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 第194章 吾家有儿初长成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第194章 吾家有儿初长成

作者:武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01:47

第194章 吾家有儿初长成

衙役们一个个下手狠辣无情,再加上他们本来就知道部分这些乞丐们做的‘好事’,那还有的跑?

全部都栽进来了,朱高炽拿到这些供状,也是被气得够呛,杀人,拐卖,偷盗……

这些罪名一个不少,特别是里面有个叫‘李员外’的,这人还真的是个员外。

庄园在城外,每天进城装成乞丐行乞,是一股乞丐的头头,策划了不少案子,城外的庄园就是他行乞多年,作案挣下来的。

朱高炽二话不说,直接判了一个斩立决,没收全部财产,家族其他人流放。

他的这一行为倒是让一直在关注着他和朱高燧行事的朱棣眼前一亮!

好小子,之前还生怕他过于懦弱,没想到也是个能狠下心的,朱棣看着这个瘦下来的儿子,心里有些满意。

接下来,朱高炽兄弟俩的行动就让朱棣更加满意了。

朱高燧在城内各个角落,摆上了不少箩筐,通知各坊的保长,以后垃圾只准丢在这个箩筐里,有敢于违反的,轻则罚款,重则关进牢里蹲几天。

官府可能找不到当事人是谁,但是在哪个坊里放着的,那就归哪个坊负责,要是找不到人,保长服罪。

至于在街市上的箩筐,就交由每个商家自己看管,若是被查出来店前有随地丢着的垃圾,罚商家。

这么狠的律令一下,所有人心里都紧张了起来,盯着看有谁乱丢垃圾的,虽然期间出现过有人被乱罚款的情况,但是朱高燧依旧能坚持着,把这一条命令推行下去。

有些犯到他手里的人,朱高燧一个也没轻饶,最后整个北平城里,连小孩都知道,垃圾一定要丢到垃圾筐里。

按理说,到了这一步,已经差不多了,至少朱棣对他们已经很满意了。

可是这哥俩,又弄出来一个点子,对商家收税,这税不是凭空来的。

收的就是市容卫生税,他们兵马司的帮着把市容收拾这么干净,还要给环卫工人发工资,这钱不可能变出来。

那就只能劳烦这群做生意的商人‘贡献’点了,定的税率也不高,按店面大小,一月收一钱到一两银子不等。

这些商人能说什么,朱高炽哥俩说的又不是假的,他们既然享受到这个便利,又是大明身份最低的那批人之一,他们不挨宰,谁挨宰?

这一连串动作下来,最后朱高炽给朱棣汇报的时候,居然还挣了点钱,这让朱棣啧啧称奇。

何秋把他们两个教育的确实不错啊!

朱棣就在心里盘算着,要不要把后面的几个小子也都交给何秋教导,能者多劳。

……

应天府。

朱元璋接到朱棣再一次的奏报,一看又是替何秋上的,忍不住骂了句。

“这小子怎么这么多事!”

但因为何秋每次总是能言之有物,也从不说什么仁义道德,只是摆事实讲道理,朱元璋还是可以看得下去的。

在何秋出现之前,对朝廷奏章的浮夸风,朱元璋下了好几次命令了,还拿下了几个,不说人话的官员,可是依然没什么好转。

等到何秋的奏折往上递了几次,朱元璋深感满意,就把他的折子当成样板,让天下的官员学习,官员们自然有骂有辱斯文,粗鄙不堪的。

但这皇帝就爱这口,就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公文条理比以前的清楚了很多,也方便消息的传递。

朱元璋打开折子一看,这小子想法还真不少,想要重修北平城,里面环卫这些做法确实还不错,厘清职责。

流放罪犯实边?怎么又是放开贱籍?!

本来朱元璋还看得蛮开心的,看到最后一条,他的好心情就全没了。

忍住气在奏折上批示道:“北平之事可行,贱籍自古有之,不可轻言废弃。”

其实朱元璋不肯放开奴籍,最主要的还是对陈友谅余孽的忌惮,其他的贱籍,其实不算什么,不过是乐户之类的。

但是陈友谅余孽被他打为贱籍这么多年,现在就是想回复他们普通人的身份,朱元璋也怕里面再出一二野心之辈。

这批人可以说是朱明王朝的死硬敌对分子,朱元璋不希望放开贱籍出现数万数十万反对大明的人。

另外一点,比陈友谅的余孽更要命,江南各家大户都有很多奴婢,按照规定,这群人可也是贱籍。

朱元璋要是想废除贱籍,必然要和他们的利益相互冲突,朱元璋自然不在乎这个。

可是他年纪已经这么大了,应天府也在南方的腹心之地,若是他现在妄动贱籍制度,中途去世,那朱标可能真的是连京城都住不安稳了。

所以也就只能对这件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等到了晚上,朱元璋的脑海里还时不时的闪过朱棣的奏章,他们要大修北平城。

朱元璋有些心动,他也很想迁都了。

越是在应天府呆的久一点,朱元璋就越是感到不自在,这种不自在是多重因素造成的。

一来,应天府附近太过富庶,商业氛围浓厚,这让小农思想浓厚的朱元璋十分不习惯。

随着大明日趋稳定,应天府也是一日繁华过一日,可越是如此,朱元璋就越不满意,他对商业的打压是一以贯之的,可是京城却发展出这么好的商业,这简直就是对他最大的讽刺。

除了朱元璋自己的小农思想之外,还有一股忧患意识。

朱元璋已经看出来了,应天府实在太繁华了,自己可以把持得住,朱标也可能能把持得住,可是其他人呢?

后世的子孙有哪些能把持得住?就是跟自己一起起家的淮西勋贵都那么多被腐蚀了的,更别提未来那些从皇宫长大的皇帝们了。

温柔乡是英雄冢啊,朱元璋自然是希望大明的江山能够长长久久的,既然如此,那不如放弃应天府,找一个更和自己心意的地方。

反正现在应天府立都时日不算太久,也不过二十余年,他亲自动,大家也都能接受。

而且,朱元璋现在手上还是有不少钱的,因为何秋提出的策略,大明改变了以往对待北元俘虏的方式。

现在这么多人,可都是在帮着大明创造劳动价值的,那些牛羊,羊杀了吃肉,牛被发卖到各方,当做耕牛。

至于北平的那座高炉,朱元璋每次看到报告,就特别想把它抢走!

区区一座高炉,供应了大军七成以上的铁甲和兵器;还兼着打造了上万具耕具。

要是多修几座高炉,那整个大明就不缺铁了。

好在朱棣和何秋也都识趣,把大部分利润都给贡献上来了,只保留了部分利润,用于平日的运营。

不过朱元璋也没吝啬,铁矿、煤矿他都以几乎免费的价格,运往这座高炉,只希望多产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