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从严治吏(上)
第二十六章 从严治吏
一
“大将军,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朕认为朝廷当今确是要严明执法,惩治不法官吏和豪强。”宣帝早年生活在民间,十分清楚老百姓对官员贪腐的切齿痛恨,深知吏治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散朝后,他留下霍光说道。
“皇上英明。”霍光也很清楚这种现象,也很懂得这个道理,可一直没有精力来重点抓好吏治。他拱手说,“老臣接受孝武皇帝遗托辅政时,可以说面临的是危机重重,百废待举,朝廷上层内讧争斗、国内数处暴动叛乱、边境匈奴时而侵犯,我的主要精力只能用在休息安民、平乱维稳、固边卫国上。现在皇上提出要从严治吏,老臣认为已经到了应该抓可以抓的时候了,我完全赞同。”
霍光的言下之意是,吏治出现严重问题,不是我放纵造成的,我不是不想抓,是内忧外患使我腾不出手来抓。
宣帝见霍光赞同自己的动议,就与霍光商量了狠抓吏治的具体招数。
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春正月,朝廷派出使者持朝廷符节到各郡各封国,诏令晓谕二千石级别的官员要谨慎理政,用自己的道德风范感化老百姓。这叫做先“打招呼”。
接着,就是查案办案。一年内,一些腐化贪污的官员都相继被查出诛杀。
随着反腐的深入,朝廷高官、封为阳城侯不久的大司农田延年被人举报,揭发他在修建昭帝陵墓中有贪污行为。
“啊!这怎么处理呢?”宣帝和霍光接到举报后,又惊又怒。
昭帝年轻急亡,他被葬于抢工建成的地下墓室后,陵墓还在继续修建之中。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春正月,朝廷招募郡国吏民资产在一百万以上的人迁移到昭帝墓地平陵居住。作为昭帝的继承人,为了表示自己孝忠、减少朝廷开支,宣帝拿出自己的私钱水衡钱来为昭帝修建平陵,为迁移到此地的百姓兴造住房,也就是“安居工程”。西汉皇室储藏的钱,都由水衡都尉和水衡丞掌管、铸造,故称水衡钱。
当今皇帝的私钱都拿出来了进行建设,你田延年身为朝中主管财经的重臣,还在修建之中以权贪污,又怎么不怒?
田延年又系霍光的多年幕僚门客,一直才能业绩过人,特别是在废黜刘贺尊立宣帝上作用非凡,“以决疑定策”封为阳城侯,发生了贪污犯罪,又怎么不惊?
宣帝想了想,就主动向霍光提出,田延年贪污一案,既不交御史府也不交廷尉府,先由丞相府审理,意思就是不走纪检法律系统,只在政务部门内部调查,视情况变通处理。
霍光心里很急。过了几天,霍光召来丞相蔡义询问审理情况。
“蔡大人,究竟是谁告发田延年大人啊?”霍光待搀扶丞相蔡义的两个属官退出后,关上门问道。
“唉,是茂陵两个很有钱的商人焦氏、贾氏。”蔡义摇头回道。
“这两个人我知道。”霍光记得,这两个人曾通过管家冯子都来为子女出钱买官,被自己拒绝。
“他俩为什么要告发田延年大人?”霍光接着问道。
“事情是这样的,孝昭皇帝驾崩后,这焦氏、贾氏认为赚钱的机会来了,便立即以数千万钱为本,购买积贮木炭、苇草等下葬用的物资,以待朝廷高价购买。等到为孝昭皇帝办理丧事时,这些物资在市上根本就买不到,经办官员找到这焦氏贾氏,喊价很高,只好请示主管财经的田大人如何办理。田延年大人听后,十分气愤,便上奏说商人在皇帝年轻病逝后,不但没有一个臣民应有的悲伤,反而利用国丧预先收贮下葬用的物资,准备等到朝廷急需时获取暴利,这不是一个遵纪守法正当经营的商人所应该做的事,请求给予没收处理。”
“对,这是我签批的,对这两个唯利是图的不法商人就应该坚决打击。”霍光拍着案几说道。
蔡义乘霍光说话的机会,喘了喘气说:“这两个家伙偷鸡不成反而蚀把米,一下就损失大了,都十分怨恨田延年大人,就花钱找人查找田延年大人的问题。”
“哦。”
“大将军您应该记得,当时在民间租用了三万辆牛车,从渭河滩拉沙,赶紧构筑孝昭皇帝地下墓室。”
“老夫记得,那是赵广汉大人负责这事的啊!”
