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权相 > 第328章 知兵张涛

一品权相 第328章 知兵张涛

作者:晓阳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50

第328章 知兵张涛

两年前,外出朝堂,张涛也是悲喜参半。这样的事情对于朝堂中人而言,有人认为是好事。因为从朝堂到地方,品秩上必然会升一级,但如果今后重回朝堂,又会调回来。

在朝堂中有升官邸机会,在外面自然也是。对于张涛而言,他在殿试之时,运气不够好,虽然被录取了,但名次落到后几名,使得他在这一年的进士群体中,就没有多少发言权。进士后的岗位实习期间,倒是运气不错,实习期满,就留在京都。

之后,张涛一直觉得压制了自己的才华,不得志,直到两年前。徐金胜这个正三品的将军上书指责朝堂对军队的苛刻,指责朝堂体系层层贪腐和盘剥,他找到机会,在朝堂上大骂徐金胜,得到不少人以及左丞相府的赏识。

随后他从朝堂外任,到山东按察司做一个正五品的佥事。

这一次,苏杭的倭寇进犯,山东那边虽说没有受到倭寇犯边的冲击,但山东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的。张涛认为,倭寇之所以不敢在山东搅扰,是他在山东做了不少防备举措,拦阻了倭寇进入山东。

得知朝堂将他从按察司调去苏杭那边,参与剿灭倭寇。这是给他一展才华,彰显他知兵的长处,对于他想发展为儒将是非常有利的。

到京都之后,离开两年的京都,他自然要找之前的同事、朋友、同年等,叙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探明这一次苏杭剿灭倭寇问题上,朝堂都有哪些态度。只有清楚这一点,才会到苏杭后,做出符合京都利益的事情。

在朝堂接到任务后,对于限期到苏杭,张涛自然明白。这个限期,是约束各地兵马都,兵马到指定集合位置后,实际上还要一两个月进行整兵,不然,兵与将之间,彼此完全不互知,又如何作战?

对于他这个监军而言,只要起到监军之责,人在何处,又有什么关系?所以,徐金胜在接到任务后,几次想要见他,张涛明知徐金胜的意思,又有什么必要讨论?

故意不见徐金胜,也是对徐金胜这位名声不小的军中所谓虎将,试一试他的真正能力。到底是虚传还是真有点本事。

用兵之际,将领固然重要,但最最最主要的,还是监军对军兵的统辖。这是张涛认知中的最大事情。

运筹帷幄才是真正知兵者,所需要做的,至于冲锋陷阵,那是将与兵的事情。

知道徐金胜先离开京都,往苏杭而去。张涛不急着离开,每天依旧与故友往来。上午必定要读两个时辰的兵书,这是张涛近几年来,一直坚持不辍的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道,曰天,曰地,曰将、曰法。……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读到这里,张涛放下书本,站了起来。这次到苏杭用兵,如何能胜?“将听吾计”才是关键。

徐金胜勇猛,但年纪不小,还能够勇猛拼杀吗?能不能拼杀,不重要。重要的是,肯不肯听吾计?如若不听,就得“去之”。

自己作为监军,要将徐金胜踢出去,换人来领军,自然要在朝堂这边争取到更多的外力。外力源于何处?自然是要交好左丞相府。

他一直想亲自拜访左丞相,听左丞相一番教导,但几次前往拜访,都没有得到召见。这个事情,也让张涛苦恼不已。他心里觉得,到苏杭之后,徐金胜肯定会与他意见相左,因为之前的仇怨,徐金胜这样的一个人,又如何不找机会报复自己?

这天,准备最后一次去左丞相府拜见,名刺昨天就递进去了。相应的叩门礼也相当重,一百二十两点银锭,怎么说也是大手笔了吧。

拿起另一册纸页,这是他搜集和整理的东西。上面有他从各方面听说的一些对战计谋。让他最为喜欢的,就有好几条:瞒天过海、釜底抽薪、浑水摸鱼、关门捉贼、金蝉脱壳等等,还有比如声东击西之计,用得好,完全可让倭寇们摸不着自己的军兵在哪,就可将倭寇围歼,一举而平定。

最担心的就是徐金胜不肯听自己的计策,固执己见,难以成事。朝堂既然用自己监军,为什么要用徐金胜来领军?

再次到左丞相府邸外,敲门,看门人已经认识张涛。钱拿了好几次,这一次张涛算是下了狠心,直接递出去一百二十两银,就为了争取见到左丞相朱子善。

可门房见了张涛,问了好,却没往下说。张涛心里一凉,感觉不妙,但依旧抱着期待之心,说,“请问,大人可在家中?只求见大人一面,得大人面授机宜,万分感谢。”

“好叫张大人得知,你的意思我早就传到了。我家大人没有召见,我可不敢擅自做主,还请见谅……”

张涛自然不敢强求,到如今,也明白了左丞相府这边不会见他。心里不免存了重大失落,不知因由何在。这些天在京都,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向自己祝贺,表示在苏杭平定倭寇这样的大事上,完全可一展才华,朝堂自然会看在眼中,凯旋之日,就是张涛叙功晋升之期。

但为什么左丞相却不肯召见自己?回去的一路上,张涛总是想不明白,随后才想,只要自己在苏杭平倭寇之事,露出狰狞头角,自然会得到左丞相的重视。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对于倭寇,并非要战而胜之,非得让倭寇屈服,才是平定倭寇的根本。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要知倭寇,尽知倭寇而计出,对于这一点,张涛觉得完全没问题,是他的最大优势所在。

抱着遗憾、也抱着决心,张涛带几个人从京都出发,往苏杭而去。一路上,都在诵读兵书,琢磨兵书的精髓。唯有如此,到了苏杭才可能更好地用好计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