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西汉权臣霍光 > 第二十二章 葬帝选君(上)

西汉权臣霍光 第二十二章 葬帝选君(上)

作者:静思默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18:02

第二十二章 葬帝选君(上)

第二十二章 葬帝选君

霍光征召天下名医为昭帝治病,昭帝的病情仍不见好转。

为感动上天和下民,替昭帝祈福延寿,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二月初,霍光用昭帝名义下诏书说,“天下应以农桑为本。近来朝廷节省费用开支,裁减闲散官员,减少额外赋徭,于是从事农桑的人数增加,然而百姓仍不能满足家庭生活需要,朕深感不安,现决定减收人头税钱十分之三。”

下民感动了,上天却没有感动。二月十七日早晨,长安天空出现一颗流星,形大如月,众星皆随这颗流星西行。霍光及百官见之,心里都深感不祥,更加担忧昭帝的病情。

昭帝病情一天天加重,时隔两月,病逝于长安未央宫,年仅二十一岁。

昭帝年轻早逝,令人唏嘘。他没有子女,没有同父母兄弟,没有给霍光留下后事安排遗嘱,但给霍光留下了两个难题。他是对自己孤寂生活完全抑郁了?是对朝廷腥风血雨完全厌倦了?是对刘氏未来发展完全绝望了?这都不得而知。

当务之急是昭帝的陵墓。

修建皇帝的陵墓本是每个朝廷的大事,把这件事抓得很早、办得隆重的,那得数秦始皇。由于昭帝从发病到死去时间不长,谁也没料到他这么年轻这么快就去世,所以他死时他的陵墓营建开始不久,都还没有完工。霍光急忙召来丞相杨敞、御史大夫蔡义、守京兆尹也就是代理京兆尹赵广汉商量。

去年冬季,丞相王訢病逝,御史大夫杨敞升为丞相,少府蔡义升为御史大夫。

“几位大人,皇上已驾崩宾天,可皇上的陵墓还未营建好,老夫特召你们前来商量。”霍光满脸悲痛之色。

杨敞、蔡义、赵广汉互相一看,又都望着霍光。

“赵大人,你主管皇上陵墓修建,还是你说吧!”霍光望着赵广汉说道。

赵广汉是涿郡蠡吾县人,他年轻时做郡吏、州从事,因廉洁奉公、通达明敏、礼贤下士而很有名气,在察举中被推举为茂材,这是才德优异之士称号,做了管理市场物价的平准令。后经过考核被任命为阳翟县令,因治理政绩出众,升任京辅都尉,在隽不疑辞职后代理京兆尹。

“奏报大将军,修建皇上陵墓本来时间就很仓促,由于杜建这个家伙从中非法谋利,更加延误了进程。”赵广汉愤愤说道。

赵广汉主管修建昭帝陵墓后,就安排他的属官杜建具体负责监造。杜建资格颇老,根基颇深,为人颇霸。他看到修建昭帝陵墓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感到这是个难得的发财机会,便指使门客从中非法牟取暴利,造成不但修建进程缓慢,而且出现了“豆腐渣”工程。赵广汉接到举报后,看他是自己的属下,就婉转劝告他赶快收手。杜建认为自己关系盘根错节,赵广汉不敢动他,根本没把赵广汉的话放在耳里。

赵广汉见规劝无效,就将杜建逮捕归案。许多京城官员、宫廷太监、名门豪绅都来替他求情,赵广汉一概不听。杜家的族人和门客谋划劫狱救出杜建,赵广汉通过内线获知后,派吏卒告诉他们说:“如果你们真的想这样干,将依法把你们灭门!”经查证落实后,命令狱吏将杜建斩首弃市。

此事赢得京城的百姓交口称赞,霍光他当然知道。

“这个杜建实是可恨,误了大事。”蔡义愤愤说道。

“现在说这些没有用了,还是说说修建陵墓怎么办吧!”霍光转过话题。

“赵大人,全部修建完工至少还要多长时间?”杨敞向赵广汉问道。

“至少还要一年多。”

