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元朝爆发两都之战
两都之战元朝混乱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经历了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等五任皇帝。这五位皇帝,都崇尚汉文化,实行以儒家思想治国,因而保持了元朝六十多年的稳定发展。这是元朝正常的发展趋势,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元朝是会兴旺强盛的。不料,蒙古贵族保守派突然发动政变,刺杀了年轻有为的元英宗,扶持不懂汉文化的泰定帝上台,改变了元朝发展走向,大开历史倒车,元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泰定帝即位不久,封自己年幼的儿子为皇太子,明确了他的继承人身份。泰定帝在位五年,他连汉话都听不懂,无法治理一个庞大的元朝,导致矛盾丛生,趋于激烈。
公元1328年7月,泰定帝在巡游上都时病逝。当时右丞相倒剌沙在上都主政,把持大权。倒剌沙是泰定帝在漠北时期的旧臣,长期受到宠信。可是,倒剌沙也不懂汉文化,更不会治国理政,只知道专权跋扈,作威作福,排挤贤良,反对汉化。泰定帝死后,倒剌沙为了专权方便,迟迟不让年幼的皇太子继位。可没有想到,这给了别人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元武宗过去的旧臣燕铁木儿见有机可乘,赶紧派人去请元武宗的两个儿子,打算拥立他们为帝。
元武宗传位给弟弟元仁宗的时候,曾经有过约定,将来要元仁宗把皇位传给武宗的儿子,可元仁宗食言,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元武宗的两个儿子十分不满,后来分别流落到漠北和江南。元武宗系的宗王贵族以及旧臣们,全都忿忿不平。
燕铁木儿从少年时期就跟随元武宗,关系十分密切,后来担任枢密院事,掌握兵权。他见泰定帝死后,专权的倒剌沙迟迟不立新皇帝,皇位出现了空缺,便与元武宗系宗王和旧臣联络,在大都发动政变,囚禁了泰定帝的亲信,控制了朝廷,然后分别派人去漠北和江南,请元武宗的长子和世?、次子图帖睦尔回来,让他们登基当皇帝。
次子图帖睦尔当时在江南,路途较近,最先回到了大都,于是,燕铁木儿等人拥立他登基为帝,被称为元文宗。元文宗成为元朝第七位皇帝,时年二十五岁。
在上都的右丞相倒剌沙,见大都发生了政变,元文宗上台,顿时慌了手脚,于是,匆忙扶立八岁的皇太子登上皇位,被称为天顺帝。按时间算,天顺帝是元朝第八位皇帝,不过,他在位时间很短,而且徒有虚名。
这样,元朝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一个在大都,一个在上都。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两都之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朝廷出现了两个皇帝,蒙古贵族和朝廷大臣自然也分成了两派。上都的天顺帝虽然年幼,但似乎属于正统,因而支持他的人多一些。当然,也有不少人在犹豫观望。
倒剌沙仗着人多势众兵南下,攻击大都。上都军队起初比较顺利,一举攻破居庸关、山海关、古北口等险要关口,进入关内,向南挺进,进逼大都,似乎处于有利状态。
大都兵力较少,但燕铁木儿执掌兵权,他紧急征调河南五万兵马来援,又在都城召募新兵万余人。燕铁木儿在大都部署好防御以后,亲自率主力北上,迎战上都的军队。
上都军队入关以后,兵分四路,分别攻打通州、檀州、蓟州、涿州等地,企图合围大都。但四路兵马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不能协调一致。燕铁木儿具有军事才能,富有谋略,他看准了敌军这一弱点,并不分兵抵御,而是集中优势兵力,力图各个击破。
上都的军队和大都的军队同属于元军,彼此有不少熟人,因而并不想打内战,更不愿意以命相博,往往是一看对方人多,扭头就跑,跑不掉时便投降,所以,战斗并不十分激烈。这有利于燕铁木儿集中优势兵力,逐一击溃敌军。
结果,上都的军队打了败仗,纷纷逃了回去。燕铁木儿乘胜追击,收复了居庸关、古北口等地,向北挺进,进逼上都。形势急转直下,又对元文宗一方有利了。
眼见元文宗一方占了优势,一些犹豫观望的宗王贵族纷纷倒向元文宗,天顺帝一方的人也不断倒戈。东路蒙古元帅以及齐王等人,也纷纷表态,公开支持元文宗,并派兵攻打上都。
燕铁木儿等人的军队包围了上都,守城将士皆不愿意拼死抵抗,不少人投降或逃散。倒剌沙见大势已去,只好献上皇帝玉玺投降。为期两个多月的两都之战,以元文宗的胜利而告终。
倒剌沙投降以后,被押至大都,最后仍被处死。那个小皇帝也被杀了。可怜的天顺帝,只当了两个月挂名皇帝就丧了命,一点也不顺。
两都之战结束了,可是没有想到,元文宗与哥哥和世?的争斗又开始了。
兄弟相争弟杀兄
两都之战刚刚结束,元武宗的两个儿子又明争暗斗起来,结果,弟弟把哥哥害死了。