“租用车辆、组织运输是赵广汉大人负责,但最后费用给付是田延年大人负责的啊!”蔡义叹了口气说,“从渭河到桥下运沙送往陵地,定的一辆车的租金一千钱,田延年大人上报时却虚报增值为每辆二千钱,总共六千万钱,他贪污了其中的一半。”
“啊!”霍光听后大吃一惊,沉吟一会问道:“蔡大人将如何办理?”
“田延年大人趁主持先帝驾崩国葬公事之机贪污三千万钱,罪属大逆不道。可丞相府没有审判之权,案情查明之后,只能移交廷尉府。”蔡义停了停说,“皇上把此事先交给老臣受理,我揣摩皇上是看在田延年大人曾是大将军的幕僚门臣,又是功绩显著的朝中大臣,还是想从轻处理。”
“对,蔡大人说的很对。”霍光高兴地看着蔡义说道。
wшw●тTk дn●c o
蔡义走后,霍光决定出面为田延年疏通,认为田延年只能从态度上找出路,连忙秘密召来田延年,打算进一步问清事由,叫他进宫去当面向宣帝认罪退钱,以求宽大处理。
田延年是个倔犟孤傲之人,见霍光询问他是否用权贪污,便没有丝毫犹豫,一口否认道:“我本出于大将军门下,蒙受您的大恩才得到现在的爵号官位,下官绝不会做这样的事!”
“你真没有做这样的事?”霍光两眼紧盯着田延年问道。
“真的没有。”田延年仍是否认。
“田大人,你若有此事,那就现在进宫去当面向皇上认罪退钱,请求宽大处理。
你若真的没有此事,那你就应该到丞相府赶快澄清事实,朝廷将深入追究,查清真相,据实论处,还你一个清白,追究诬告之人。”
“多谢大将军关怀下官。”田延年含泪拱手,跪谢霍光。可他出了大将军府门,没有去丞相府澄清事实真相,也没有进宫向宣帝坦白认罪,而是直接回家了。
过了几天,丞相府只好把受理情况移交给御史府。
御史大夫田广明接过案宗一看,知道了全部案情。他认为此事肯定真实,也知道宣帝和霍光的心思,为保护田延年,就对太仆杜延年说:“按照《春秋》一书的大义,可以用功劳掩盖过失。当初在废掉昌邑王刘贺时,若不是田延年大人站出来勇于直言,则大事不能成功。”
“确实是这样。”杜延年点头赞同。
“我看了全部案情,田延年大人上报租金时虚报增值总共为六千万钱,他实支给了出租人所在的县里三千万钱,另三千万钱现在可以就说县官全部收到后拿出钱请求他收下的,也可以就当作是他自己向朝廷乞求赐给他三千万钱,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希望杜大人将我这番愚蠢之言禀告大将军。”田广明知道杜延年是霍光多年的幕僚门臣,就直接说出他的设计。
“田大人好主意!”杜延年一听,伸出拇指称赞。他觉得田广明的想法很好,就连忙去大将军府将这些话禀告给霍光。
霍光听杜延年讲完,感慨说:“田广明大人说的是啊,田延年大人真确实是勇士!当初在决定大事时,多亏他挺身而出,他的举动一下震动整个朝廷。”
“微臣至今记忆犹新。”杜延年说道。
“当时的情景,使我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霍光随之抬手按在自己的胸前继续说:“感谢田广明大人为田延年大人辩白,但田延年失去了自救的机会,依照朝廷的通规,应该将他送到监狱去,由公众来议决他。”
“大将军一贯是按规办事啊。”杜延年不由赞道。
“我不这样做不行啊!”霍光苦笑一下,捋着胡须说,“请你代我向田广明大人道歉,让他明白告诉田延年大人,自己主动到监狱去,老夫相信他会得到公平的裁决。”
田广明听到杜延年转达霍光的意见后,深为佩服霍光的稳慎老练,连声叫好,就派人到田延年家里说了上述情况。
性格偏激的田延年还是不愿按照霍光说的办,不肯主动到监狱去,就对田广明派去的人说:“多谢大将军、田广明田大人宽恕我,出来为我开脱。但我有什么脸面进入牢狱,让官民众人当面指点耻笑我,让狱卒囚犯在我的背后唾骂呢!”
