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黄巾崛起 > 第二十一章 活字印刷 规划机构

三国之黄巾崛起 第二十一章 活字印刷 规划机构

作者:杨四毛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26:49

第二十一章 活字印刷 规划机构

听到张宁的难处,张淳说道:“抄书的问题我帮你解决!”

“哦?你有办法?”张宁表示怀疑。

“嗯,你让我了解了什么是气劲,我也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科学!”张淳笑道。

“哈哈,你们姐弟自去研究方法吧,我也累了,让我休息休息!”张角看到张淳和张宁相处融洽,心里也非常高兴。

张宁就住在府衙里,只不过是另外一个院子罢了,两人走了没多久,就来到了张宁的庭院。只见院子里有许多丫环,有的在搬书,有的在抄写,还有的在装订,明显一个出版厂啊。

“哇,你这院子还真是热闹啊!”张淳被这场景吓了一跳。

“热闹?《太平仙经》共一百七十卷,二十余万字,你知道一个人要抄多久能抄完吗?”张宁嫌张淳看热闹不嫌事大。

“二十多万字,哇,一天抄五千字,也要抄一个多月啊......”想想一本书要抄一个多月,张淳不禁感叹起来。

“快把你的好办法讲出来吧,免得累坏了这些小丫头。”张宁说道。

“嗯,很简单,就是用刻章的道理,把书里的字刻好,然后蘸墨,印在纸上就可以了!”张淳一句话就把印刷术讲完了。

张宁是聪明人,一点即通。“不错啊,你这的确是个好方法,只需刻一块和书页相同大小的木板,就可以印许多张纸,虽然制板的时间很长,但是如果要印许多遍的话,这不失为一个绝好的办法。”

“嗯,不错,你想到的是简单的基本印刷术,而我要教你的,是活字印刷术,哪怕只印一本书,一张纸,也可以很快完成。”张淳笑道。

“哦?还有这样的方法?”张宁疑惑地望着张淳。

“不错,但是你要找个大一点的地方,我们不但要印《太平仙经》,以后还要印很多书,不如就开个印刷厂吧!”张淳说道。

“印刷厂?”张宁不知道张淳说的什么。

“就是一个专门印书的工坊,以后我们发展起来了,所有的东西都要专业化,工业化。这样才能节约成本。”

“专业化?工业化?成本?......”张淳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张宁更不懂了。

“额,算了吧,我自己来弄,等弄好了,你再来看成果就好!”张淳也不想解释了,俗话说得好:“干就完了!”你只要把事情做出来,根本不用解释什么了。

“那好!这印刷厂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张宁也不想听张淳多解释。

说干就干,张淳让李大牛去城里找几个木匠,自己回家吃饭去了。刚吃完饭,李大牛就领了几个木匠来到张淳的院子里。

张淳把事先画好的图纸,拿给几个木匠看,因为画得有些潦草,张淳又现场讲解了一番。意思就是让木匠们做一个带底的木盒,和纸张差不多大小,再以木盒的大小做几十个刚好能填充完木盒的木块,每个木块反着刻上字。

虽然说出来很复杂,但是对于木匠们来说,制作工艺非常简单,没到半个时辰的时间,木盒和一盒字就做好了。

张淳拿到成品非常满意,先赏了几个木匠一些银子,又继续交代几个木匠,就按着手里的东西做模板,再做几百个木盒和无限多的木块,而且必须选硬质的木材,必须是不容易开裂和腐坏的。

几个木匠领了赏,欣然应允。

“哈哈,果然发明东西是真的很有乐趣啊!”张淳心里突然产生慢慢的成就感,虽然只是盗用了别人的发明,但是在这里,就是他自己发明出来的。

“想想看,还有些什么简单又实用的东西,是这个时代里还没有的......”张淳正在想的时候,院子外面走来一个小兵,通知他去府衙,说张角有要事叫他。

这自然是怠慢不了的,张淳马上起身,奔着府衙而去。

到了张角的房间,张淳发现彭济也在,还有另外两个人,张淳不认识。

“淳儿来了!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郭伦先生,这位是孔牧先生。”张角先给张淳介绍了两个他不认识的人。

张淳打量了一下,这两个人年纪应该相差不多,四五十岁的样子,都是文士穿着。

“见过两位先生,张淳有礼了!”张淳握拳行了个见面礼。

郭伦和孔牧也朝张淳躬了躬身。

“将军客气!”

“淳儿,再过三日便是大典之期,我们商议一番,如何设置朝廷上下的大小职权,即是新朝,自然不能全都沿用之前的官职。”张角把要商议的内容告诉了张淳。

“这......”张淳有些为难。“孩儿并不懂得这些,只怕......”

