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 第259章 太进步了!

第259章 太进步了!

“皇帝陛下,您的这个农业集体化的方案”

康德眉头紧锁,又若有所思。

“似乎和那些社会主义者的方案略有些相似,但是却也有很大的不同。”

“集体劳动,集体管理,土地公有,部分生产资料公有,这确实是有些社会主义的影子了。但是本质上,这些集体农庄还应该是属于私有制的改良.”

在北都城。

历史著名宅男康德先生,现在已经走了不少中国的城市、农村。

考察了和西方社会迥然不同的东方社会形态。

同时在回到北都城之后。

朱皇帝居然拿出了一份“集体化农庄试点方案”的东西。

这玩意儿康德先生一看就惊为天人。

太先进,太进步了。

这个时候的康德在经过了长达三年的东方考察之后,他对于社会学、政治学的理解已经和历史上的那位康德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尤其是在政治上。

人是会随着环境而改变的。

和欧洲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不同。

这显然是一份有实际操作空间的方案。

大明现在是一个农业国,在这样一个人口多达四万万的庞大国家,农业关乎着国家的存亡。

而在康德的考察之中。

大明的农村几乎是一片破败,人口极多,而人均土地极少!

再加上土地集中的程度很高,这个军事力量很可能是全世界第一的大明帝国,实际上是一个饥肠辘辘的国度。

除了珠江口、长江口、兰芳、海峡自由市这几个少数的地方。

其他的区域到处都是饥肠辘辘的佃农。

而且这些佃农聊以果腹的失误,是番薯叶和番薯块茎这种产量极大的高产作物。

所以在大明北方。

到处充斥着营养不良的百姓。

这个饥肠辘辘的帝国如果继续这样“内卷”下去。

等朱道桦这位开国大帝一旦逝去。

那他的帝国很可能会陷入到混乱,分裂,甚至是消亡.

不过这位光复大帝看起来也意识到了他的帝国存在的问题。

他选择的办法是转移矛盾:将国内的矛盾转移到国外,用国外的土地来养活他庞大的臣民。

这在这个时代其实是各国的普遍做法,而凭借着大明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也能做到这一点。

而这个集体农庄方案的出现,让康德也不由得大受震撼。

毫无疑问。

集体劳动,利润共享,投票自治,统购统销等方案,实在是太天才了。

这几乎把地主这样的食利阶层直接砍掉,国家直接和农户对接。

“食利阶层还是会有的,比如说东北开发总公司的各级“官僚”。”朱道桦叹了一口气说道。

消灭剥削只是一个美好的畅想。

但在现在的生产条件下,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乌托邦。

砍掉了地主。

压在农户头上的就是东北开发总公司这样的机构了。

不管这个机构是叫做统销社还是什么公司.

“不过很显然,您统治下的集体农庄的农户,他们的生活条件还是会得到极大的改善,这其实就是极大的进步了。而且一个国家存在着各种阶级也是必然的,您不是曾经说过,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么?”康德笑道。

朱道桦神色一动,说道:“而我的臣民们生活条件上升的代价,很有可能是一些土著、大明的敌国的百姓们生活条件的恶化,这似乎是无解的.除非有一天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所有的食利阶级和剥削阶级都被消灭了”

康德看了看这位大明帝国的皇帝。

他是真的没想到。

这位明明是独裁皇帝,怎么满脑子都是什么剥削啊,阶级啊这些对他的统治似乎是有危害的东西。

这位东方大帝的思想。

还真的是矛盾啊。

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刷刷刷的写下了朱道桦说的这些话。

然后脸上露出了微笑:“皇帝陛下,您的经历实在是过于传奇了,也许在西方,不,全世界都有不少人想要了解您的过去,也许我可以为您撰写一本传记呢”

朱道桦摆摆手:“现在说这个,还太早了.不过康德先生若是想要写的话,尽管写就是。”

“不如传记的名字就叫做光复大帝的前半生.”

前半生?

这怎么听着这么不吉利呢。

“还是换个名字吧,这个名字不太吉利。”

朱道桦说道。

康德楞了一下,随后也反应了过来。

这大概就是一些中国民间道教信仰的影响了。

康德也不懂这个,但是也表示尊重。

按照大明国策,大明皇帝将是儒释道三家的信徒,这是政治的需要,也是大明帝国的“祖宗家法”——太祖朱元璋就是这么规定的,儒家为主,三教并用。

就在朱道桦在和康德探讨“集体农庄”的进步意义的时候。

顾松、罗芳伯正在宴请前清军机,后来被乾隆边缘化的重臣董诰。

“雅伦兄本应有大用的,至少招抚北方诸省的胆子本来应该是落在雅伦兄肩上的,不过如今看起来,皇上是另有所用了。”

董诰也不怎么在意。

今年才五十三岁的董诰,自然不像是刘墉、纪昀这种已经七十多的老家伙,直接拍屁股走人回老家,正值壮年的董诰当然是不甘心就这么脱离官场的。

而且现在大清已经投降了,连皇帝都变成恭顺王了,他们手头下的这些汉臣自然也没有理由做什么大清孤臣了。

他笑了笑说道:“当初皇上在北都便已说了另有重用,我猜恐怕是和征西行营有关.”

顾松笑了笑,说道:“没错,皇上确实是安排了一个重任!”

“哦?”董诰脸上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罗芳伯道:“雅伦兄,皇上要对沙俄用兵,主力便是征西行营,目标乃攻灭伊尔库兹克,给沙俄一个警告和教训。这可是饮马翰海之功啊!”

“征西行营进攻伊尔库兹克?”董诰皱着眉头思索起来,“光是靠征西行营的力量,恐怕难以做到.”

“能不能攻灭,什么时候攻灭,暂且不说,关键是要在伊尔库兹克点火,把沙俄的注意力牵回来,不能让他们在刚东边坏事!”

“东北?”董诰一愣,“东北要有什么事?”

“建立集体农庄!皇上要把中原灾民移到东北去屯田了。”顾松说道。

董诰点了点头,这事他也听说了。

这是朝廷为了缓解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推出来的的办法。

具体的条款没有公布。

但是大原则是确定的。

会先成立一个东北开发总公司。

负责提供种子、耕牛等生产资料从而获得农产品十年的独家统购权。

而土地则是朝廷方面以租赁的方式长租给农户。

以一百五十户组成一个集体农庄,集体耕种,收益共享,同时还要装备火枪,时刻准备战斗。

这种“武装移民”类似于卫所军户。

但不需要承担兵役。

只需要保卫自己的家园。

董诰盘算了开来、

一百五十户农户。

至少有一百五十名壮丁。

一百五十条枪。

面对那些没有什么火器的辽地土著野人的威胁,已经是足以自保了。

只要这沙俄没有在东北方向有大兵,这集体农庄就能快速在广袤的辽北扩展。

另外勒保在西域的动作也让朝廷担心原八旗的旗人去投靠勒保,干脆把他们全部拉去和沙俄作战。

看来让自己领着征西行营去威胁伊尔库兹克,是朝廷的一石二鸟之计了

“这移民屯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是如此大规模的移民,花费可不小啊。朝廷可有这么多钱?”

罗芳伯一捋胡须,笑道:“朝廷没钱,皇上有钱啊.财政部都算过账了,平均五人一户的话,算上安置费、路费、口粮、种子、农具、火枪、耕牛等林林总总,要花费三十明元左右。前期先移一百万户,那就是三千万明元了,朝廷出一千万,剩下的两千万让皇上出就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