“那皇上安葬绝不可能等到一年后。”蔡义接着说道。

“赵大人,你熟悉修建情况,你说说让皇上能在夏季之前入土为安的办法。”霍光满脸焦色说。

赵广汉揉着耳垂想了想说,“那就集中力量先修建好地下墓室。”

霍光一听,目光骤然一亮,点头说道:“好,就这么办。”

于是赶快在民间租用了三万辆牛车,从渭河滩拉沙,征用工匠构筑地下墓室。六月七日,霍光主持昭帝丧事,将昭帝刘弗陵葬于平陵,谥号为孝昭皇帝。虽说昭帝陵墓修建仓促,在帝王丧葬中规格还是很高,随葬品十分丰富,墓中金银珠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葬帝问题解决了,霍光要解决的另一个难题是选立新君。

男子二十一岁无后在西汉极为罕见,何况贵为天子。皇帝,作为封建帝国最高等级与秩序的发端,议立新君成了朝廷的首要大事、机要大事。而此时,二十一岁的昭帝突然病逝,没有留下后代,也没留下遗嘱,帝位空悬待解。

霍光心里十分清醒,此时此事,自己更应特别注意防避擅立之嫌。他下令要群臣各自上书,从皇室宗亲中推荐选立新的皇帝。

此时,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刘胥还活在世上,大家大都认为理应推立广陵王刘胥为帝。

面对群臣的上书,霍光想起了武帝病重时与他商议选立太子的情景。当时按长幼次序太子候选人的排名是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钩弋子刘弗陵。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因骄横不法、恣意妄为,被武帝否定。想到这些往事,看到群臣提议,霍光心中感到一种不安。但这点他是十分坚定的,那就是一定要继承武帝的用人方针,绝不能立刘胥为帝。

光禄大夫、给事中王仲翁对霍光的想法心领神会,便上书说道:“过去,周太王废掉年长的儿子太伯,立太伯的弟弟王季为继承人;周文王舍弃年长的儿子伯邑考,立伯邑考的弟弟周武王为继承人。这两个事例说明,只要对国家有利,只要适合继承皇位,即使是废黜长子而立少子也是可以的。总之,广陵王是不可以继承宗庙社稷的。”

这封上书正合霍光的心意,他不由心花怒放,马上把这份奏书批给丞相杨敞、御史大夫蔡义、大司农田延年等人。

霍光决定“打招呼”,他召集群臣说道:“当年孝武皇帝在与老臣商立太子时说到广陵王刘胥,孝武皇帝说他行事冲动冒失、鲁莽妄为,眼里没有什么纲举法度。先帝即位后,广陵王刘胥行为还是如此,只不过没有像燕王刘旦那样公开谋反。所以,虽然大人中大都推荐广陵王刘胥,但老夫认为决不能将他立为新帝。”

群臣见霍光态度如此明朗坚决,便都沉默不语。

议立新君之事持续了月余而不决,一个大汉王朝一个多月竟然没有皇帝,全靠霍光一人主政。

“难道霍光他自己要做皇帝?”看到这光景,朝野上下都极度不安地在心里嘀咕着,观望着。

霍光心里也在着急,广陵王刘胥不行,到底选立谁为新君呢?霍光将武帝的后嗣挑来选去,最后敲定在昌邑王刘贺身上。

刘贺何人也?武帝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生于昌邑。他在父亲去世后,于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嗣位,当时年仅四岁的他,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

霍光为什么要选立他为新君?霍光有着自己的“算盘”。

第二天早朝时间,霍光召集群臣再次商议选立新君。

会议开始,霍光便要大将军府长史、光禄大夫丙吉宣读王仲翁的上书。

群臣一听,一片哗然,只有杨敞、蔡义、田延年等人脸色平静。

“各位大人意见如何?”霍光问道。

群臣沉默。

“各位大人意见如何?”霍光再次问道。

“愿听请大将军意见。”蔡义打破沉默回答。

“愿听请大将军意见。”群臣见御史大夫已说,纷纷答道。

“好,既然各位大人都认为广陵王不宜继任大位,那就请各位大人现在另提一位新君。”霍光望着大家说道。

“此等大事,请大将军定夺。”光禄大夫、给事中王仲翁等霍光话音一落,抢着说道。

“对,请大将军以天下为念,迅速定夺。”大司农田延年接着说道。

“请大将军定夺。”群臣纷纷附和。

霍光用赞许的眼光看了看田延年、王仲翁一眼说:“那好,既然众位大人难为老臣,老臣就提出立昌邑王刘贺为大汉新帝,不知哪位大人还有没有更好的人选?”

