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权相 > 第276章 旧诗铺垫

一品权相 第276章 旧诗铺垫

作者:晓阳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50

第276章 旧诗铺垫

杨继业也知道,这种画法就是师从郑板桥,他对于竹和石的认知,与其他人有很大不同。基于此,郑板桥的画和竹诗都有很高的造诣。

杨继业虽然在画上面没有太深的钻研,如今神魂力要强于普通人,对于学习和模仿能力,确实比较高。

“孙兄,不过是随手涂鸦,可当不得孙兄这样抬举。”杨继业微笑着。

赞过画,孙晓君便看提在扇上的诗句。诗句是用正楷字体,却又不完全是正楷,笔力透纸,看着字给人充沛力量之感,深深撞击人的心怀。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孙晓君念着,一开始还不太在意,只是好奇心而已。可等他念到“千磨万击还坚劲”,立即感受到一股力量从扇面冲刷而出,将他带到一片山竹、怪石、飓风、暴雨、雷鸣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里,那些山竹被外力吹动、撕扯、推搡……可山竹依旧牢牢地扎根在岩石之中……

再读到“任尔东南西北风”时,孙晓君感受到一股饱受磨难,却矢志不改的绝大意志。

念了诗,孙晓君似乎呆了,站立不动,旁边的文士见他这样,便歪着头去看扇上的诗,有人大声读出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念读过后,一开始大家还不能完全理解这诗的意境,可转念间,大家都感受到诗句中的那种坚强而不屈的意志,那种在困苦面前,超越的心境。

孙晓君也恢复过来,急忙说,“杨咏石,这是新诗?”

杨继业微笑着说,“孙兄,不算新诗了。前一段时间,魔教闹荆蛮楚地。后来,有幸参加蛮族祭祖,我对蛮族一族,稍有感念,为之题诗《竹石》。这样说来,该算是旧诗了。”

“蛮族啊……”孙晓君等人对荆蛮楚地的蛮族,自然没多少了解。外面对蛮族所传言,那是根本就不开化之地,野蛮之所。这也不能怪这些人,杨继业知道即使在后世,八十年代对蛮族区域,外面的人依旧斥之为荒蛮之地,化外之人群。遇上蛮族的人,会问你们是不是还吃生肉?

“孙兄,你们在垣武城,不了解蛮族。对于蛮族的信息,都是道听途说,自然有各种消息。而外面的人,对蛮族的误解,也是源于自古以来彼此的对立,彼此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犹如古时代的战国时期,各国之战。

蛮族与中原之间的战争就更早,也更残酷。当时的生存之战,地域的竞争,可得到的食物、人口等,都是为了存活。谁能说对错?历次大战之后,蛮族一直败退,到荆蛮楚地后,那是穷山恶水之地,中原各族对这样的地域也不放在心上,使得蛮族扎根在荆蛮楚地了。

历朝历代中,为了孤立敌手,也为了蛮族可能再次壮大而后争夺中原的掌控权,官府和地方上的大族,对于蛮族都尽可能为他们画上狰狞之像,斥之为恶魔。

这样的族群,在上古时代其实也是中原的一支,流落到荆蛮楚地而已。”

“杨兄,你这份情怀,我是无比敬佩的。”孙晓君说,“圣人也曾有言,对于蛮夷之防,是有告诫后人的,但真正能够领悟圣人用心,唯有杨兄而已。”孙晓君对于杨继业所论,虽觉得很正确,但文朝的风气如此,也不会多做赞赏甚至向其他人推广。

“杨兄,我们还是说这诗吧。《竹石》一诗的高妙,固然与蛮族生存紧密关联,但就这诗而言,却真正道出我们士林该有的风骨。”

杨继业也明白,后世传过一句话:明朝之后,华夏再无风骨。这句话有些偏颇,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也是真实的反馈。反观后世之文士,清朝中两三百年,也就有几个人而已。再到后来,还有什么人有风骨、有为自己之志慷慨赴死之人?

倒是有两三个巾帼英豪,远强于泱泱大国的男人们。不敢说真话,不在认可正义,屈从于权钱,追求与权钱,都成为普国价值。

文朝的文士、士林,与皇权之间的对立又协作,其中的关系非常复杂。士林的风骨,让士林、文士、大儒们对于皇权的蔑视,科考却又是基于提升士林、为皇家选材的作用。反正说起来是比较复杂的,士林中,多数人都不会屈从与权势,否则会让士林的群体唾弃。

也因为这一点,哪怕士林之人在朝堂中,皇上所做如果一意孤行,就会有人站出来,直接批驳,如果皇家对错打压,就会有更多的士林之人站出来,哪怕将这些人杀掉,抄没三族,也不会让士林中人退缩。

“孙兄过奖,有感而发罢了。”杨继业今天过来,特意将这首诗透露出来,可不想以前抄袭的这首诗,就这样沉默着,得发挥出该有的作用。

自己到文朝后,确实没做什么诗,仅仅一首《咏石》诗,不足以说明什么。这时候,将《竹石》抛出来,给今天的文会进行预热,就能够确定出自己的文名。

孙晓君将《竹石》再次朗诵出来,虽然没解释杨继业为什么而作,但仅仅是诗本身的力量,就足够感染在场的士林。

《竹石》先在华新社这边传样,随后,有人往其他文社传递,短短时间,这首《竹石》就传开来。

周学朝、周芳等接到《竹石》诗抄文,看过之后,心里一沉。这诗与之前杨继业那首诗《咏石》基本源自一脉,说竹诗是杨继业所出,没有人会质疑。

这边学子们的异状让楼船上的人群关注到了,随后,有人将《竹石》诗传抄到楼船,学政吴金保看了这首诗,面带笑容,传给身边的考官。

如果说之前的《咏石》诗,是他这个学政传样出来的,今天这首《竹石》诗,确确实实地肯定了杨继业在言志诗方面的强大。这种直接震撼人心的诗句,天下间又有几个人可作这样的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