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 第179章 八旗子弟有余勇

第179章 八旗子弟有余勇

第179章 八旗子弟有余勇

“敌袭!敌袭!有逆明的骡子兵!快放狼烟!”

与此同时。

在明军发现的这个土堡内的八旗兵已经乱成了一团。

这是海城群堡的前沿堡垒。

自从去岁明军开始向辽东派遣军屯之后。

清朝方面也开始加强了盛京的防备。

以海城、辽阳为中心。

配属八旗兵丁、八旗旗民、八旗汉军,在海城周围修筑屯垦筑堡。

屯垦也是没办法的。

因为现在关内都在大打,根本没办法支应关外,再加上为了支应在关内的战争,关外的打牲人部也被抓了不少壮丁去填充索伦部骑兵。

导致许多满洲渔猎部开始逃亡。

满洲一百多年荒芜。

人口虽然不多。

也没有什么农业生产。

但是这地方的资源太丰富了,哪怕清朝经常在东北捉土著充实八旗,建立了索伦部骑兵,许多部落的壮丁都被抓走了,以至于许多部落人口大减,但是在清朝入关后这一百多年,满洲之地的人口还是在增长的。

根据历史资料。

在乾隆朝后期,包括了外东北、库页岛这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人口约一百三十余万。

其中包括了八旗兵丁三万,满洲八旗兵丁的家眷十六万,剩下的就全部都是一些渔猎部族了。

他们从某个程度上和满洲八旗也算得上是亲戚,不过这东北之地部族非常多,许多部族未必认同自己是满洲、建州部的。

而满清事实上除了防汉、防蒙之外。

对于东北这一片曾经崛起过辽国、金国,乃至于大清朝自己的土地也是有相当的警惕心的。

一方面不让汉人进入满洲,避免满洲人口过多,另外一方面又把满洲渔猎部的壮丁招募为索伦部骑兵和宁古塔披甲人。

经过战争的消耗。

这富饶的辽土,经过一百来年的孕育,总人口只增加到一百多万人,这大清朝的人口控制手段也算是相当成功的。

要知道在后世。

清朝放开边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东北就从只有一两百万人口,迅速增加到三千余万——若不是有这三千余万的汉人的人口基数打底,后世东北是否还是汉土,那还两说呢。

不过现在这一百多万土著大多都逃进了深山老林,以现在的辽土的人口,是没有能力支撑数万脱产的大军的。

哪怕是八旗也要进行屯垦,耕作。

现在是八月底了。

像是南方已经开始收割了。

但是关外的春天来的比较晚,所以现在种下的麦子还泛青呢。

明军的大军也没有帮八旗心疼庄稼的心思。

33旅的士兵都是从辽东军屯招募的。

和盛京的八旗兵也经常有小规模的冲突。

很不客气的就直接从庄稼上踩踏而过,在距离这个叫做铁岭屯堡的八旗土堡前沿安营扎寨了。

最过分的是随33旅一起行动的一个骑马步兵营,战马直接就放出去吃青苗了。

看得在堡内的八旗镶蓝旗的协领瑚松额咬牙切齿。

但是没办法,现在是明军野战无敌的时代。

别说现在瑚松额手头就只有一千两百多人,就算他有一万两千人,也不敢压出去和一个旅的明军步卒野战啊。

对方用挽马拖来的大大小小的火炮,看的可真是让人心惊胆战。

不过现在清军方面在面对明军的时候也有些心得了——挨打容易长记性。

所以这个土堡修的很是坚固。

最外层是密密麻麻的陷马坑。

这些陷马坑的作用不只是阻挡明军的骑兵,还能阻挡明军的攻城器械,让明军的前沿火炮和攻城的器械不至于这么容易就推到了营寨的面前。

而陷马坑之后,是一道一丈多宽,一人深的壕沟,壕后面是一道矮墙,高度差不多就到人的胸部。

这一道胸墙是方便鸟枪、抬枪射击的。

其实现在大清的内务府已经可以生产堪用的燧发枪了——这都是英吉利友邦的功劳。

不过产量当然是没办法和大明比的,而且生产出来的那些枪械也要先紧着京营八旗,他们关外的这些八旗兵丁就只能将就着用鸟枪和抬枪了。

不过好在不出去野战,有胸墙的掩护,如果远远的对射的话,鸟枪和抬枪其实也不比燧发枪差到哪儿去就是了。

燧发枪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野战上。

没有火绳的干扰,可以让步兵排成更加紧密的横队,装备了刺刀的情况下,步兵的队形越密集,就越利于肉搏阵战。

而现在清军是在矮墙后面躲着用鸟枪射击的,天气好的情况下,火绳枪的激发率说不定都要超过燧发枪呢。

而在这个胸墙后面是一排留出了许多出口的沙包墙,这是为了躲避炮弹的,只要躲在沙包墙和胸墙之间,除非明军的炮弹能直接落到战壕里面,否则的话还是挺安全的——而根据战场经验,一枚炮弹直接落在狭小的战壕内的概率并不大。

在沙包墙后面,则是一道高达丈余的土墙,土墙上面还有几门火炮,是内务府最新产品。

根据西人的六磅炮仿制的六斤野战炮。

炮口现在就指着前方,看着就让人很放心。

瑚松额咬着牙看着在远处的明军把他们辛苦一年的庄稼都糟蹋成不成样了,心里却不免有些无奈。

他们这些八旗兵丁,哪个不是听着祖先的光荣事迹长大的?

