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视角读元史 > 精选6、汉人为元朝灭宋立大功

新视角读元史 精选6、汉人为元朝灭宋立大功

作者:songyvsh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46

精选6、汉人为元朝灭宋立大功

刘整献策攻伐江南

忽必烈雄心勃勃,他稳定北方之后,便把目光投向了江南。可是,窝阔台和蒙哥两次伐宋均遭失败,使忽必烈心有余悸,犹豫不决。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南宋降将刘整。

刘整,祖籍西安,后徙居河南邓州。刘整原先是金国的将领,后来投靠了南宋。刘整骑射精良,勇猛过人,性格深沉,胸有智谋,在南宋名臣赵方手下为将,屡立战功,名气很大。

赵方临终前,对接替他职务的儿子赵葵说:“刘整有才,但品行不端,你驾驭不了他,应该尽早杀掉,以免日后为祸。”可是,赵葵怜其勇,没有听老爹的话。

刘整后来成为南宋名将孟珙的部下,他作战勇敢,经常充当先锋。有一次,宋军攻打金国的信阳。刘整挑选了十二名勇士,在夜里偷渡堑河,攀上城头,杀散守军,夺取了城池。

孟珙又惊又喜,说:“五代名将李存孝,曾经率十八骑攻破洛阳,而刘整只用十二人就攻取了信阳,真是赛存孝啊!”从此,刘整“赛存孝”的名号,就在军中流传开来。

金国灭亡以后,蒙军开始攻打南宋。当时的南宋皇帝是宋理宗,宋理宗在位四十一年,颇有作为,他联蒙灭金,洗刷了靖康之耻,又两次打败蒙军大规模进攻,保住了江南半壁河山。刘整在抗蒙战场上,继续冲锋陷阵,再立新功。

宋理宗病逝以后,侄子宋度宗继位。宋度宗从小就是弱智,七岁才会说话,但因宋理宗没有儿子,侄子也就这么一个,只好由他继位。宋度宗傻乎乎的,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会治国理政,朝廷大权落到宰相贾似道手里。

贾似道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骄奢淫逸,不务正业,整天斗蟋蟀,还写了一部专门研究蟋蟀的书籍,被人戏称为“蟋蟀宰相”。贾似道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结党营私,嫉贤妒能,专门迫害打击功劳大、名望高、能力强的人。抗蒙名将向士璧、曹世雄等人被迫害致死,文天祥等一批贤臣,有的被免官,有的遭流放。

刘整属于功劳大、名望高、能力强的人,自然也在打击之列。刘整满心愤懑,他见南宋已经没有希望了,又听说忽必烈招贤纳士,重用汉族士大夫,便毅然北上,投靠了忽必烈。

忽必烈听说过刘整的名声,见他来降,十分高兴,亲自接见,并向他询问南宋的情况。

刘整见忽必烈英武睿智,礼贤下士,也很高兴,便把南宋情况和盘托出,说:“宋朝天子弱智昏庸,奸臣当道,朝廷混乱,民不聊生,灭亡已不可避免。我朝应该趁此良机,发兵江南,统一天下。”

忽必烈听了大喜,立即召开朝会,商议攻打南宋之事。可是,大臣们鉴于两次伐宋失败的教训,对伐宋没有信心,又觉得局势刚刚稳定,不宜再开战端,于是,多数大臣都不同意。

刘整觉得有点惋惜,又对忽必烈说:“宋朝正处于混乱之中,这是天赐良机,如果宋朝换了一个圣明天子,再想灭宋就困难了。大汗要想建功立业,决不能失去这个机会。自古以来的帝王,如果不能统一天下,就算不上正统。我朝已有天下十之七八,只剩下江南一隅,为什么不趁机一统天下,形成正统呢?”

刘整的话打动了忽必烈,忽必烈一拍大腿,说:“讲得好!我的决心已定,不必再议了。”

刘整又向忽必烈献计说:“过去我朝伐宋,主力放在巴蜀,并不是好办法。宋朝沿江淮设置了千里防线,其中襄阳的位置最为重要,就像千里长蛇的软腹,如果攻破襄阳,便可将长蛇截为两段,然后长驱直入,直捣杭州,大业可成。”

忽必烈听了,异常兴奋,连声叫好。刘整又说:“襄阳依汉水而立,易守难攻,要想攻破襄阳,必须要有强大的水军。我愿效犬马之劳,为我朝训练水军。”

