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权相 > 第462章 杨家粥场

一品权相 第462章 杨家粥场

作者:晓阳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50

第462章 杨家粥场

四个人都年轻,杨猛的身材有些吓人,使得他们经过一些流民聚住处,不少人都不自禁地往后退。

特别是小女孩,往老人怀里缩退,似乎怕被捉走。

走在最前面的杨继业和左继祖,就显得阳光而温和。巫豹倒是平淡一些,更容易让人忽略。当然,如果有习武的人或心怀凶恶的人,看到巫豹就会有本能的惊惧。

宁城外,主要聚集地人群,多是老人和孩子,中年女人也有一些。自然,女人都没有姿色的,凡是有点姿色的,很可能被一些人家招走,或被人抢走。

倭寇在苏杭,祸害的女人也是大恶之一。文朝的女人,还没有像后世的明和清两朝那样封闭,也不像唐朝时那般开放不拘。

前朝大宋,作为华族在经济上、政治上最为顶峰的一个朝代,虽说重文轻武带来一些弊端,造成积弱,无法抵御外敌,一直受到大辽、后金、蒙匈族等草原民族的侵略。

可前朝大宋创下的世风平和、奴隶、皇权与士大夫共治、对农民税收大减等开明盛世,是大宋之后再也没出现过的局面。

前世的历史上,宋之后,蒙匈族侵占了中原建元,使得全社会再度倒退到存在奴隶、人分等级的蒙匈族观念社会。虽说元一朝存活不过九十几年,被朱元璋赶走建立明朝,两百多年的明,实际上天下又归为皇帝一个人的天下。

人分等级,各有身份,不得更改。比如从军的人家那就世代为军户;打铁的人家,必须祖祖辈辈都打铁;泥瓦匠就必然传给儿子孙子,不能再从事其他事务。

而清一朝,除了皇帝一个人,其他全部是奴才。也因此,奴才奴性才深种与华族骨肉中,到后世虽说皇帝不再,但奴性依旧,且对非奴性格外仇视,靠口喊打喊杀。

明、清两朝对女人失贞,视为大罪,唯有死路一条。文朝接承的文化,主要还是前朝大宋,对于人的束缚虽说比大宋时要严重一些,却远不像明清等朝。

女人失贞,还得看具体情况而定,不至于一律打死。

宁城这边,想要招一些人做事,确实不想杭城那边容易。几乎看不到青壮,从最外围那边走过来,半天,见到的青壮不到二十人。而这些青壮,也是杨继业很难看上的。

倒是有一些五六十岁的老者,看起来衰老,但主要是饿成虚弱,如果有吃物,几天后可能恢复一些身体机能,做粥场肯定没问题。

杨继业等人身上都背有包袱,包袱里带有米糕、饭团等,不是为他们自身带,而是想在行走看情况时,如果见到非救不可的情况,便可给出一些吃物,免于让人饿死。

宁城外有几家粥场,规模如何,他们过来时已经错过来施粥时间。流民们实际上没有住所,春天雨季,下雨的日子多,气温也寒冷。这些流民便找来一些木材,做一个个棚架,顶上用草覆盖,勉强可挡雨遮风。

一家三四人或更多的人口,都蜷缩在这样的窝棚里。窝棚简单,找几根两三米高的木棒,顶尖处用野藤扎起来,下面散开,茅草覆盖,再用枝条或野藤固定,成一个锥形窝棚。

在一个小山后,听到一阵小儿哭声。这哭声听着让人难受,而哄小儿的声音,也是微弱。杨继业站住脚,左继祖明白少爷的意思,便往那窝棚去看。

杨继业也跟在身边,快到窝棚,杨猛先一步往前扫一眼,要看有没有危险。

因为有人突然出现,窝棚里有三个人,都瘦骨嶙峋的。一个小儿,一个面脸污浊的女人、一个躺在地上,可能是生病了的老头。

见满面污浊的女人惊恐地将孩子搂在身前,原本在哭着的小孩就被捂住。杨继业说,“别怕,可别憋着孩子。”

女人听杨继业这样说,才注意到自己的不小心,真的差点闷着孩子了。便放松一些,而唐在地上的老人,这时候也睁开眼,狐疑地看着到来的陌生人。

女人不作声,往里稍微退一些,想尽可能离开陌生人更远。杨继业看了看,见女人眼神虽说没有神采,但却乌黑纯净,知道这不是坏人。说,“是不是孩子饿了?猛猛,给几块饭团吧。”

杨猛将自己的包袱放下,解开,包袱里是用桐叶包裹的饭团子。便取出五个,准备递过去。女人见了,一直摇头。

杨继业明白,微笑地说,“孩子总饿着,会坏了身子骨,长大就很弱,如何过日子?对了,明天我们准备在这边做一家粥场,需要人来帮忙煮粥。你能过来帮忙吗?”

女人不应,杨继业也不多说,让杨猛放下饭团,然后离开。我姓杨,我们要做的是杨家粥场。

类似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办粥场一时间可能找不到人,好在宁城这边先前就过来了几个人,都是找来的辅兵,以前在粥场做过事,勉强可支撑一阵子。等粥场开张后,应该能够找到人手。

至少有一点是吸引人的,那就是在粥场做事,可以吃饱。

旁晚时,杨继业等人返回之前的集合地,除了树岗和队员之外,先前过来的辅兵也都到齐。见杨继业等返回,小头目便过来汇报情况。

办粥场要场地、要人手、要锅灶、烧火木材,水源也要便利,流民聚集之所等等因素,同时与这边存粮的地方也要稍微近一些。

这时候,运送过来的米粮还不多,主要供应粥场所需。但随后会有源源不断的米粮运送过来,会无偿发放给宁城这边的流民。这些米粮,主要是从桥台镇齐家那里缴获。

白天转一圈,对辅兵选定的地址也觉得适合。一条小溪流,源头是在山里,小溪流旁边有田地,虽说荒芜了,在天地里做粥场,地势上比较适合,而水流便利,有水的地方流民也多。

搭粥场棚子的木材,树岗他们也准备好了,还有盖在棚子上的茅草备好。只等确定地方,便可搬过去。

天亮后,杨继业他们一起到那选定地点看了。在距离小溪流边的一块荒田出,杨继业说,“就这里吧,离宁城也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