田延年在田广明派去的人走后,一个人走出家门,来到大司农官衙旁边的屋子里,紧闭房门,拽开半边衣服,拿着刀剑在室内来回走动。他自此将自己封闭于室内,外人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既然田延年自己不愿主动认罪自首,过了几天,丞相蔡义下了逮捕令,派丞相府主管监察的官员召唤田延年到廷尉府去受审。
这时,封闭、孤独、紧张、悔恨、烦躁、绝望,使田延年的精神已经进入了极不正常状态。他在紧闭的屋子里听见外边逮捕人的鼓声越来越大,越来越近,心想:“当年飞将军李广因迷失道路未能及时参战,不愿受那些刀笔吏的质问污辱而拔刀自刎了。我田延年一堂堂朝廷高官、阳城侯,怎么能被刑卒抓捕送审!我生是轰轰烈烈,死也要不同凡响。死算得了什么?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想到此处,田延年“哈哈”大笑一声,抽出刀剑朝脖子一抹,顿时一股鲜血迸射而出,他随之仰面倒地,睁目而亡。
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春,大司农、阳城侯田延年因贪污罪自杀,他的爵位取消,封地收回。
霍光在朝中一个重要有力的胳膊断了。
二
田延年因贪污罪自杀,谁来担任主管财经的大司农一职呢?宣帝想到了一个人,宣帝估计他想到的这个人会遭到霍光的坚决反对,便决定自己主动来找霍光事先沟通一下。
“皇上驾到!”门外传到黄门尖尖的声音。
霍光一听,赶忙起身离案准备迎接。
霍光正欲弯腰跪迎,宣帝已经大步迈入室内,上前伸出双手拉住霍光说道:“大将军免礼。”宣帝扶着霍光边向坐榻走去边说:“朕叫侍从们不要惊扰大将军,可他们说是您定下的规矩,一定要及时禀报,不然就要责怪他们。”
“这是臣下应有的迎接之礼。”霍光回道。
“大将军太拘礼了。”宣帝边坐边说。
君臣入座之后,霍光随即问道:“皇上找老臣,是要交办什么事情?”
“大司农自杀,令朕感到惋惜,朕本来是想……”宣帝没有正面回答霍光的问话,先提起田延年这个事情。
“谁叫他利用职权造假贪污呢!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霍光没等宣帝话说完就说道,“以前他在我身边做幕僚时,确实是个正直廉洁之士,这地位一高、权力一大,怎么就贪腐起来了呢?”霍光痛苦地摇着头。
“大将军您不必为他的死痛苦,这全是他位高权重之后不能自律所致,也是他执迷不悟,不体谅我和您的良苦用心。”宣帝边说边想:看来霍光不是硬要包庇田延年。
“皇上是为大司农的人选来找老臣的吧?”霍光这时猜想到了宣帝来此的目的,抬头问道。。
“大将军说的对,朕来找您正是要商议此事。”宣帝停了停问道:“大将军有合适人选吗?”
“没有。想必皇上已经考虑好了,不知是哪个?”霍光马上想到,宣帝肯定想
好了人,而且估计我会反对这个人,所以这才来我这里沟通。
宣帝看到已经到了明说的时候了,就问道:“大将军,您看河南郡太守魏相如何啊?”
霍光一听,马上就想到,这宣帝征召曾被自己送往牢狱的魏相入朝担任大司农,这也是他在朝中重臣近臣中“掺沙子”的动作。此时他想到自己已经越来越衰老了,迟早是要归政于宣帝,还在意他这些“小动作”干什么;何况,魏相也确实才能过人,正是朝廷所需之人。想到这里,便说道:“皇上,这魏相先后任茂陵令、扬州刺史、谏大夫、河南郡太守等职,他为人严毅,刚正不阿,治理有方,深得民心,特别经过一次牢狱之灾后,倔强执拗的性格也得到调改,老臣没有意见。”
宣帝听霍光这么一说,完全是喜出望外,喜上眉梢,忙拱手说道:“大将军无愧为我大汉三朝元老,对臣官们那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啊!”
“皇上过奖了。”霍光拱手还礼。
由于霍光投了赞成票,宣帝便征召魏相由河南郡太守进入朝廷,担任了大司农职务。
兴奋之后,宣帝乘兴转到另一个话题,也是通过田延年这件事引起他连日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将军,朕从田延年这件事上想到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朝廷官员,特别是郡县地方官员,仅靠御史、刺史,那是解决不了对他们的监督管理的。如果只能通过官员得罪伤害过的仇人来检举揭发,那是极不可靠又十分有害的。”宣帝忧虑说道。
“是啊!老臣也是这样认为。”霍光点头说道,“这样下去,官员们就会害怕被人报复而不敢严格治理了。”
“不能让官员因此不敢担当不敢作为,朝廷要想出个办法出来才行啊!”宣帝自语般说着,他转向霍光问道:“大将军在朝廷主政多年,您能为朕提出个好的办法吧?”