“大将军英明,小官赞同。”霍光的二女婿、长乐宫卫尉邓广汉连忙说道。

霍光看了邓广汉一眼,心里在想:你真是太不动脑筋了,此时要你第一个出来说什么。

“末将赞同”右将军张安世大声说道。

霍光向张安世投去满意目光,随后便把目光转向杨敞。

杨敞看到霍光望着自己,立即说到:“愚臣赞同。”

“老臣赞同。”没等霍光眼光扫到自己,蔡义说道。

群臣纷纷表态赞同,霍光的提议获得一致通过。

商议一结束,霍光马上去自己的外孙女上官皇后那里奏报,当天就由上官皇后以皇太后颁下诏书,派丙吉等四名大臣前去昌邑迎立昌邑王刘贺。

丙吉等四名大臣离京后,霍光又去禀明上官皇后,以皇太后名义颁下诏书,将王仲翁提升为九江郡太守,将张安世提升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武官,身佩金印紫绶,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执掌四夷屯警、京师兵卫、征伐背叛、出使宣诏、荐举官吏、重要的迎来送往礼制性活动等。

有心栽花花不发。广陵王刘胥一生从未停止过对皇位的觊觎,时时想的是如何做上皇帝,因为武帝和霍光阻挡,始终游离于权力之巅,与皇位无缘。无意插柳柳成荫。刘贺、刘询根本没想到自己能做皇帝,却鬼使神差做成了皇帝。《汉书》记载,广陵王刘胥在刘弗陵、刘贺、刘询三人即位皇帝时期,多次请来楚地女巫诅咒他们三位,最后也因此受到刘询斥责而畏罪自杀。

补白:有人说昭帝很快病死绝对大有问题,应是被霍光毒死暗杀的。因为霍光要继续一人专权,昭帝亲政后随着年龄增大就成了很大的障碍,必须除掉他。证据呢?史书上没有。

霍光选中的刘贺,从相貌看,身材高大,体形瘦弱,脸色很黑,脸部正面从上往下的情况是:眉毛粗、眼睛小、鼻子尖、嘴巴大、胡须少。从性格看,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狂放鲁莽而又优柔软弱。特别是他精神上还有点毛病,有时还有幻听幻觉。

父亲去世后,他四岁就成为昌邑王,没有人管他,也没有人管得住他,在封国中狂妄放纵,毫无节制。别人是错了就改,改了又犯;犯了又改,改了又犯……刘贺是错了说改,说了又犯;犯了又说改,说了又犯……

爷爷武帝去世后,刘贺作为孙儿在服丧守孝期间理应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不能喝酒吃肉,不能歌舞作乐,不能娶妻纳妾,不能行房弄性,不能访友做客。他却是根本不管这一套,他只有一个“不能”,那就是不能让自己不快活。他依旧照常在宫中寻欢作乐,还跑到外地巡游狩猎,不到半天时间就驰骋了二百里远。

他手下有个属官叫王吉,任中尉,掌管封国内武事。这个王吉系琅琊郡皋虞人,少年好学,以孝廉补授县右丞,不久升任县令,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他对刘贺如此行为上书劝说,见没有效果只好入宫面谏。

“中尉有什么事吗?”刘贺刚从外面游猎回来,感觉十分疲劳,仰靠王椅,双腿架在案桌上。

“微臣听说大王又去远猎了?”王吉明知故问。

“是啊!”

“这对大王身体不好啊!”