忽必烈更是高兴,当即任命刘整为镇国上将军、都元帅,并委任刘整全权负责组建和训练水军。

在此之前,蒙古主要依靠骑兵,蒙古铁骑纵横天下,所向无敌,但没有水军,不习水战。南宋的水军比较强,蒙军多次吃亏在水战上,所以,蒙军不敢把水泊众多的荆襄地区作为主攻方向。

刘整在南宋多年,对水战十分熟悉,他接受任务以后,立即着手组建水军,建造战舰,加强训练。刘整根据实战的需要,建造的战舰比南宋的船只个头小,但速度快,十分灵活,更适于水战,战舰上还装备了火炮之类的先进武器。

刘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训练,一支强大的水军便应运而生,从此以后,南宋在水战方面的优势不复存在。蒙古水军在攻打襄阳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最后的崖山海战中,蒙古水军打败了南宋水军,使南宋彻底灭亡。

忽必烈做好了一切准备,蒙古第三次大规模伐宋战争就要开始了。这一次,南宋政权恐怕在劫难逃了。

灭亡南宋统一天下

公元1267年,忽必烈做好了一切准备,蒙军第三次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忽必烈按照刘整的建议,把主攻方向放在荆襄地区,拉开了襄阳之战的大幕。

襄阳在湖北境内,有七省通衢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襄阳城有岘山、汉江两道天然屏障,城坚池深,仓储丰厚,易守难攻。襄阳城与樊城隔江相望,互为犄角,可以相互支援。襄阳离蒙古统治地区离得很近,蒙军很快就能到达。

忽必烈任命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兵五万,攻打襄阳。阿术是蒙古贵族,时年三十岁。刘整当时五十六岁,久经沙场,经验丰富,襄阳之战实际上是由他指挥。宋军方面指挥襄阳之战的,是吕文德、吕文焕兄弟。兄弟俩也是征战多年,很有经验。

在对襄阳开战之前,刘整施了个计策,他向吕文德行贿,要求在襄阳城外设立集市,并以保护货物为名,修筑城堡。由于宋蒙之间几年没有战事,吕文德麻痹,竟然同意了。这样,刘整以集市贸易为掩护,使大批伪装的蒙军士兵轻易渡过汉江,聚集在襄阳城下。

部署妥当之后,蒙军突然向襄阳城发动了攻击。宋军急忙奋起抵御,好在襄阳城坚固,刘整的偷袭没有成功。此后,蒙军依托集市上的城堡,与襄阳城对峙。

南宋朝廷听说襄阳被围,陆续派来援军。刘整见襄阳城短时间难以攻破,便采取了围点打援的策略。忽必烈命汉族大臣史天泽带领大批蒙军,支援襄阳战场,其中仅水军就有七万多人、战舰五千多艘。

在襄阳之战中,南宋朝廷先后派来十几批水陆援军,均被蒙军击退或消灭。所以,襄阳之战不是单纯的攻城和防守,而是宋蒙之间的大决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进行鏖战。经过数十次激烈战斗,宋军主力遭受重大损失,也无援兵可派了。

蒙军集中兵力攻城,水陆夹击,又用大炮猛轰,城上城下一片火海。襄阳军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打退蒙军一次又一次猛烈的进攻。襄阳城坚守数年,仍然屹立不倒。

在襄阳之战期间,忽必列建立了元朝,宋蒙战争变为宋元战争。南宋朝廷依然混乱不堪,弱智皇帝宋度宗在襄阳被围三年之后,才知道实情。“蟋蟀宰相”贾似道把持朝廷,照样穷奢极欲,对襄阳之战放任不管。襄阳主帅吕文德身心交瘁,不幸病逝,给守城军民造成很大影响。

公元1273年,襄阳城坚守了六年之久,终于粮草断绝,伤亡惨重,无法坚持了。樊城已被元军攻破,并遭到屠城。吕文焕迫不得已,只好开城投降,襄阳之战落下了帷幕。

襄阳是南宋的西大门,襄阳一失,元军便可长驱直入了。忽必烈大喜,调集全国精锐部队,由蒙古大臣伯颜为主帅、史天泽为副帅,刘整、吕文焕、张弘范等人为先锋,大举进攻南宋。

元军沿长江东进,宋军主力在襄阳之战中遭受重大损失,已形不成有效的抵抗力量。吕文焕投降以后,受到优待,他感到南宋大势已去,也愿意为元朝效力。沿途许多宋军将领,都与吕文焕有交情,在吕文焕的劝说下,纷纷归顺投降。元朝大军势如破竹,很快到达安徽境内,离杭州不远了。

