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朕都是为了国家民族 > 第三章 注释四书五经,从根上彻底解决问题

第三章 注释四书五经,从根上彻底解决问题

摆驾回宫时,朱由检在御撵上,看着刚刚被一场夏雨冲刷后,焕然一新的殷红宫墙,突然想起后世网上、乃至小说中对明朝皇帝早死的解释,不由得嗤鼻一笑,一群吃饱了没事干的砖家牵强附会,还想给他们七百年前的同行洗地,真是可笑至极!也就蒙骗一些不会思考、不明事理的愚民百姓罢了。但凡平时喜欢科学知识、或者逻辑思维的人都会看得明明白白。

毕竟就算这些宫墙、地板全都是用朱砂装抹的,那也不会影响到皇帝!真以为御医们都是吃干饭的?

更何况,皇帝又不是住在冷宫夹道,怎么可能仅仅靠呼吸摄入那么多?

不要以为朱砂里有汞,就一定有剧毒,实际上,只有在386摄氏度以上,朱砂才会对成为致命威胁!

而且,明朝皇帝寿命在历朝历代皇帝中也不能算短命!就皇帝平均寿命而言,前面也只有宋辽金三朝比明朝更持久。皇帝短命,估计更有可能是过劳死的。毕竟一天要看那么多奏章,睡得那么少,还要经常交公粮。别说人了,驴也受不了啊!

想到这里,朱由检暂息了去后宫疯狂修车的念头,先把眼前这一团乱麻理出个头绪再说吧!

回到御书房,吩咐王承恩取来一套四书五经,然后让牠去看看,各部是否已经办妥刚才吩咐的事情,如果办好,就通知他们一起来用午膳。

空降领导请客吃饭这是很必要、正常的事情,借此恩典可以让一些还不是铁石心肠的人感激涕零、与有荣焉,也可以表达一下自己的施政纲领,当然,现在的朱由检可不会大大咧咧地说什么“要用我大明的剑为我大明的犁开拓土地”这样红果果的话,太不符合现在的普世价值了,如果他真敢这么说,肯定被老顽固们批的体无完肤!

忽悠是一门艺术!

而朱由检正是一位饱读各种套路小说的资深艺术家、老司机,耳濡目染了各种大饼的巧妙画法,所以对于接下来的賜宴胸有成竹。

只是略略思考一番,确定再无纰漏后,朱由检就不再管它。

随手拿起一本崭新的《大学》,翻开,然后提起毛笔,开始给它添上标点符号,填完一段即一张书页,就撕下那一张,交给随侍一个小太监,让牠每句话都分别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誊抄到一张白纸上,而他自己则继续读、标下一张,交给另一个小太监…

当然,朱由检还要不时指导一下牠们,防止抄错。

等到某个小太监抄完,朱由检检查无误以后,他就开始口述自己的注解,让小太监把自己的注解写在原句之下。

当然这注解肯定要依据朱由检版“三个代表”——始终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我大明的根本利益。

比如第一句最后的“在止于至善”,就被朱由检解释为:这里的至善不是说某个圣人、贤君说的、做的就是至善!而是没有办法发明更好的了!只要有更好的,那就说明原来那个不是至善!还要追求更好的!而这个更好的才暂且成为“至善”,这时候才可以暂且停止!直到发现更好的……以此类推。

不止学习经典,各种各样的事物都要不断钻研、改进,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践行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良言。

就像三皇五帝,他们都是推陈出新,不断改革进取、创新优化,才让我们华夏民族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期进化到有了文明、礼仪的美好生活!

在燧人氏的英明领导下,有人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此我们可以不再吃生肉、有了在黑暗中自保的能力!

但是如果我们因为崇拜燧人氏的功绩,认为这就是至善,而不敢改进技术,就此满足,哪里还会有现在的我们灿烂的华夏文明?

万幸之后在伏羲的英明领导下,有人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有人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有人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有人发明了瑟,有人创作了曲子。

这不就是因为伏羲的子民不故步自封,始终把“让百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作为最大人生目标而奋斗吗?难道说这些让我们比蛮夷更高贵的事物都是奇技淫巧、不值一提?

之后在神农氏英明领导下,有人亲尝百草,开创了草药治病;有人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神农氏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神农氏的子民止步于前面两任贤王的“至善”了吗?

当然没有!不然现在我们仍然在深山野林打猎苟活!甚至更有可能被有更先进工具、技术的部落灭族了!然而最终淘汰掉各种蛮夷、地盘不断扩大的我们华夏贵胄才是胜利者!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我们不断采用、研究更好的耕种方法、器具、武器!