“怎么啦?”刘贺半眯着眼睛问道。

王吉走到刘贺旁边说:“大王一向不喜欢研读经书,却专爱游玩逸乐,驾驭着马车不停地驰骋,嘴因高声吆喝而疲倦,手因握缰挥鞭而疼痛,身体因马车颠簸而疲劳;清晨冒着露水雾气,白昼顶着风沙尘土,夏季受着烈日烤晒,冬天承着寒风侵袭;大王长期用自己玉体柔骨去承受疲劳痛苦的熬煎,这既不是保养身体以享高寿的办法,也不是养德修行的途径。”

“那中尉大人你有什么高招?”刘贺揶揄道。

王吉知道刘贺听了心里不舒服,仍继续说道:“微臣认为大王应在宽敞的殿堂之中,细软的毛毡之上,在明师的指导之下,背诵研读经书,讨论上至尧舜之时,下至商周之世的兴盛,考察仁义圣贤的风范,学习治国安邦的道理,坚持发奋用功,就会使自己的品德修养每天都有新的提高,这种快乐难道是驰骋游猎所能享受到的吗?”

“那本王的身体如何保全?”

“大王可以在休息的时候,做些俯仰屈伸的动作以利于形体,用散步小跑的运动来充实下肢;吸进新鲜空气,吐出腹中浊气以锻炼五脏;专心专意,积聚精力,以调和心神。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养生,怎能不长寿呢!大王如果留心于此道,心中就会具备尧、舜的心志,身体就能享受乔、松的高寿。大王的美名远扬,皇上和朝廷闻知,大王就会福禄齐得,封国安稳。”

“皇上,什么皇上?一个屁事不懂的毛孩子。”刘贺轻蔑说道。

“大王千万不能这样说啊!”王吉肃然说,“当今皇上仁孝圣明,对于先帝至今思念不已,像修建宫殿别馆、巡游狩猎等事一件未做。大王您也应该时常想想先帝,这才符合皇上的心意。在诸侯国王中,论骨肉亲情,大王与皇上的血缘关系最近。从家庭的角度讲,大王就是皇上的侄子;从国家的角度说,论地位,大王是皇上的下臣,您一人兼有两种身份的责任。因此,大王应施恩行义;如有不顾孝道,违反伦常恩爱,一旦被当今皇上知道,那就不是好事了。”

刘贺听到这里,才把双腿从案几上放下,坐起来说:“看来我的所作所为确有懈怠之处,中尉不但上书而且还面谏来弥补我的过失,对本王甚为忠诚。”于是赏赐中王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干肉五捆。

然而,刘贺依然放纵如故。

除了王吉外,刘贺手下还有一个正直属官,这就是郎中令龚遂。

龚遂,山阳郡南平阳县人,因通晓经术官至昌邑国郎中令。龚遂为人忠厚,刚毅果断,在原则和大节上从不含糊。对刘贺的狂妄放纵,他一方面直言规劝刘贺,一方面责备封国丞相、太傅没有尽到责任。他引经据典,陈述利害,直说到声泪俱下。他从不阿谀奉承,常常当面指出他的过失,使刘贺听不下去,捂着耳朵起身走掉说:“听郎中令的话真是叫人羞愧难受!”

龚遂见刘贺与他的车夫和厨师在一起长时间吃喝玩乐,毫无节制地赏赐他们,又入宫去劝谏刘贺。

他双膝跪地而行,挪到刘贺面前,泪流满面,低声哭泣。

刘贺的左右侍从看见一个职掌宫廷宿卫、管理郎官、顾问应对、劝谏得失的官员如此这样,全都感动得流下眼泪。

“郎中令为什么这么悲伤啊?”刘贺拉长声调故意问道。

“我伤心国家危险啊!希望您抽出一点空闲时间,让我把自己愚昧的意见说完。”龚遂流着泪说。

刘贺命左右之人全部退出。

“大王知道胶西王刘端因大逆不道罪而灭亡的事情吗?”龚遂问道。

“不知道。”刘贺回道。

龚遂说:“我听说胶西王有一个专会阿谀奉承的臣子名叫侯得,胶西王的所作所为像夏桀、商纣一样暴虐,而侯得却说是像尧、舜一样贤明。胶西王对侯得的阿谀谄媚非常欣赏,经常与他住在一起。正是因为胶西王只听信侯得的奸邪之言,以至于落得如此下场。而今大王亲近奸佞小人,已经逐步沾染恶习,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问题,不可不慎重啊!”