当年是他们八旗大摇大摆的去关内抢劫,明军收缩在城内不敢出来野战。

现在倒好。

明军从南而来,就一个步兵营就敢大摇大摆的驻扎在一座堡垒的前沿,也不怕八旗天兵派白甲兵一个突袭就灭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是火枪火炮的时代了。

哪怕是祖宗在世,面对明军的开花弹也不敢轻易野战。

更何况他们这些无论是武艺还是勇气都不如祖先的不肖子孙呢?

所以老老实实的缩在堡内才是正途。

据堡而守,说不定还能给明军制造一些杀伤。

瑚松额还想着防守。

堡内,从奉天派来协助守堡的八旗汉军协领林国良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

“爷,撤吧,打不过的。这只是他们的先头部队,这个架势,看来至少上万大兵!”

林国良在刚瑚松额耳边提醒道。

林国良也是倒霉。

当年可是广东绿营的游击,要是那时候在战场上投降了。

说不定现在都能在明军混上一个营长之类的了。

结果一念之差,跑了,这一跑,就从广东一路向北。

先是编到了南方绿营,随乾隆一起打了一场赣北之战。

然后又被编入了八旗汉军,本以为可以驻在京师,多少享受几年。

没想到大明居然在辽东搞起了军屯。

林国良这个广东籍的汉军,在八旗汉军根本没有任何根基和人脉,所以去关外驻扎的苦差事,就落到了他的头上了。

说是八旗汉军的协领。

在关外就基本上被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呼来喝去的下等人。

在关内的时候。

八旗汉军还能在普通汉人头上作威作福,不算末等人。

但是到了关外。

八旗汉军就是最低等的存在了。

满洲主子和蒙古主子都得罪不起。

再加上在关外八旗是军民合一。

地位低也就罢了。

还要干农活。

说是汉军。

其实就是负责生产的三等汉不,是四等汉。

一等满洲二等蒙古,三等的是东北这里的土著。

汉军只能位列末等

林国良这个汉军协领,也根本没多少权力和地位。

瑚松额斜着眼睛瞪了林国良一眼。

“撤?撤去哪里?这可是我大清的龙兴之地,祖宗之土,老子哪里也不去,势要与祖宗之土共存亡!”

林国良心中无奈。

你他妈的要守祖宗之土。,

老子的祖宗之土在广东啊。

凭什么在这里和你一起送死?

早知道在广东就投降算了。

可是谁知道这大清朝这么拉胯。

居然短短几年,就丢两广,丢湖南,丢两江。

现在眼看着河南不守、淮南也失。

南有太平天国百万众浩浩荡荡欲入直隶。

北有精锐明军扫荡辽东。

这大清朝看起来马上就得吹灯拔蜡了。

自己现在投降去明军那里能得到什么好处?

吃屎都没赶上热乎的。

林国良想道。

就在此时。

从北而来的塘马飞迸而来,进了土堡之内。

带来了驻在海城的镶蓝旗副都统晋昌的命令。

“镶蓝旗副都统令:镶蓝旗前协、铁岭屯堡汉军旗人火速撤入海城,在两个时辰内放弃铁岭屯堡,撤离后务必放火焚之,免被敌所用.”

“什么?撤?!”

瑚松额顿时跳了起来,瞪着眼睛吼着。

“不能撤!此乃祖宗之土,如何能弃!!”

周围的八旗的军官们也是义愤填膺。

纷纷表示要在此和明军决一死战。

看起来倒是颇为勇武了。

“不能撤啊,别的不说,这铁岭屯堡周围几十万亩的麦子就不能丢给明军!”

“是啊,这是咱们过冬的救命粮啊!”

“撤走了,怕是今年冬天得饿死人了!”

饿死?

大清有天下一百余年了。

什么时候发生过满洲八旗被饿死的事情?

不过现在大清丢掉了湖广产粮地,漕粮断绝。

粮食危机已经在一百多万八旗头顶萦绕了。

今年要是不能在地上刨一点。

明年春天怕是就得饿死人。

“大家都要战,那咱们就这铁岭屯堡好好教训教训逆明,让他们领教一下咱们八旗大爷的厉害!”

真是

无知者无畏。

这些关外八旗没有和明军打过。

根本不知道明军有多厉害。

林国良心里想着,却也没有继续劝说这些送死鬼,而是脸上带着讪笑:“协领大人,那咱们汉军旗就.”

“走走走!”

瑚松额一脸鄙夷的挥手。

林国良按军令撤走。

他也说不出一个不字。

这官司打到乾隆面前都人家有理。

所以瑚松额也不管林国良和他所属的汉军了。

招呼着手下。

开始布置防守。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