,但不代表今年不用,目前就有商徒在此交易,每月朔日、望日各开一天,少府随便抽点商税,作为下一阶段建设费用。

巳时,邵勖在赵王师裴湛的陪同下,登上了一处高台,眺望坊市。

裴湛是前大将军府参军,出任赵王师算是家族的决定,对他而言微微有些遗憾,毕竟没法在朝堂上展现自己的能力了,但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尉薛涛带着二百甲士在高台下护卫着。

他是前宁武令,受裴家所托,从汾阴薛氏子弟中精挑细选了一百壮士,与裴家选募的百人一起构成了赵王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巳时初刻,随着一阵激昂的“开市鼓”,时隔半月的襄阳坊市又开业了。

市令带着临时征发的丁壮先出了正门,将一道道木牌悬挂于坊墙之上。

商徒们见了,先是一愣,然后默默读着木牌上的字——

“有凉州商徒阴本,售龙涎香,号称西域珍品,实乃松脂杂以香料,燃之烟浓而味刺,令人咳喘不已……”

“荆州商徒刘源所售之楠木梳,言其能通经活络,实为寻常柳木涂以金漆,用之不过数日,漆落木裂,徒伤发肤……”

“扬州商徒孔修售夜明珠,自夸夜能照明,实乃鱼目混珠,涂以荧光之粉,初时微光闪烁,不久便暗淡无光……”

“豫州商徒……”

众人读完之后,怒气勃发,痛骂不已。

市令静待众人骂完,大声道:“以上售卖假货之人,皆已查实。赵王殿下令曝其货于市门,并绳之以法,倍偿货值。今后若还有奸商售卖假货,可从速报来,殿下绝不姑息。”

众商徒一听,纷纷叫好,然后举着商旗蜂拥而入。

“殿下贤名,遍传荆襄矣。”裴湛看着渐渐热闹起来的坊市,笑道。

“此非孤一人之功。”邵勖谦虚道:“襄阳坊市不过开了两月,便已得利三十万钱。此间大利,朝廷所重,不得不慎之耳。”

在他的目光下,那些商徒们抵达各自商铺后,便悬挂上了自家的商旗。

商旗由襄阳坊市制作,登记市籍后发放,悬于铺前。

铺子是租的,月三百钱。

有了铺子和商旗后,才能正式展开交易,否则不行。

市租其他坊市也有,但商旗制度是邵勖筹建襄阳坊市后引入的,敢卖假货就没收商旗,追偿损失。

卖的货品有瑕疵就在市门外曝光,让众人分辨,这项制度晋时就有,但不普及,邵勖研判之后,决定在他管辖范围内普及这项曝光制度。

另外,邵勖还引入了他在邺城时集采众家之所长,琢磨出来的一项制度:估准(官方指导价)。

这是为了防止乱喊价,坑不明就里的外地商人,维护商业环境,但允许买卖双方不以估准价成交,反正就是给个参考价格,让你心里有数,知道自己要买的东西大概值多少钱。

商户名录、物价管控、质量监督等手段都上了,想尽一切办法维护良好的商业秩序,这便是邵勖的目的。

朝廷是以收市租和商税为目的,商人愿意来、愿意大笔成交,朝廷才能收到更多的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邵勖已经不厌其烦地讲过很多遍了,并着人编纂成册,写一本《市律》,作为今后坊市交易制度的基准——身为少府市监,邵勖觉得这是他最容易出彩、出成绩的地方,王府属吏们亦深以为然。

“商徒们都饮茶了,我等也不能干坐着,殿下……”裴湛看了会,便拿丝巾擦了擦汗,建议道。

“也好。”邵勖又看了眼坊市,起身离开了。

方才开市鼓响起的那一刻,坊市内便有人支起风炉,将研碎的茶饼投入沸水之中,开始烹煮茶水。

大梁朝开国数年,饮茶之风在天子的强力推动之下,算是愈演愈烈了。相对应的,茶叶种植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如此下去,原本高高在上的价格开始慢慢下跌,因为产量增长始终大于需求的增长。

假以时日,这必然也是一桩好买卖,朝廷收税收到手软。

一行人下了高台,找了个凉亭坐下,开始煮茶清谈。期间不断有人把最新成交的商品数量及价格送过来,报予市监知晓。

邵勖听了,顿时笑道:“今日交割第一笔,有人用二十斛粳米买了十匹葛布。买家乃襄阳商徒,售者自华容来。”

