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杀破狼 > 第001章 北京的末日(一)

大明杀破狼 第001章 北京的末日(一)

作者:张涛1985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42:29

第001章 北京的末日(一)

第1章 北京的末日(一)

人们总是为了追求更理想的东西而轻信一些野心家的话,结果最后发现自己真的上当受骗了,独立人格的缺乏是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我们毁掉的往往是幸福,我们得到的往往是灾难,这才是甲申三百年祭真正的内核。

对于已经日落西山的大明王朝而言,这几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首先是李自成在河南成了气候,先是攻破洛阳,生吃了福王(历史上著名的福禄宴,这就是所谓的革命领袖,和非洲那些军阀有何不同?),然后自称“奉天倡义武大元帅”。

紧跟着,为了实现“解放全人类”的梦想,身为革命领袖的李自成丧心病狂的扒开了黄河大坝,终于在第三次攻坚战利用水攻攻陷了省会开封,大明名将傅宗龙和三边总督汪乔年兵败被杀。至于那些据说是一心迎闯王的百姓被淹死多少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洪水过后,参加闯王大军的人就更多了,原来革命队伍就是这么壮大的。

而大明这边,在河南诸多流寇未平之际,居然不相信“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傻乎乎的派出洪承畴大军去松山和建奴决战(主要是给祖大寿去解围)。事实证明,深得崇祯帝信任的洪承畴的实际才干跟袁崇焕还是有差距的,并且这个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啊。由于洪承畴调度不得法,加之吴三桂等人一看老洪有点水,当机立断临阵脱逃,最终刚愎自用的洪承畴全军覆没,其本人也成了建奴的俘虏。

军事虽然只是政治的延续,但是军事上的连连失败反过来必然会影响政治。崇祯帝已经不敢拿带兵的武将开刀了,他能做的只是处死自己还能处死的官员。这么一来,大明的官员就更加信奉所谓的“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绝对没得错”的官场哲学了。无论崇祯帝问什么,这些人都跟庙里的菩萨一样,眼观鼻鼻观心,反正就是不开口。

不过在两点上他们很坚持,第一是在钱的问题上,加税是不行的,还是请皇上开内帑,似乎崇祯帝的内帑还有很多钱一样!非加不了,他们也不是按照富者多收,穷者少收或免收来执行,而是强调圣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一样收吧,也不管这样会给叛贼增加多少兵力。或许在他们看来,改朝换代和他们关系不大,只是换个对象山呼万岁罢了。

这官员的心态还只是一个方面,更严重的是朝纲的崩坏,在大明三百年的历史,官的地位是高于武将的,后人一度认为明代不尚武的原因在此。其实是误会,明代军事力量衰败跟官的政治地位高于武官无关,而是整个军事体制打朱元璋哪里就开始埋下祸根了。将军的儿子还是将军,或许能出戚继光这样的将才,但更多是废才。强调血统的人实际上是最自私最愚蠢的,不但害了国家民族,也同样害了自己的子嗣。

现在好了,官压制武官的体制在左良玉、贺人龙等人的破坏下终于被瓦解了,军阀时代来临了。左良玉割据湖广北部(就是今天的湖北,因为湖南被李岩带着白虎军给占领了)就不提了,高杰、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这著名的江北四镇是怎么来得?

军阀的产生是一个民族集体抗敌的最大障碍,历史上蒋介石为什么迟迟不肯抗日,国内一大片的军阀,陕西的杨虎城,山东的韩复渠,东北的张学良,云南的龙云,四川的刘湘,湖南的何键,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广东的陈济棠,福建的陈铭枢,就这还不算咱们的红色苏维埃,现在想想蒋介石真的是不容易,就这么点地盘还敢去跟日本人玩命,居然还没亡国。有这样的领袖,日本人也只能算是运气不好了。

扯远了,还是回到明末,从满清入关算起到永历皇帝被杀,满清花了差不多二十来年。这么长的时间占据人口大多数的汉人为什么就被征服了呢?还是这个军阀问题,央皇权倒台后,大明实际上就不存在了,江北四镇,郑芝龙,孙望,等等等,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什么忠臣孝子,全都是一帮活曹操。再加上争先恐后投奔满清的明军,满清统一国与其说是他们骁勇善战,不如说是明末朝纲崩坏,为满清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这个时代,军阀基本和汉奸是划等号的,满清就是靠汉奸征服了华夏,阉割了华夏明。

当然这满清入关第一功总是要分清楚的,有人说是不讲气节投降满清的洪承畴,有人说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开了山海关的吴三桂。实际上统统都不是,说洪承畴的,是抬举我们洪大人了,说吴三桂的还能靠点边。真正满清入关第一功当属李自成和明末那朝堂之上那些浑浑噩噩、自诩忠君爱国的诸位大人们。

其李自成堪称第一奇功,无人能及,这样的人在后世居然还能被当成革命领袖,说成华亡国第一贼都不过分。

李自成火并了罗汝才之后,带着三四十万农民军浩浩荡荡朝着京师杀奔而来,由于周遇吉的命运已经被张振岳改变。所以整个北上变成了一场欢乐大行军,途径的整个山西境内居然没有一支明军出来抵抗,要知道山西的大同就是大明的九边之一啊!

崇祯帝慌了,他不断下旨给山西等地地方官员,命令他们组织抵抗,但是这些圣旨下去之后就音讯全无了。

整个北京城也慌了,所有的人都不是想着报效君王和朝廷,而是在为自己找出路。

崇祯皇帝下令京权贵捐募军费,竟然无人响应,最后崇祯帝的老丈人出了几百两银子算是意思意思了。

高起潜弄了个监军宁远的差事跑了,其他的百官则不言不语,反正崇祯帝要迁都,反对。太子南下,反对。调关宁军入卫,还是反对。这些人究竟是个什么心思,恐怕就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