刘贺不由“啊”了一声。

龚遂见刘贺开始重视,进而说道:“我请求挑选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郎官与大王一起生活,坐则诵读《诗经》、《尚书》,立则练习礼仪举止,对大王是会有益处的。”

“好。”刘贺应允。

于是龚遂选择郎中张安等十人侍奉刘贺。可是过了几天,刘贺憋不住了,就把他们全部赶走了。

刘贺宫中接连发生怪异现象,使他感觉了惊恐,其实是他幻听幻觉了。

刘贺在殿内看见一只没有尾巴的白色大狗,脖颈以下长得与人相似,头戴一顶跳舞的人戴的“方山冠”。

“郎中令,这是怎么回事?”刘贺叫来龚遂询问。

龚遂趁机说:“大王,这是上天对您的警告,说您左右的亲信之人都是不识礼的小人,就像戴冠的狗一样。把他们赶走,您的王位可以保持,不把他们赶走,您的王位就会失去!”

时过一段,刘贺又听到殿内一个人大声叫喊:“熊、熊、熊!”刘贺前去一看,果然见到一只大熊,可左右侍从都说没看见。

刘贺又向龚遂询问,龚遂说:“熊是山野中的野兽,竟来到王宫之中,又只有大王一人看到,这是上天警告大王,恐怕王宫将要空虚,是危亡的征兆!”

“不祥之兆为何接连到来我宫中啊!”刘贺仰天长叹说。

龚遂叩头说道:“忠心使我不敢隐瞒真相,所以几次提到危亡的警告,使大王感到不快。然而国之存亡,又岂是我的话所能决定的!希望大王自己好好想想。大王您诵读《诗经》三百零五篇,其中讲如何做人之事很是透彻,关于治国之道也齐全完备,大王您的所作所为符合《诗经》中哪一篇呢?大王身为诸侯王,行事却比平民百姓污浊,想要生存困难,想要灭亡却是容易的,希望大王深思!”

昭帝患病期间和病逝后,刘贺照常跑马打猎射鸟,跟饲养马的奴隶、掌管膳食的厨子相处游玩寻欢作乐,骄横放荡不守规矩。

过了几天,刘贺发现自己的王座上出现血污,再向龚遂询问。

龚遂见刘贺没有半点自省自警,而是变本加厉,以后必有大的不幸事件发生,跪在地上大声呼叫说:“大王啊,《礼记?中庸》里讲,‘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妖异之兆不断出现,王宫空虚就在眼前!血为阴暗中的凶险之象,大王确实应该要戒惕谨慎,自我反省!大王啊!”

然而刘贺吃惊归吃惊、询问归询问,可终究悔改不了他的行为。

霍光是一位从政资深、耳目遍地的权臣重臣老臣,对刘贺的为人和恶迹那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为什么要坚持选立刘贺,他打的这“算盘”只向管家冯子都作了透露:

“老夫选他,一是刘贺是孝武皇帝的孙子,辈分比刘胥低,是先帝的侄子,由他继承皇位,既合乎儒家礼法,也不影响我外孙女上官皇后成为太后的地位;再则,刘贺一直生活在藩国,父亲刘髆早逝,舅爷李家灭族,直系亲族无人出任高官,在朝中没有任何根基和势力,不会对我主政造成威胁;还有,刘贺还不到二十岁,不识体统礼节,不是很有韬略,热衷吃喝游玩,政治经验很浅,据说神智还不够十分健全,老夫比较容易掌控。”

“大将军厉害!”冯子都一脸媚笑。

“嗯。”霍光捋着胡须微微一笑,“你知道就行了,不要告诉他人,连我夫人都不要告诉。”

“好,下人明白。”冯子都连连点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