“据臣所知,有南郡商徒租了三条船,运了数千匹葛布北上。”裴湛说道:“只此一家便有上万斛粳米流入南郡,此皆殿下之功也。”

“过了,过了。”邵勖温和地笑道。

话是这么说,他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父亲一直希望北地豪族南下,以便减少度田的阻力。但开荒需要大量人手和粮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距离战事结束已经一年半了,开荒进程不尽如人意。疾病什么的就不说了,那是早就有心理准备的,最突出的矛盾是人手和粮食不够。

人手不足,则开荒不力。开荒不力,粮产不丰,反过来又直接关系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更别说还要保障江陵水陆兵马的军粮所需了——这个优先级更高。

所以,很多家族为了减少前期投入,开始赚快钱,即收割当地的自然资源,如野蚕茧、药材、葛藤、果子等,出售到襄阳。

这些资源都是野生的,漫山遍野全都是,数量庞大,无人采撷。而收获这些资源需要的人手是远远少于开荒种地的,因此很多人便把主意打到这个上面来了。

邵勖南下之后,认为这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应当鼓励,最好让襄阳人用粮食来采买这些商品,然后转售到北地。

如此,北人得到了南方商品,开荒之人得到了粮食,两相得益。

像刚刚成交的葛布,价格基本达到了晋初泰始年间的价格,比起晋末已经降低太多了,可见葛藤、葛布开始大量稳定供应北方。

尤其是这个炎炎盛夏,正是葛布需求最旺盛的时候。价格降到二斛粟一匹,府兵大爷难道消费不起吗?莫开玩笑。

邵勖心里也很是欢喜。

原本只是富家翁才能享受的东西,慢慢走入寻常百姓家,这才是当初广成泽论道时提及的“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的本意。

当众人喝上煮好的茶时,第二笔交易又被报了过来:南郡商徒贩盐二百石,换米五百斛。

这又是一桩典型的用当地盐泉所出换粮食的买卖。

另外,虽说自汉时便有盐铁专卖,也赚了不少钱,但这年头的盐真不贵,汉魏晋以来在盐上面赚的钱真不好与后世比。

事实上及至唐代,河东盐池仍然是官民共采之,到中晚唐时朝廷屡次加“榷盐钱”税率才开始成为一项比较重要的收入,彼时终于出现了私盐贩子黄巢。

但那时候盐还是不贵,真正大涨价要到北宋了,成十倍、二十倍涨价,盐真正成为了一种暴利商品,以至于河东盐的传统市场关中居然被质量粗糙的西夏青盐大量走私倾销,北宋朝廷不能禁,也算奇闻一桩。

如今一石盐换二石五斗米,真的太便宜了……

片刻之后,第三桩买卖报来:江陵商徒以蜜渍橘千篓换粮……

邵勖看了又道:“昔孙权遣使向魏致橘,魏文诏曰‘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时有甜耳。’孤已遣人于建平、巴东各买千株橘园,食之味厚而甜蜜,魏文过矣。此蜜渍橘贩至北地,不消数日,便可售之一空。”

“殿下所言甚是。”裴湛赞同道:“仆闻蒯家贩橘酢至洛阳,行至洛南时,即为左骁骑卫府兵抢购一空,不得不空车前往洛阳。”

“何止蒯家!”邵勖笑道:“便是我那阿姐,贩橘都赚了。”

众人跟着凑趣笑了几声。

裴湛笑完之后,提醒道:“殿下,《市律》一书须得尽快编纂完成,呈交天子案头。襄阳坊市明年才正式启用,然今岁不过数月,便可收租税二百万钱,亦得大书特书。”

舍人李颙亦道:“陛下将来要征成、晋二国,素重粮草,又重民生、商事,殿下或可由此阐发,投陛下所好。着重提及商徒贩粮南下,又载货北归,河南百姓冬有绵衣,夏有凉衫,大得其利。”

右常侍宋恒建言道:“或可将商事与度田联起来提一提,陛下亦重度田。”

众人七嘴八舌,方方面面都提及到了,处处不离邵勋心中最重要的大政方针,并围绕此表述功绩,可谓专业。

总而言之,邵贼已被人琢磨透了。

邵勖听得频频点头,道:“明日孤去蔡洲,或后日回返,届时好好商议一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