元武宗只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和世?,时年二十九岁;次子叫图帖睦尔,比哥哥小四岁。两个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当年,元武宗在弟弟寿山协助下登上帝位,作为酬谢,他封寿山为皇太子,并且约定,寿山百年之后,再传位于和世?。
寿山就是元仁宗。元仁宗继位以后,却迟迟不肯立和世?为继承人,反而封他为周王,让他就藩云南。和世?刚一离京,元仁宗就封自己的儿子元英宗为皇太子。
和世?当时已经十八岁了,自然心中忿忿不平。他走到陕西的时候,元武宗的一帮旧臣赶来,鼓动他造反,夺回皇权,并且已经联络好了陕西的几个将军。于是,和世?与陕西将军起兵,向东进军,一度到达了山西。
元仁宗听说侄子造反,立即派兵镇压,陕西军队打不过朝廷大军,造反很快失败了。和世?只好仓皇向西逃窜,穿越大漠,逃到了察合台汗国。此后,他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娶妻生子。
和世?的弟弟图帖睦尔,当时在京城,他并没有参与造反,但受到哥哥连累,被流放到海南琼州。泰定帝即位以后,改善了图帖睦尔的处境,让他从荒凉的海南回来,在山清水秀的江南居住。
公元1328年7月,泰定帝病逝于上都。右丞相倒剌沙为了专权,迟迟不立新君。元武宗的旧臣燕铁木儿抓住这个机会,联络武宗系的宗王贵族和旧臣们,打算发动政变,拥立元武宗的儿子为帝。
8月4日,燕铁木儿一切准备就绪,召集宗王和百官,说:“武皇有圣子二人,仁义孝友,天下归心,是我朝大统之所在,应当迎立为帝,不从者死。”
有些大臣反对,燕铁木儿早有准备,把他们捆起来投入监狱,其他人只好都表示同意了。于是,燕铁木儿立即派人,分别到察合台汗国和江南,去请和世?、图帖睦尔兄弟俩回来。
弟弟图帖睦尔路近,最先赶到大都。众人请他登位,图帖睦尔推辞说:“哥哥年长,德行又高,应该由他君临天下。”
燕铁木儿说:“我们另立新君,上都的倒剌沙必不肯善罢干休,只怕夜长梦多,还是早日登基为好。”
图帖睦尔说:“既然这样,我先暂时登位,等哥哥到来,我再让位。”于是,图帖睦尔登基称帝,被称为元文宗。
倒剌沙得知以后,又惊又怒,随即在上都也立了一个小皇帝,然后开始了两都之战。
两都之战结束之后,元文宗遣使北上,迎接哥哥和世?。察合台汗国路途遥远,这个时候,和世?才走到和林一带。漠北草原上的蒙古宗王贵族们反对元仁宗、元英宗的汉化和新政,听说和世?回来即位,都十分拥护,许多人跟随南下。
元文宗的使者见到了和世?,对他说,弟弟是为了战局的需要,暂时登基,以安人心,现在战争取得胜利,恭迎哥哥回来当皇帝。和世?对弟弟十分感激。
公元1329年年初,和世?在漠北宗王贵族的拥戴下,在和林登基称帝,被称为元明宗,成为元朝第九任皇帝。
元文宗听说哥哥在和林登基,派丞相燕铁木儿带着皇帝玉玺,赶到和林,表示祝贺,并请哥哥到大都就位。元明宗非常感动,当即宣布封弟弟为皇太子,将来由他继承皇位。
在燕铁木儿安排和陪同下,元明宗一行从和林启程,动身去大都。元明宗经历过苦难和流离,如今登上皇位,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在返京途中,就开始发表施政训谕,提出自己的治国设想,明显不是等闲之辈。燕铁木儿心里有些不安。
元文宗得知哥哥南下,立即带领众人,亲自北上迎接。公元1329年8月2日,兄弟俩在中都相遇了。中都在河北张北一带。
这哥俩长期南北分离,已经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而且都吃了不少苦,相见之下,自然悲喜交加,两人抱头大哭,诉说离别思念之情。在场的人无不感动泣涕,同时为兄弟团聚感到高兴。此后几天,元明宗在中都连续举办宴会,大家开怀痛饮。
谁也没有想到,8月6日,元明宗突然死亡,当皇帝只有一百八十四天。文元宗大哭一场,随即埋葬了哥哥,然后独自返回,继续当他的皇帝,仍然被称为元文宗。不久,元明宗的皇后八不沙也被无辜杀害。
元明宗是怎么死的,《元史》和《新元史》都记载说,元文宗假借让位之名,让哥哥没有怀疑和防备,趁机暗下毒手,毒死了哥哥。当时的社会舆论,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人们听了之后,莫不切齿痛恨。
著名诗人萨都剌愤而写诗一首:“当年铁马游沙漠,万里归来会二龙。周氏君臣空守信,汉家兄弟不相容。只知奉玺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萨都剌就生活在元文宗时期,对当时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
元文宗大概也知道舆论对他不利,同时受到良心谴责,三年以后就死了。元文宗临终之前,不立自己的儿子,坚持让哥哥的儿子继承了皇位,以赎其罪。既然如此,何必当初呢?
可见,凡害人者,必会受到心灵折磨,是不会得到幸福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