每当蛮夷们来烧杀劫掠我们时,是什么让我们免于灭族之祸?是我们比他们更优越的兵器、铠甲、武功、韬略、粮食生产力啊!

在黄帝的英明领导下,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黄帝也没有认为三皇的丰功伟绩就是至善!所以现在我们才不用赤身**、徒步跋山涉水!

朕同样作为一国之君,如果治下百姓没有一样可以比肩三皇五帝治下那样可以极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明,那就是朕最大的过错!

朕的德行尚不足以比肩历代圣皇,但朕愿意重奖厚赏为朕之子民做出卓越贡献的任何人!让他们生前荣华富贵,死后封神成圣,享万世不朽香火!

希望朕的子民都能明白先圣的真理,那就是——根本没有什么至善!

圣人的意思就是“学无止境”啊!

孔子被我们称为“至圣先师”,然而怹老人家眼里只有管子才是圣人啊!

是我们的眼光比孔子更高明吗?

弱宋虽然丧权辱国,被异族覆灭道统,甚至我华夏民族也差点绝种灭族,但是就算那样,他们也有朱熹这样的圣人,我堂堂大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难道读书人就以为弱宋的圣人就是至善了?

朕不信!

朕对我大明的百姓有信心!你们中一定会有超越朱圣人、孔圣人的人!朕期待你们的进步!朕也绝不吝啬奖励,我大明必然有属于我们的圣人!

文庙多几个供奉的神像不更彰显我大明威仪!

说到这里,朱由检嘴角露出一抹自得的笑意。

呵呵,封神就让你们满足了吗?

后世无数读书人顶礼膜拜还不能让你们集体失禁?

什么是本事?

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让天下知识分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本事!

有了这样的许诺,想必那些老顽固也要学着花式拍马屁了。他们又不缺钱,所求不就是为了生前身后名吗?

享受着满殿近侍崇拜的目光,朱由检继续开始装逼,啊不,开展文化改造。

……

致知在格物,感觉到这里面有文章可做,故特意浓墨重彩解释一番。

要获得知识,一定要研究事物运行的原理!本朝王守仁曾经格过竹子,什么都没有格出来,还大病一场,难道竹子里真的没有可以格的真理吗?非也!

就像三皇没能发明衣冠舟车,不代表这些东西不重要、不该发明一样,王守仁没有格出来,那是他思维僵化、不会发问!

比如,竹子为什么可以长那么大?人是吃饭长大的,竹子吃的什么?土吗?吃了多少土可以长那么高?为什么土却不见减少?还是水?多少水才长那么重?还是空气?多长一斤重,要吃掉多少种东西?每种东西又各有多重?如果把这些东西加倍,是不是同样时间它就可以多长一倍?……

这里面的学问多了去了,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去格,也就是研究!

朕以为这个问题如果研究好了,是值得封神成圣、受香火供奉的,因为粮食和竹子都是植物,它们不会跑不会叫,我们也看不到它们吃什么东西,就能长得那么快、那么大,如果研究出了它们的生长要素,是不是有可能让我们的粮食产量翻几倍?

要知道,神农之前是没有粮食作物的,他是凭空变出来的吗?

当然不是!神农氏肯定也是在能臣辅佐下不断研究高产作物,不断优化生长要素,然后历经不知多少时间才选育出好的作物啊!

朕相信在某个地方,肯定有我们还没有发现的粮食作物,能够让我大明再也不怕饥荒!

就像先秦时,从我们华夏之外传入了萝卜、高粱、姜、皮燕麦、小麦、大麦、大葱、藕!如今我们的生活有多少人离得开这些好东西?

是上天不垂怜我们华夏,不让我们拥有这些恩赐吗?不!

没有任何民族比我们华夏更配得上最美好的生活、最丰富的物资!

上天之所以这么安排,就是让我们不断探索、发现!

就像父母把好东西藏在某个地方,乐呵呵慈爱地看着孩子不辞辛苦找到时的欣喜一样,上天想必也是如此慈爱地看着我们!

所以发现这样作物的人,朕觉得应该重赏。

若其所为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能够让朕的子民不再受饿,朕愿意予以封侯,死后也可以封神祭祀!甚至为了纪念之,也可特设一节日,毕竟,这等功绩远超介子推、屈原之流。不光如此,朕还要将其事迹名载史册,让所有读书人都学习!

当然有能起到同样效果、确实可行的技术,朕一视同仁!

朕无比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又是一句朱由检大书特书的经典。

这不就是再次提醒我们要推陈出新、勇于开拓进取吗?

可是朕的百姓有多少可以做到?

如果朕的子民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能发明或者改进能够让大明百姓更好生活的技术、物品,朕做梦都要睡醒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