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权相 > 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测

一品权相 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测

作者:晓阳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50

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测

“唐俊词跟杨盛文搭不上,”文昭帝说,“估计唐俊词是真糊涂。不过,唐俊词肯听信一个小儿的提议,推进苏杭春耕,确实也是有胸襟之人。”

“皇上用人准啊,这是我朝大兴之兆。”老太监说,“杨继业这个小儿,有这样的胆魄,这样的眼力?不过想来也是,杨继业在苏杭办粥场,一直没断过,杨家不该有这样的财力吧。

难不成他是用王府军的军粮?王府军是小王爷领军,这样看来,这个杨继业同小王爷刘浪是不错的朋友了。这就是镇边王爷,为何敢令小王爷刘浪领军前往苏杭的缘由?”

“我想起来了,”文昭帝说,“这个杨继业同刘浪之间往来,是从去年端阳文会期间开始的,据说杨继业从魔教人手中救下刘浪,后来在六月六蛮族那边,刘浪和杨继业也一起去过蛮族祭祖。”

“还是皇上记性好,去年的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样看来,王府军走之前,刘浪可能就跟杨继业说定了。杨继业到苏杭,办粥场,赈灾救人,唐俊词是一府之首,应该是有感于文士的善心,才为杨继业扬名。

杨咏石啊,这诗会不会是杨盛文所作?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皇上啊,我每当念出这诗来,心里就热热的、鼻头就酸酸的、眼睛就潮潮的,人老了,这心经不起年轻人折腾啦。”

“你在帮杨家说话,杨盛文给了你多少好处。”文昭帝笑骂一句,“这首诗为杨继业扬名,那也是他有这份心。不管在苏杭施粥、献策,是杨盛文的意思也好,还是杨继业自己的意思也好,寡人都不理会。”

“皇上,杨盛文再不堪,也不可能为儿子做枪手。杨家长子为国赴难,杨盛文从没说一句话。老奴记着这一点,难忘记啊。”老太监不否认自己为杨家说好话的意思。

“这个杨继业还不错,就不知过几年会如何。先不管了,三年后,让他进京科考吧。”

“皇上,我替杨盛文谢过皇上隆恩。”老太监笑嘻嘻地说。对于杨继业这个人,三年后有什么表现,倒是不怎么担心。只要杨继业在苏杭按照如今的表现,自然不会令皇家失望。

对于文昭帝而言,记忆中如果留下一个人的名字,那对他而言就是非同寻常的事。老太监也知道,文昭帝对于人才的渴求,既是要改变文朝面临的危机,也是要给刘家后人留下可用之才。

国祚延绵,那是需要子孙整齐,更需要有栋梁之才相帮,才能够支撑起来。皇家传续,为什么皇家子孙多有争杀?对文昭帝看来,没有这样的兄弟间争杀,胜之而出,有如何能够与整个文朝的大臣、大家族之辈争斗?

国祚传续,本身就是你死我活,唯有在争夺中胜出者,才具有更坚韧的心性,守住这份家业。

性情温厚固然是好人,但不一定是好皇上,更不是一个好的守业者。

杨继业这短短的时间,表现确实抢眼,可在文昭帝眼中却又不过如此。文朝以来,到文昭帝后,国内总体趋于平稳,国力上升到一定高度。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一批批才子,也是很正常的。

不少年少而才高的,也不在少数,但这些人长大后,能不能真正成为扛鼎之才,与之成长的环境、际遇、运气等也是关联的。

如果三年后,杨继业到京城参加会试,能够考出头名,那才是真正的优势。或许到那时候,杨继业的前路才开始明朗。

对文昭帝而言七十五岁的时光,还能不能坚持到三年后,他固然不会去想这个问题,但客观上却是存在的。对于古代人,寿命普遍短,过六十的都属少数,何况文昭帝还在皇位上,其辛苦和消耗,不是外人可知的。

对于杨家、对杨盛文,文昭帝自然顾念他为文朝所做出的付出,如果说朝堂需要杨盛文来做事,不过一纸诏书而已。对于杨家后人,会不会有倾向性照顾,目前文昭帝也没有打算,因为他不想对外界透露任何倾向性的信息。

老太监把苏杭传来的文件收拢,准备离开。文昭帝说,“韩立仁怎么样?”

“皇上,韩立仁之女与杨继业已订亲……”老太监故意提出这个事情。

“这两家分分合合,倒也是趣事。”文昭帝说,“韩立仁之女叫韩玉芝吧,倒是有些聪慧,看准了那个书呆子。”

“我猜啊,杨继业的书呆子之名,会不会是杨盛文让他装傻。真是书呆子,能够做出《咏石》诗?”老太监笑着说,“都不是省油的灯。”

“杨盛文没有几手功夫,能够在右丞相府十年?”文昭帝说,“这十年确实没做出像样的事情,主要还是性子使然,读书读多了。”

“儒家圣典固然要学,要尊,要体用,不过啊,杨盛文那性子,心中的三纲五常,杀了他估计都变不了。食古不化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在盛世固然好,外有强敌时,就显得不足了。”老太监明白文昭帝的心,替他将这番话说出来。

“不说那个家伙,说起来就烦人。”文昭帝挥挥手,“杀又不能杀,用又不好用。我看,把韩家那个老大提一提吧。”

“皇上高明……”老太监说。不能直接对太子府有所表示,也不能对杨家直接表示,那就把杨继业的大舅子升一升,至于外面如何猜测,都随他们吧。

韩新勇二十七岁,在职位上做一下调整,也算合情合理。至于如何操作,老太监不会插手,也不会将这些信息透露到宫外。

这时候,在皇宫提到杨继业,倒是可多留意一下这个人,看一看杨继业在苏杭到底做了些什么事。

远在苏杭的杨继业,自然不知京城和皇宫的变化,不然,他估计都不敢出兵升山镇。这种北地出兵,虽说不直接牵扯到他,是蛮族军和王府军在背锅,可实质上的核心,不可能外界不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