这个时候,弱智皇帝宋度宗已经病死,他四岁的儿子继位,由谢太皇太后摄政。谢太皇太后令宰相贾似道率军迎敌,贾似道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出战。

贾似道东拼西凑地调集了最后的十三万军队、两千五千艘战船,沿江西上,阻击元军,走到安徽铜陵的丁家洲一带,与元军相遇。贾似道根本不会打仗,又见元军势大,早就吓破了胆,赶紧派人向伯颜求和。伯颜拒绝了,下令对宋军展开攻击。

宋军兵无斗志,一触即败,溃不成军,元军乘胜追杀一百五十多里,宋军几乎全军覆没。贾似道逃回杭州,被免除官职,流放外地,途中被人杀掉。

丁家洲之战,宋军主力损失殆尽。元军士气高涨,继续东进,直扑杭州。途中所经过的州县,多数投降或逃散,但在常州却遇到激烈抵抗。常州知府姚訔、通判陈炤,面对几十万元军,明知不敌,却奋起反抗,坚守数日,因寡不敌众,最终被元军攻破城池。陈炤巷战而死,姚訔宁死不当俘虏,投火**。

公元1276年,元军兵临杭州城下。此时,城内几乎没有守军,大臣们都跑光了,只剩下六个朝臣。谢太皇太后毫无办法,只好携小皇帝投降。南宋灭亡了。

在元军包围杭州之前,一些大臣见局势不可逆转,带着宋度宗另外两个幼子逃了出去。南宋大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在福州另立宋度宗的幼子为帝,延续南宋政权,继续与元军对抗。许多有气节的大臣、将士和民众,纷纷向福州聚集,形成了十几万人的南宋残余势力。

公元1277年,元军攻占了福州。文天祥与张世杰商议,由张世杰带领大部分人员,坐船入海躲避;文天祥则率部分兵力,留在陆地牵制敌人。忽必烈传令元军各部,务必将南宋残余势力彻底消灭。

在元军所部当中,张弘范的队伍最为凶悍,对南宋残余势力咬住不放,穷追猛打。张弘范也是汉族人,祖籍南阳,后迁至河北保定。张弘范的父亲叫张柔,是保定地区民间武装的首领,在木华黎经略中原的时候,就投靠了蒙古,成为汉人世侯。

张弘范在蒙古统治下长大,他长须拂胸,风度翩翩,能诗善文,打起仗来却十分凶猛,被元朝封为镇国大将军。在灭宋战争中,张弘范一直充当先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又要把南宋残余势力赶尽杀绝。

公元1278年,张弘范消灭了文天祥的部队,文天祥不幸被俘。张弘范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却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后来,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就义。

张弘范消灭了文天祥的部队,继续追击张世杰的队伍。公元1279年,张弘范率领的元军,终于将张世杰的队伍包围在广东崖山,南宋残余势力陷入了绝境。

这个时候,张世杰的队伍还有十万多人,但战斗人员并不多,大多数是朝廷官员、随军家属和自愿跟随的民众,其中有不少老人、妇女和孩子。这些人明知宋朝大势已去,却不肯离散,人人准备为国捐躯。

张弘范派人劝降,遭到拒绝,于是展开攻击。张世杰的残余势力自然敌不过如狼似虎的元军,结果战斗人员全部牺牲。陆秀夫背负八岁的小皇帝蹈海殉国。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被誉为“宋末三杰”。

剩下的手无寸铁的朝廷官员、随军家属和民众,宁死不当俘虏,纷纷跳海自尽,以身殉国,无一人投降。

第二天,战事结束,风平浪静,在湛蓝的海面上,漂浮起十余万具尸体,其中有许多老人、妇女和孩子。尸体连成一片,密密麻麻,一望无际,撼人心灵,感天动地!

南宋终于灭亡了。在中国历史上,灭亡的朝代不少,但从来没有像宋朝这样,惨烈、悲壮和令人敬佩!

