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 第251章 殖民,要有新的社会结构!

第251章 殖民,要有新的社会结构!

“皇上,大规模的迁徙移民谈何容易,若是搞不好怕也生出不少事端,自古以来,便以安土重迁为传统的。”

林适中说道。

林适中如今已是七十五岁的耄耋老者,曾在很那当南阳府同知,负责该段的黄河治理。

在其任职二十年间。

其所在的河段从未发生过绝堤事故。

对治河颇有研究,如今也特别列席听议,算是作为朱皇帝的“黄河顾问”。

“传统也要分时候,这要治黄河之本,就要沿河建防洪堤,设置泄洪河道,还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这些可都要占大量土地。”朱道桦想了想后世的治黄经验,侃侃而谈。

要防止黄河河床进一步太高,根本的办法还是要限制进入黄河的泥沙量。

只要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少了,在喝水的冲刷下,把大量泥沙送入大海,就能逐渐把黄河的河床降低,而黄河河床越低,发生水患的概率也就越高!

“朕以为,要治河,便要治本,向辽北移民之事,可以先迁黄河两岸之民开始。”

朱道桦说道。

“皇上,在中原搞移民不难,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这些地方,在本乡吃不上饭的贫民极多,所以若是能开放辽北移民,必会十分踊跃!”

在说话的是另外一名清朝降臣黄钺,安徽芜湖人,是当代颇为有名的画家,同时也在河南当过官儿。

朱皇帝听说过他倒是因为在后世得到过黄钺的书画,所以对这位清朝大臣颇有些映像。

如今也入了朱皇帝夹带,怕是要大用了。

现在大明朝廷南方人太多而北方人太少。

这可不利于团结。

所以现在朱皇帝也从前清的一些北方文人士绅士之中提拔了一拨人,另外还在北方开了恩科,设了北榜科举。

对于朱皇帝来说。

他其实并不怎么在乎南方官员和北方官员谁更厉害的事情。

平衡各地官员数量,其实是一个政治问题。

这可是关系到朱皇帝屁股下的位置能不能坐得稳的头等大事。

“皇上,辽东本来就有不少熟地,只要够人,随时都可以进行耕种,麻烦的只是辽北的老林子和松花江两岸的沼泽地,要开发出来还真的要废不少力气。”

辽地总督彭浚说道。

“如今辽东有卫所军屯二十三个,每个军屯约有三百户,人口千人左右。”

“海参崴有军屯十三个,规模也差不多。”

朱道桦听到彭浚的而汇报之后,沉吟片刻,而后沉声道:“辽东和海参崴得地都算是比较容易开发的,辽东本来就是熟地,乃农耕之所,只是清廷禁止汉人进入才荒废的,而海参崴靠着海,有大海可以运补,所以也容易立足,但若是要深入辽地,这种卫所制的军屯,恐怕就不太适合内陆了。”

彭浚闻言若有所思,倒是一旁的赵四随后问道:“皇上,卫所军屯以宗族为纽带,以同村同乡关系为基础,能把大家伙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有什么不好的呢?”

朱道桦闻言摇了摇头。

他当然不认为这种结构的社会组织好了。

因为在朱道桦看来。

靠着同乡、宗族、血缘凝结起来的宗族式的村寨,虽然说有组织方便的好处,但同时也存在容易自我封闭、排他的弊端。

换句话说。

在大明能够牢牢控制的辽东,这种宗族式的军屯是可以建立起来的。

毕竟不需要承担太大的对外征战的任务。

而在兰芳,这种宗族军屯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了——大明在婆罗洲的扩张必须要依赖大明朝廷派遣的军队驱赶当地土著,否则光是靠那些嘉应州宗族,怕是再过个一两百年,都无法全占婆罗洲。

而这可不是朱道桦能等得起的!

殖民,必须要打散宗族。

东北的移民屯垦,将会是大明将来在西域,在南洋,在北美洲等地的实验样板。

而这样板要吸取在婆罗洲的经验教训,要搞出一个可以自我管理、集体劳动、人人可从中得利,人人愿意扛枪保卫自己利益的屯田村!

这样的村子。

不是南方那一个个宗族村能做得了的。

“老赵啊,你也是在南洋打拼过的,难道就不知道这同族互为依靠的坏处吗?非一族不用,非同乡不信,兰芳那些大族一直以来就只认嘉应州客家人,如果不是朕以武力征伐,用火枪树立权威,这一盘散沙的兰芳如何能拧成一股绳?”

“相比于兰芳,中原这里的宗族关系更加复杂,而且有些宗族之间积怨深,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其中还有各种教派、帮派的势力矛盾,盘根错节!若是以同乡、同族为纽带,就相当于把这些矛盾再原封不动的搬到东北去。”

“沿海地区还好,再往黑龙江那边去,就有清鞑的残余势力和沙俄的渗透势力了,就那些宗族村庄,能应付得了?到时候难道要朝廷派遣大军来保护吗?那这移民拖边的成本可就高得没边了!”

朱道桦说着,眼眸之中出现了一抹亮色。

他似乎有些思路了,并且在他心中那个组织形式,绝对要比宗族式的村庄有战斗力百倍,千倍!

他想起了后世的五六十年代的.集体化大生产。

农村的集体化!

若是能形成一个人人有“股份”的集体化农村,以一个个军政合一的集体农庄作为未来东北社会组织的基础,那这个东北的集体化社会,将来也会是大明帝国对外扩张的强大基石!

成千上万的集体农庄如果出现,那明军随时能从中得到百万计的后备兵源和后勤补给。

一个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农庄,也要成为一个个难以攻破的堡垒,成为大明特色殖民的样板!

只是

朱道桦脑海中的这个集体农庄要怎么搞。

还只是他脑海中一个模糊的念头。

具体肯定是不能照搬后世的农村集体化的。

因为那和集体化的办法无法盈利。

而他心里认定的是:宗族肯定不能介入到大明的殖民地集体农庄之中。

这个集体农庄,一定要打散原来所有的社会结构和组织。

将所有的农民原本的社会连接和利益一并抹去,并且要把他们的核心利益和集体农庄牢牢绑定。

为利而战,才能让这样的集体农庄在辽北,在南洋,在北美生存下来!

像是一粒粒种子,一把把尖刀,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在朱道桦的脑海中那个“集体化农村”的生产能力上未必要比“分田到户”的小农经济强。

但是在战斗力上。

那绝对是要完爆一切宗族制、部落制、农奴制的。

后世的恐怖动员能力就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呢。

所以要殖民,要扩张。

集体化大生产的农村结构,要比一盘散沙的宗族制农村好太多了。

毕竟。

宗族这样的结构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无妨形成特别有战斗力的组织结构的——历史上无数次入侵就证明了这点。

想到这里。

朱道桦似乎有了思路了。

他站了起来,转过身看向了摊在自己背后的地图。

而后扭头过来说道:“先期进行招募一部分黄河两岸的百姓作为实验点,打散一切宗族、同乡的结构,朕不要一个用血脉宗族凝聚起来的军屯,而是要一个真正有战斗力的集体化农庄!”

“另外.下旨,挑选一些在婆罗洲有拓边经验的官员,生产良好的卫所农户入京,朕要向他们取取经!”

朱道桦说道。

“大规模向外移民是大明国策,但是这个民如何移,如何组织,如何在异域自我管理,集体生产,共同战斗,还需要好好的研究,宗族无法承担这个责任,所以.对外殖民,朕不要宗族,朕要一个可以在西域,南洋,东北,西伯利亚.乃至于北美都可以适用的新的组织模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