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权相 > 第500章 书堂三联

一品权相 第500章 书堂三联

作者:晓阳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50

第500章 书堂三联

讨论之后,刘浪决定带着王府军前往台府,杨继业让他联络巫虎,今后真要与倭寇一战,有巫虎和蛮族军在一旁压阵,就是对王府军的磨砺,而不是葬送王府军精锐。

如今,王府军驻军的战力也提高很多,壁纸王府军精锐在荆蛮楚地时,都要强一些,完全可上战场的。这样是蛮族军对他们的刺激,使得这些军兵在平时的操练上,肯拼死地练,每个人的极限也在一次次的操练中提升。

杨继业没有随军前往台府,而是留在杭城。台府虽说战况会比较复杂,倭寇当真龟缩起来,平倭军想啃下倭寇,也难以成功。但蛮族军在台府不过是助战,而不是主力战兵,巫虎会将精力主要放在台府那通倭寇的两大族。

找到机会,将之灭掉,再发一笔横财,才是蛮族军进军台府的主要战略目标。将在台府的作战意图和目标确定,至少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蛮族军不会调整,杨继业自然放心那边的战事。

果然,平倭军进入台府后,与倭寇处在对峙状态,台府的春耕工作,还是得到较大的推进。

杨继业在杭城,主要精力放在知书堂这一块,就如同之前为了所说的。他在苏杭这边布局较多,投入巨大,但他不可能长期留在苏杭不走。很可能,过几年,他会返回京都的。

朝堂近期有没有变化,杨继业也懒得去问。实际上,只要问问唐俊词,就能够了解到很多外人不可知的东西。但他还是很谨慎,没有丝毫好奇之举。

右丞相府对于文朝,是非常具有争议而且敏感的存在,作为杨家幺儿,杨继业自然知道要怎么消除这些影响为好。老爸会不会复职,杨继业并不在意,但如果引发文朝官方体系的针对,那就太不合算。

苏杭这边的商业和其他布局,杨继业都想斩断与右丞相府的关联,自然完全把自己作为一个游学举子身份,不提自身来历。

原本的“四海商贸”转给知书堂,杨继业也不问刘裕这房产的来历。改装成教室、训练场的工程进展很快,效率高。杨继业想了想,在知书堂的门挥毫写了联。

大门口,这副联比较长一些。

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下联为: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这副联放在知书堂大门外,表明了知书堂办学的宗旨,也是对外界最为直观的表达方式。

对于文朝士林而言,这样的宣言确实有些叛宗离道之嫌,好在用古圣人的话,也能够解释的。就看出发点在哪里,站在上面立场看待问题。在苏杭,谁要给杨继业扣帽子,估计是很难做到的。

整个苏杭,上下人等都受过杨继业的恩德,谁真要给杨继业找不爽快,不用知书堂亲自出手,会有人站出来压制下去。普通人如果真的谁对杨继业不利,绝对会有人跳出来拼命的。

古人确实很多怯弱者,但古人心中更多秉承忠信之念,不像后世的人们,心里只存有趋利避害之心。

杨继业敢挂出来,也是想在文朝引发广泛的讨论,对文朝士林固化的思想进行冲击。学员们进知书堂,也必然会受到这类思想的熏陶,性情上会有改变。

进大门后,在进教室外的中门,也有一联。

上联是:天下兴亡

下联为:匹夫有责

这种说法同样与文朝固化的思想有所区别,却依然能够从孔孟圣人的言语中,截取下来。不算完全创新。

孔孟圣人讲仁德礼义,讲民强君弱。这与文朝这里以及前朝大宋,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思想是一脉相传的。

也只有暴秦的酷法之下,捆绑民心,压制民意,使得天下利益归于帝王一身。法家从韩非子起,理论就是要全奴共一主,民越贫困,则更有利于统治,民越愚钝无知,君王才可过上轻松而愉悦的日子。

吴起、李斯、商鞅、王安石等人完全法家是一脉相承,到后来明太祖,清初诸皇也是如此。杨继业明白,后世不少名家,世人舆论,都崇拜秦始皇、崇拜君王独政,高歌盛赞,跪下一大片。实际上,不过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去想这些问题,没有读书,没有做自我思考,人云亦云。将专政抛出来的东西作为范本,作为真理,根本不顾真相,他们也不需要任何真相。

本该是天下是大众的天下,管理者则是受人委托,行使职责而已。然而,将天下归在独夫之身,认为就是宏图霸业,千秋万代功勋。

在文朝,讨论天下的归宿,不算大逆不道,而是士林风骨,该有的权限。

知书堂既是抛出话题,也对知书堂学员的一种要求。每一个清醒的人,都要为天下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如此,才能成为真正的等级高出一截的级别。

如果是到知书堂学习的人,还像大众那般懵懵懂懂,没有自己的认知,就失去了培训的意义。

进门之前,在右侧建起一个碑,碑上留着杨继业赖以成名的诗句。

《咏石》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留在这里,既是杨继业在明志,也是送给知书堂的每一个学员,对学员提出的一种警醒和勉励。

这块石碑,就是杨继业最明显的烙印。

挂出这些东西,两联是新品,自然吸引人瞩目和品嚼。《咏石》一诗,苏杭这边的文人士林已经知道,但以碑文的形式出现在知书堂,可见杨继业对知书堂的看重。

唐俊词、刘潇杰和刘裕等苏杭文坛遥远、前辈,得知知书堂挂出新联,都过来观赏。读着三联,唐俊词也是沉思良久,琢磨着自己对杨继业这个举子的了解。

对于知书堂出来的东西,刘裕等人自然会先给出较高的评价,这是前辈们在呵护杨继业,有他们解读在线,其他人如果要质疑,首先就必须与刘裕、唐俊词等人进行辩驳。

杨继业陪着这些宿老,心里在笑。这些东西出来,会对文朝有多少推动作用,那还的时间来验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