张弘范灭掉南宋,大功告成,洋洋得意,在崖山石壁上刻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以作纪念。后来,有人在前边加了一个“宋”字,变成“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以示讽刺。

南宋是被蒙古人灭掉的,但在灭宋战争中起了关键作用和立下大功的刘整、史天泽、张弘范,却都是汉族人。这令人无语,也值得深思。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天下过程中,有不少汉族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出力最大、立功最多、获得官职最高的,是史天泽。

史天泽为元立大功

在北方汉人当中,投靠蒙古最早、立功最多、官职最高的,要数史天泽了。史天泽当过元朝的将军、宰相,出将入相五十年,为元朝建立和发展做出重大了贡献,被誉为郭子仪、曹彬一类的人物。

史天泽是河北永清人,出身于地主豪强家庭。他的父亲叫史秉直,是当地民间武装的首领。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史秉直就投靠了蒙古,北上和林,担任了大蒙古国的高官。

史秉直有三个儿子,跟随父亲一同投靠了蒙古。其中三子史天泽最为优秀,他身高八尺,声如洪钟,善于骑射,胸有谋略,文武双全,名气很大。

父亲北上走后,史天泽接替了父亲的职务,成为当地武装首领。在史天泽的努力下,队伍很快发展到上万人。木华黎在经略中原的时候,很器重史天泽,令他镇守河北一带。史天泽修缮城池,扩充军力,体恤百姓,招揽贤士,成为当时最有势力的汉人世侯。

在窝阔台执政时期,大批汉人加入了蒙军,组成了汉人队伍。窝阔台任命史天泽为大帅,统领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地的汉人兵马,实力很强。不久,窝阔台分三路大军讨伐金国,史天泽负责东线作战,为蒙古灭金立下大功。

在窝阔台、蒙哥两次伐宋战争中,史天泽都率军出征,与南宋军队作战。在著名的钓鱼城之战中,史天泽奉命阻击宋朝援军,三战三捷,使宋朝援军始终不能靠近钓鱼城。

忽必烈在统治漠南汉地的时候,也很器重史天泽,任命他为河南经略使。史天泽积极支持忽必烈用汉法治理汉地的政策,在河南地区均赋税、修水利、肃官吏、察奸弊,不到三年,河南大治。

山东地区发动叛乱,忽必烈命史天泽负责平叛。史天泽不负重托,只用半年多时间,就平息叛乱,稳定了局势。

在忽必烈发动的灭宋战争中,史天泽再立大功。他担任领兵副帅,与主帅伯颜一道,率领几十万蒙军,渡过长江,横扫江南,最终灭掉了南宋,统一了全国。

忽必烈十分欣赏史天泽的忠心和才能,不断提升他的职务,委以重任。史天泽先后担任光禄大夫、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中书左丞相等重要职务。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授予史天泽开府仪同三司、平彰军国重事,成为宰相之一。

史天泽是元初名将,他多谋善断,用兵谨慎,很少打过败仗,而且主张攻心为上,力戒杀掠。在灭金战争中,有一次攻打真定,遇到顽强抵抗。攻破城池以后,蒙军将领恼怒,要屠杀居民。史天泽劝阻说:“他们不过是被贼人胁制,何罪之有?”在史天泽的制止下,百姓们都被释放了。

史天泽不仅军功卓著,还爱护百姓,他严厉约束自己的部队,不许抢掠扰民,不许毁坏庄稼,不许砍伐桑树,对贫困者予以救助。因此,史天泽与宋朝名将曹彬一样,落下了仁义将军的好名声。

史天泽出生在金国,长期受少数民族统治,因而正统观念不强,但他崇尚汉文化,喜欢读儒家经典,尤其喜爱《资治通鉴》。史天泽通过读书,领悟了许多处世哲理,遇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史天泽被拜相之后,许多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却见史府内外寂静如常,没有一点喜庆的样子。史天泽解释说:“唐朝有个名士,曾经劝诫宰相说,皇帝赐给臣子爵位和权力,是用来干事的,不是拿来炫耀的。古人的话很有道理,所以,我不敢庆祝。”

史天泽家族是河北大族,长期为蒙古效力,许多人立有军功,握有兵权,名声显赫。史天泽却感到不安,他知道树大招风的道理,于是多次请求忽必烈,取消了子侄族人十七人的军职,改做地方官员。史天泽还经常告诫族人,要谦虚做人,谨慎做事,遇事忍让,不要树敌。因此,人们称赞史天泽,说他“出将入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

史天泽与其他汉人世侯不同,他们父子从来没有侍奉过宋朝和金国,而是一直为蒙古效力。史天泽是忽必烈推行汉治的主要大臣之一,为蒙古统治中原和建立元朝做出卓越贡献,也是汉蒙结合的典型代表人物。史天泽活了七十四岁,寿终正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