“唉,你莫要谦虚,裴元绍说你在军中改制之后,军纪严明,将士一心,颇有成效。而且我也听宁儿说了,你那什么民主之制,是太平之道,你就说说你的民主吧!”张淳没想到张角都知道他讲的“民主”了。

“既然是这样,那我就乱说咯?”张淳也不再推辞,关于新的政体,他还真在闲的没事的时候想过一些。

“我从上而下的讲吧,帝王之下设两个院,一个军务院,一个政务院,军政分开。各院设首脑一名,官职待定。”

“军务院就负责掌管军务和商议战策,下面直辖各个军队,不需要再增设机构,只需要任命参谋就行。”

“政务院就比较复杂了,按目前的需要,我们应设公安部,农业部,人事部,建设部和教育部这五个部门。随着以后的发展需要,还要剥离或者增设一些部门。”

“公安部负责全国的治安管理户籍管理和刑事侦办;农业部负责管理土地分配和农业种植......”张淳仔细讲解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听得彭济连连点头。

这前前后后大概讲了有十多分钟,张淳总算把现代政务机构差不离的描述了一遍。

“三位觉得如何?”张角看了看彭济三人,问道。

“张将军所说的相比三公九卿之制,更为细致,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孔牧开口道。

“天师,将军讲的虽然细致,但是我觉得还是繁杂了一些,时下人才紧缺,根本找不到那么多人来填补职位空缺,应适当精简一点。”郭伦说道。

“彭先生觉得如何?”张角还是想听彭济的意见。

“我觉得张将军所说的机制很好,只要稍加修改,便可实用。帝王之下,设一议事内阁。从百官里选取德才兼备之士入阁,辅佐天子决断军政大事。内阁之下设六个部:兵部,户部,工部,刑部,吏部,礼部。”

“兵部主军事,户部统赋税,工部主土木,刑部察典狱,吏部监百官,礼部置祭礼。每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各郡各县均设各部分所,由上级主管并由太守与县丞兼管。”

“如此一来,上传下达,可畅通无阻,各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可保天下太平!”

张淳知道彭济说的就是最有名的“三省六部制”,只是他没有设置三省而已。

“彭先生想的这个好,他肯定是想了很久的,我刚才的是临时说的,没有他的好!”张淳这话倒是说的直白。

彭济说的时候有条有理,自然是早就想好的东西,不过和张淳想的,其实出入并不大。毕竟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行政体制。

“嗯,就按彭先生所想,设一阁六部吧。至于人选的问题,还要劳三位费心了......咳咳咳.......我已效仿幽州,在冀州施行了新政,希望过些天会有才俊前来投奔。”张角现在说话,开始咳嗽起来了。

“好了,对于大典的事,还有问题吗?”张角看向彭济。

彭济犹豫了一下,才说道:“天师,大典的筹备,已一切妥当,但是我还有一个事情放心不下。”

“什么事?你说。”张角问道。

彭济说:“汉室颓败,但还不至亡,如果天师称帝,必将面临汉室更强大的进攻。所以要早做迎敌的打算。”

张淳听了彭济这番话,不得不佩服彭济的思虑周全。现在官军虽然在镇压黄巾军,但是明显还没有用尽全力。如果张角称帝,无疑是逼他们放大招,所以一定要准备好抵住官军的下一波进攻。

“那该如何部署?”张角问道。

“如今也不知道官军会从西部还是从东部发起进攻,广宗在西,是进入巨鹿和安平的必经之地,所以广宗不可失!而济南在东,是青州门户,也是官军绕道北上的必取之地,济南也不能丢。”

“但是我们手里兵力不足,如果分散防守两地,势必会被官军各个击破......”彭济也没有想好怎么应对官军的进攻。

张淳看了看地图,对彭济说道:“不如我们从广宗和济南分别抽调一些兵力,部署在平原郡,到时候无论官军进攻哪里,我们都可以驰援。”

“这个办法虽然好,但是平原距离东西两地约有两百来里路程,少说需要行军三天,只怕救援不及时啊。”在一边的孔牧也开了口。

“唉,若是有一支精骑就好了!”彭济叹道。

“彭先生,我们的确有一支骑兵啊。”张淳想起了赵宝在幽州训练的骑兵。

“是吗?有多少?”

“大概有五千吧。”张淳也不知道具体的人数。

“五千!?”彭济和张角都表示不敢相信。广宗城对战的时候,黄巾军可只有五百骑兵,现在居然变成了十倍。五千骑兵在战场上冲杀,可以敌过几万步兵了。

“在哪里?”张角又问。

“就在城外大营,是刚从幽州来的,一直在训练,这些天我也没去看,不知道练成什么样了。”张淳答道。

“哈哈,那你抓紧练兵,有了这支骑兵,我就有了应对之法啊!”彭济大笑。

“嗯,彭先生放心,明天我亲自去看看,一定用最短的时间把他们练好!”张淳保证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