“皇上,老臣最近听说了一个方法,我感觉很好。”霍光听到宣帝问话,短暂沉默了一下,突然兴奋说道。
“什么方法?”宣帝急切问道。
“这个方法是赵广汉大人发明的。”
“大将军快说说。”赵广汉在宣帝头脑中印象很深,一听是赵广汉发明的,心想一定是个好办法。
汉代的郡国介于中央与县之间,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郡守国相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郡守国相的优劣好坏,不仅关系到一方的安宁与否,也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宣帝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即位后不久,就开始注重调整选用郡守国相官员。他对废黜汉废帝刘贺、拥立自己即位的有功人员进行论功行赏后,就与霍光商量,把赐关内侯爵位的守京兆尹赵广汉提升为颍川郡太守。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设置,因境内有颍水而得名。西汉高祖五年,高祖封韩王信到此,故改称韩国。次年,韩王信转封太原郡,恢复颍川郡之名。颍水郡大致在今河南省范围内,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管辖20县,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
此时的颍川郡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一位政绩优良、作风凌厉的官员前去治理整顿,赵广汉治理京兆尹表明他无疑是一位合适的人选;而且赵广汉曾做过颍水郡治所阳翟的县令,对那里的情况也很熟悉。
赵广汉调到颍川郡太守任上,立即着手调查研究,果然发现不少问题:豪族大姓互通婚姻,势力交结庞大;官员也有与地方上富豪结为朋党,结党营私成风,社会乌烟瘴气。恶名昭著的原氏、褚氏两大家族更是结为姻亲,蓄养门客,形成一霸,横行乡里,胡作非为,无人能治,平民百姓敢怒不敢言。
西汉的这些豪门大族在汉武帝时代已出现,他们通过大量兼并土地来使家族得以发展,而这些地方势力的扩张已经影响到国家的兵役和税赋。
“皇上,赵广汉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几个月时间,围绕除恶打黑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霍光高兴向宣帝介绍着。
“不错!朕也听说了。”宣帝回道。
“他到颍川的几个月内,收到百姓举报信,经过明察暗访,搞清了本郡豪门大族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掌握了颍川原氏、褚氏两大家族蓄养门客欺压百姓的罪行。擒贼先擒王,他采取非常措施把原氏、褚氏两大家族中作恶的头领抓了起来。原、褚两家便四处托人,给赵广汉送来名贵的玉镯、珍珠、马蹄金为恶人求情,但都被赵广汉严词拒绝,他公布了他们行凶行盗、为害一方的罪状后,立即依法斩首。不畏强暴,诛杀原、褚首恶,震惊全郡。”
“好!”宣帝抚掌说。
“皇上,”霍光继续介绍,“赵广汉大人在办理原、褚大案的同时,也在着手准备解决富豪、官吏拉帮结派的问题。这些人利用自己的影响,互立山头,广养门客,各自形成了一股势力,既互相倾轧,又联手对抗,败坏风气,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他是如何解决的?”宣帝身子倾着问道。
“这正是老臣要向皇上报告的。”霍光接着讲道,“他在调查办案时发现土豪劣绅、地痞无赖结党营私、独霸一方,被欺压的老百姓却不敢公开来官衙告发。他受到存钱罐的启发,令窑工烧制出形状如瓶的陶器,名曰“缿筒”,瓶口很小,有小口投放简牍,可入而不可出,上写“受吏民投书”,挂在官衙门侧,专门接受告发的信件,这样就方便了知情者的检举揭发。发现有人暗中投入了举报简牍,便用铁条钩出或将“缿筒”砸碎后阅看处理。
“好!”宣帝情不自禁地拍着案几说。
这些“缿筒”类似现代的保密信筒,可以说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就是赵广汉发明的。有了这些举报箱,官吏和群众纷纷写信告密。收到告发信以后,赵广汉根据线索,一经核实便依法治罪。
“皇上,他还有一狠招也算是‘阴招’吧。”霍光笑着说。
“哪是?”
“他同时故意隐去揭发者的姓名,对外说成是某某豪门大姓子弟所告发,引发他们的内讧。自此后,强宗大族内部果然出现分裂,逐渐成为冤家对头,一时奸党散落。”
赵广汉此招确实厉害。这些“缿筒”类似现代举报箱的设置,扩大了信息来源,社会上各种消息都能很快传到他耳朵里,一些不法分子因此再不敢顶风作案。因为一旦作案,赵广汉很快就能掌握,把他们迅速抓获。经过赵广汉大刀阔斧整治,社会风气大大好转,颍川的面貌终于在短期内发生了根本性改观。
“好,好啊!”宣帝兴奋地起身说道,“他这招阴是阴了点,对付恶人就不管这些了。”
“皇上不是问老臣有什么办法吗?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好方法,老臣建议皇上诏令在全国推广实行。”霍光随即离席说道。
“大将军所言极是,一定要在全国推广实行。”宣帝立即表态赞同。
此后,赵广汉发明的“缿筒”举报箱在汉朝京城及各地设置,用于监督各级官吏和富族豪强,并且还传承流行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