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视角读元史 > 39、刘秉忠辅佐忽必烈

新视角读元史 39、刘秉忠辅佐忽必烈

作者:songyvsh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46

39、刘秉忠辅佐忽必烈

刘秉忠辅佐忽必烈

刘秉忠是元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家,他辅佐忽必烈三十多年,对于建立元朝、制定政治体制和典章制度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秉忠,河北邢台人,出身官宦世家。刘秉忠出生时,北方已被金国统治多年。其祖父刘泽,当过金国的邢州节度使;父亲刘润,历任巨鹿、内丘两县提领。

刘秉忠自幼聪颖,酷爱学习,八岁就能写诗作赋,长大后博览群书,满腹学问。刘秉忠十七岁时,到邢台府当了一个文笔小吏。刘秉忠不甘心,常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真是悲哀。”

不料,蒙古大举进犯金国,战火纷飞,天下大乱,刘秉忠连小吏也做不成了。面对乱世,刘秉忠忧郁悲伤,一气之下,到天宁寺出家,当了和尚。

天宁寺的主持,是有名的虚照禅师,他佛学深厚,德高望众,人称“再世惠能”。惠能是禅宗六祖。虚照禅师见刘秉忠才华出众,十分喜欢,悉心教授他佛法,并赐名“子聪”。刘秉忠又多了一门佛学的学问。

公元1242年,刘秉忠随海云禅师云游四方,来到漠北。海云禅师也是有名的高僧,忽必烈听说过他的名声,把他请到自己帐内,虚心请教。忽必烈当时二十八岁,只是一个宗王,却向海云禅师请教治国之道。

海云禅师微微一笑,说:“佛法无边,只是普渡众生,贫僧不懂治国之道。中原的大贤硕儒,皆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大王可以请教他们。”

刘秉忠见忽必烈向和尚请教治国之道,也觉得好笑,但认为忽必烈有安邦济世之志,又十分敬佩。当时,窝阔台刚死不久,乃马真后摄政,汗位之争激烈,朝政一片混乱。忽必烈素有大志,所以着急地请教治国之策。

刘秉忠忍不住向忽必烈讲起了儒家学说和中原政权的一些做法,忽必烈听得津津有味,眼界大开。忽必烈留海云禅师和刘秉忠住了好多天,舍不得让他们走,最后恳求海云禅师,把刘秉忠留下。海云禅师见刘秉忠凡心未泯,只好同意了。从此,刘秉忠跟随忽必烈左右,成了他的幕僚和谋士。刘秉忠比忽必烈小一岁。

刘秉忠多才多艺,不仅精通儒学,还通晓地理、天文、律历、占卜、佛学,对《易经》也有研究。刘秉忠视野开阔,胸有智谋,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经常为忽必烈出谋献策。忽必烈有了刘秉忠辅佐,感到如鱼得水。

刘秉忠给忽必烈讲述汉高祖刘邦的事迹,说:“自古成大事者,无不依靠人才,殿下应广泛招贤纳士,聚集天下英才。”在刘秉忠建议下,忽必烈设置金莲川幕府,招揽了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刘秉忠为忽必烈招揽人才不遗余力,听说哪里有大儒,就千方百计把他请来,他自己的同学和熟人,更是拉来了一大批。金莲川幕府的成员,后来多数成了元朝大臣。

在忽必烈统治漠南汉地期间,刘秉忠极力主张用汉人办法治理汉地,被忽必烈所采纳。刘秉忠亲自主持邢州、关中的汉治,选拔官吏,制定政策,精心督导,使推广汉治取得明显成效,为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取得统治地位、建立元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秉忠经常向忽必烈灌输以儒学治国思想,劝他以收服民心为头等大事。刘秉忠随忽必烈出征的时候,力谏制止杀戮和抢掠。忽必烈听从了,多次下达军令,禁止士兵滥杀和掠夺。

大蒙古国自建立以来,一直没有年号。公元1260年,忽必烈当了大蒙古国的第五任大汗。刘秉忠建议,按照汉人政权的制度,应该设立年号。于是,忽必烈建年号为“中统”,有中华开统之义。后又取《易经》中“至哉坤元”之义,改年号为“至元”。

公元1271年,鉴于大蒙古国已经分裂,在刘秉忠等人的建议下,忽必烈将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此开创了元朝时代。

刘秉忠等人按照汉族政权的模式,为元朝制定了政治体制、典章制度、朝廷礼仪、官僚机构、官职名称等,甚至连朝廷官员的服装、俸禄,都是由刘秉忠等汉族士大夫们制定的。所以,元朝与汉人政权几乎没有区别。

公元1266年,在建元前夕,刘秉忠与张柔、段桢一起,受命在燕京规划建造了一座新的都城。新城按照汉族风格建造,工程浩大,被称为元大都。元朝建立以后,将都城迁到这里。元大都奠定了今北京市的基础。

刘秉忠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著名家。他功底深厚,诗词文章、散曲乐府,无不精通,被称为元初北方文坛代表性人物之一。刘秉忠的元词,寄情咏物,脍炙人口,深受人们喜爱。刘秉忠号称藏春散人,经常以吟咏自乐。

刘秉忠作为忽必烈的主要谋士之一,屡献计策,深受忽必烈信任。刘秉忠处世慎密,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谦和待人,清心寡欲,不慕富贵权力,衣食简朴。他跟随忽必烈以后,很长时间仍然穿着僧衣,也不要任何职务,而以布衣之身参与军国大事。直到后来,刘秉忠才担任了光禄大夫、太保职务。

公元1274年,刘秉忠无病端坐而逝,享年五十九岁。忽必烈十分悲痛,对群臣说:“秉忠跟随朕三十余年,对朕忠心耿耿,屡出奇谋,言无不尽。秉忠学问之高深,计策之高明,世人都不清楚,只有朕知道。”

忽必烈追赠刘秉忠为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后来,刘秉忠又被追封为常山王。

后人在邢州建有三文贞公祠,祭祀籍贯邢州的三大名相魏徵、宋璟、刘秉忠。三人谥号都是“文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