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 第319章 陕西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第319章 陕西

作者:武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01:47

第319章 陕西

索性朱元璋的动作很快,确实没在居延泽停留多久,在他看来,在居延泽待太久,也不是什么好事。

毕竟这边的蒙古人不像东北的,已经被大明吸收了不少,至少暂时不敢对大明举起刀子。

这里可就不一样了,就算没人催促,朱元璋也不愿在这多待。

虽然已经有了蓝玉的提醒,但是黑区还是没有想到,从居延泽回到大明的路途,竟会如此艰难。

这一条路,本来就不短,还全都是黄沙漫天,将士们因为热死、累死的就不下百人。

让何秋心中极为不安,这一路茫茫大漠,若是在远处看,自然会觉得天公治下,无奇不有,风景壮观。

但真的把人放进来走一趟,就是再乐观的人也不愿意走第二遍了,至少何秋是如此。

朱高炽应该也是问过朱元璋他们了,后来还和何秋探讨过环境保护的事情,可是何秋不得不很是遗憾的告诉他。

想要在大明保护环境,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最简单的一点,西北本就缺水,若是把水用来种树,谁帮他们交税,谁给他们粮食?

再进一步说,不让他们砍伐树木,冬天如何取暖?整年里,怎么烧伙做饭?

不知道朱高炽听完是怎么想的,反正脸色颇为难看。

可能何秋的这番话会让他在心中记上很久吧,这肯定会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就算是权势滔天,就算是皇帝下令,也有做不到的事。

其实事情的难度,远不止何秋说的这么简单。

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大明压根找不到能够抗旱的树种。

别看后世西北治沙造林,干的风风光光的,可那是建立在新中国找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治沙手法。

还有各种可以抗旱的树种,相互维持。

这些树种都是经过精心培育的,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挑出来的。

而且就以大明的生产力,种下去一百棵树,能活下来十几颗就顶天了,这点树木,在大明的西北,能起到什么作用?

其中的靡费多少?朝廷是否能维持百年不变?

政策要是没有延续性,最多不过一代人的时间,一切就会恢复旧观,只是劳民伤财罢了。

何秋在心里默默想着,微微有些黯然。

随后何秋就跟着大部队,慢慢走到了嘉峪关,这座大明的玉门关,这里已经是大明的领地了。

何秋也是松了口气,经过这一趟,他只想早早回到京城,老婆孩子热炕头。

未来谁想让他何秋再多跑几趟,门都没有!

就只说在漠南漠北这一路,他何秋吃了多少沙子?

可能朱高炽和朱元璋要好很多,毕竟天子撵车,帐幔较多,能挡住不少风沙。

可他们这些当臣子的就没这么好运了,天天在外面风吹日晒的,风沙打在脸上,后来何秋都不感觉疼了,习惯了。

抬眼望去,跟着朱元璋出巡的这些臣子们一个个都灰头土脸的,看起来像是老了十来岁。

虽然已经来到了大明境内,但行军的速度并没有放缓,这是朱元璋下的命令。

毕竟大明的西北残破如斯,压根撑不起大军的长时间逗留。

就算朱元璋能够免除当地的一定赋税,可整体算下来,依然是不划算的。

特别是河西走廊一带,以往汉唐的繁华早就不见踪影,破碎的像是再也拼不好的拼图。

不管怎么看,朱元璋都不可能在这长期停留,唯有快速通过此处,才能减缓对当地的负担。

虽然朱元璋下令快速通过河西走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好好看看当地的情况了。

要知道,大明的水泥道路已经修通了西北,毕竟这里是军事重地,第一条水泥路是北平到南京的。

第二条就是南京到西北的,这样大大缓解了河西走廊一带的军储压力。

既然水泥路修好了,沿着水泥路沿线的其实也就是当地最繁华的地方了。

在河西走廊,也不用看别的,只用看他的农业就行了。

这边又没有什么工商业,城池都不用进去。

可是这一路上,朱元璋看到的情况,可算不上好。

这让朱元璋有些神色郁郁,你道是为何?

在沿线的农田里,几乎一半都是种的高粱,剩下一部分是小米,至于麦子和红薯、土豆这三者加起来大概也不过十之三四。

要知道,高粱的产量是很低的,而且一般都是用它来酿酒,谁没事种这个吃?

但朱元璋也是种过地的,当然知道西北为何会选择多种高粱和小米,因为这两者能抗旱!

小麦的生产需要的水太多了,以西北当地的情况压根不可能支撑的起来小麦的种植。

这也是当地百姓们出于无奈的一种选择了。

只是,明明有了高产的红薯和土豆,但为什么甘肃一带的官员们没有好好推广呢?

朱元璋的心中有些怒气,但暂时是将这些怒气收在心里,只等着见了甘肃的布政使等人,再行发作。

很快,朱元璋的车架就来到了兰州,这里也是大明西北的一处重镇了。

明初的陕西虽然很大,但是数得上号的几座大城里都少不了兰州。

无他,河湟一带都是青藏高原的土司,形成不了什么大的城市,河西走廊太过残破,这两者就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而关中是汉唐故地,虽然不复旧观,但还是有不少大城的,比如西安。

可真正靠近蒙古这一代,能算得上大城市的,也就唯有靠着黄河的兰州了。

兰州处在黄河和其支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所以农田水利修建的很是不错。

这一点上,朱元璋还是比较满意的。

还没进兰州城,陕西布政使等人已经在兰州城迎驾了。

朱元璋下了撵车,看着他们没等他们先开口问好,朱元璋就率先发难。

“河西走廊一带的红薯、土豆为何没有多做推广?明明这两样作物都是抗旱利器!”

眼前这几人苦笑着对视了一眼,最后由布政使出面回答道。

“陛下有所不知,陕西的民众太穷了!纵然这两种良种,朝廷一直喊着推广,可是它们的根茎都是要钱的。

能买得起这两种作物的,终究是少数人。

而且也是因为太穷,她们实在担不起一丁点风险,若是贸贸然让他们换种红薯、土豆,恐怕没几个人愿意。

所以臣等主要是让他们自行考虑,是否要换种红薯、土豆。”

朱元璋听完心中一震,有些难以置信的说道。

“这两者的种子朕不是有明令要免费推行天下吗?”

这下三人不敢说话了,可他们不说,朱元璋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吗?

朱元璋是真的没有想到,居然会有如此不怕死的人,他都已经杀了这么多人了,怎么还有这样贪婪的人?

是觉得他朱元璋的刀子不够利了吗?

朱元璋的眼神一片冰冷,对陕西省的几个头头脑脑们说道。

“等入了城再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