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 第130章 父子谈心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第130章 父子谈心

作者:武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01:47

第130章 父子谈心

朱标回到东宫,细想了一夜,第二天上朝的时候都有些心不在焉的。等到下朝,迫不及待的找上了朱元璋。

和朱元璋细细讲了遍昨天的见闻,特别是何秋所言改革之事。

“若是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商人就敢践踏法律?嘿嘿,当年他张士诚不就是这么一个例子,私盐贩子起家,说是受不了盐丁欺压,谁不知道他就是看天下大乱想搏个前程出来。”

“说得好啊。”

认真听完朱标转述的何秋所言改革之事,朱元璋先考教起了朱标。

“太子,你觉得这何秋说的对吗?能不能真正实行?”

朱标有些踌躇,“昨日听完,又想了一夜,儿臣觉得何秋所言确实不错,但所献之策,还是有待商榷。”

“若是推广起来,怕是会激起民变吧,有些过于严苛了。”

朱元璋有些失望,但还是耐着性子跟朱标讲:“你所担忧的不止是民变吧,而是官绅的反对。”

“我知道你性子宽仁,但也要切记元亡之过,它元朝灭亡不就是因为地方横征暴敛过度,百姓受不了了,又赶上征发民夫修黄河,才揭竿而起的?”

“这天下是我带着人打下来的,自然能再带着人夺回来。官绅反对有什么好怕的,反对他就不做我大明的官了?”

“何秋所言改革,脉络已经很清楚了,先改财政,掌财权,再改军政,掌军权,最后才动的文官和豪绅,不就是让你用来压着反对的声音的?”

“海禁一策,我已经有在放开了,之前利国指出,是怕陈友谅的余孽上岸作乱,如今看来已经可以取消了。”

“至于后续的科举改革,他何秋确实是个没做过官的,也不懂我大明的官场政策罢了。”

说到这,朱元璋脸上带着些笑意。

“太子可还记得我大明的进士都要先入六部或者翰林院观政,然后才能外放。”

朱标点了点头,然后猛地反应过来了。

“父皇此策与何秋所言改考农学、律法等科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朱元璋自得的笑了笑,捋了捋胡子。

“那是自然,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考上进士的人,就能做官,为父怎能不谨慎行事。”

“从未做过官的人,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直接外放县令,不懂农桑,不懂查案,又不会收赋税,为父如何能放的下心。”

“这样直接下去外放,唯一的后果就是可能被当地的那些积年老吏和地方豪绅们联手架空。”

“在六部和翰林院观政后,至少没那么容易被这些人物掣肘,若是手段高明的,还能反过来把这些地方豪绅玩弄于股掌之间。”

朱标问道:“那为何现在地方仍有这么多不堪用的官员?”

“人的才器不一啊,地方情况也各不相同,更何况人心不足,有些进士到了地方很快就和地方豪绅联手贪污,没有半点读书人的样子。”

朱元璋很是无奈。

“至于何秋所说的改考农学这些,你记在心里就是了。想做到这一点太难,最主要的就是标准不一,而且我怕这样选才选出来的都是大族子弟。”

“毕竟能读得起四书五经的人本就不多,更遑论他所说的这些杂学,到时候朝堂之上怕不是都是高门子弟了。”

“不过若是配上何秋所言的吏员改革,倒是有些可取之处。”

“你可知何秋之策最让我满意的是哪些吗?”

朱标摇头到:“孩儿不知。”

“一为军制,二为官绅一体纳粮。若按他所说的改革法,军队分成几块,军令、军纪、练兵、后勤,条块清晰,再佐以参谋制度,确实能减少打败仗的几率,还能把军权牢牢的掌握在皇室手里。”

“要知道,我自然是不怕军权旁落的,你大概也不会有这个担心,这些能打的勋贵,你都是认识的,你岳父还是常遇春,他的儿子又没几个成器的。”

“但是后面的就不好说了呀。”

“这官绅一体纳粮确实很妙,有人给官员投献,没有用,照样要给我纳粮,而且只看地,不看人。和摊丁入亩一样,都是针对有大量土地的官员和豪绅,能大大减轻百姓负担。”

“这小子是个有仁心的啊。孟子说得好啊,‘为政不难,不罪巨室’,哼哼。”

“要真按他这种说法治国,我大明就长久不了,就算长久了,也是皇权衰微。”

“真是够有趣的,一边喊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边又喊着为政不难,不罪巨室,也不知道这孟子嘴里的民是不是也是这些豪绅。”

朱元璋在这里大发牢骚,然后又看向自己的儿子朱标。

“你也不用担心,我是会提前把这些政策实施下去的,先替你扫清这些枯枝烂叶,等你继位也不用改动,再往下一辈就会变成成例了,我大明江山就又能多百年气运。”

“这么一想,加上何秋献上的红薯和土豆之功,他何秋一人就为我大明添了至少两百年的气运啊,良乡候还是封的轻了。”

朱标一想,确实如此,忍不住向朱元璋拍马屁,“这也是父皇之功啊,若不然此等人物怎么不出在蒙元,反而出在我大明呢。”

“哈哈哈!”

另一边的何秋还在王府,就听到朱棣喊他,“何先生快出来接旨,我父皇给你下旨封侯了。”

何秋一听贼开心,老朱承诺的良乡候到账了呀。

赶紧出了院子,走到前厅就看到王府中门大开,已经摆好了香案。

朱棣拉了他一把,他也老实的跪在那听旨。

就见面前的这个中年太监用尖利的声音喊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河北沧州人士何秋,献红薯、土豆良种,亩产数十石,此等大功,非封爵无以为报……”

“特封何秋为良乡候,降等袭爵三代……钦此。”

总算念完了,这是何秋的第一个念头,然后就被朱棣拉了起来,这就封侯了,还是能世袭的?

我爱封建王朝,何秋在那傻乐,不管怎么说,自己以后也算是特权阶级了,不用动不动就小心被剥削了,虽然有系统在身,但总有一种不真实感。

朱棣忙活着给这位太监发银子,太监笑眯眯的收下了,和气的和何秋说,“良乡候,以后可还要好好为陛下效力啊。”

何秋机械的点了点头,等这位公公走了,回到了王府里,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朱棣看着他疯疯颠颠的样子,想要制止,不过考虑到这也算是他大喜的日子,就任由何秋去发泄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