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刷短视频被古人看见了 > 第299章 大明朝的改变

299.第299章 大明朝的改变

朱棣看到天幕上的各个朝代流放的地图,他并没有什么表情。

虽然那些地方一直荒无人烟,可毕竟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地盘。

到了大明朝,经过这么久的开发,也早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荒凉。

特别是天空上出现天幕之后,百姓们根据天幕上的视频,做出种种反应之后,更是变得不一样了,整个大明都出现欣欣向荣的繁华。

而现在,天幕上这些地方,除了那边疆之地,和那东北荒凉之地,其他地方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特别是蜀州、岭南,房陵、沧州,发展更是无比的繁华。

其中沧州燕京更是被几次定为国都,而现在,大明的国都也从金陵城迁到了这里,相信以后这里更加的繁华。

只不过随着郑和下西洋发现了新大陆,而那新大陆又离大明的中心比较遥远。

如果光靠以前那样流放罪犯,只怕并没有那么容易把那新大陆融入大明。

他觉得最好的方法就像他的副房朱元璋一样,牵一些百姓去那新大陆。

在那里传播华夏的文明,并在那里建设城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那新大陆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并且他也可以根据周朝的分封制度,把大明的封藩之度利用起来,逐渐蚕食着新大陆的领土。

而且朱棣的目光并不只是新大陆,更是整个海洋中,那无数美人占领的土地。

朱棣相信,经过大明百姓的开发与建设,他们一定会融入整个大明,并为大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那些读书人愿意去这些地方,要不然这一切的计划都是空谈。

毕竟占领一块新的土地,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占领,更是在这块土地播下自己的文明。

要不然过一段时间,这些地方仍然是蛮夷之地。

而另一个时空的朱厚照看到天幕上的地图,他觉得天幕上的地图得另加一块。

毕竟他才占领这倭奴岛,除了流放那些罪犯之外,其他的价值并不是太高。

不过他并不打算让那些犯官们来到这里,毕竟他们可是一个个不让人省事的主。

而这倭奴岛又独立于海外,弄不好就像南越那样,动不动脱离大明的统治。

而且大明的读书人非常的繁多,更是有无数的人考上科举之后无出路,而现在这里就是另一块出路。

并且在朱厚照看来,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安排那些罪犯的流放之地,更是为以后开拓新的领土的治理方法做范本。

如果这次成功之后,那么以后就可以按照现在的模式,逐渐占领新的领土。

以此诸侯再给王阳明下达了命令,让他当着倭奴岛第一任布政使,去治理这才打下的倭奴岛。

王阳明得到圣旨之后,他心里充满了得做护照感激之情,更是对天目感激不已。

根据天幕上所说,虽然他就算没有被朱厚照重视,也能够成为大明的重臣,更被后世称为“圣人”。

可是作为读书人,又有哪个人不想名留青史?,又有哪个人不想施展抱负?

而现在他的人生都随着天幕的出现发生了改变,也让他离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越来越近。

同时王阳明知道,这倭奴岛地理位置特殊,如果有小人作祟,只怕会随后叛乱。

而他需要做的是让这我奴岛逐渐的安定下来,并根据朝廷的政策,迁移大量大明无地可耕的百姓。

无田可耕的百姓们,听到朝廷要迁移他们去倭奴岛的时候,他们心里充满了欣喜,随后又是满是迷茫和忧愁。

他们并不知道这倭奴岛是哪里,也并不知道到了那里又如何生活。

同时他们心中又在忧虑,朝廷承诺他们迁移到那里后会发放土地,可是如果离开故土之后,如果朝廷不兑现承诺怎么办?

直到有攻打倭奴的士兵回家接自己的家人去倭奴岛生活,他们才慢慢的放下自己心中的忧虑,跟随着朝廷的队伍来到了倭奴岛。

而且他们也发现,他们来到倭奴岛之后,朝廷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让他们有田可种,有家可归。

而且当年陛下就在这倭奴岛,如果他们在倭奴岛受到任何怨屈,都可以直接去找他喊冤。

朱厚照过了一把县太爷的瘾,才逐渐把那些喊冤的百姓们移交给了王阳明,而他准备正式回到大明。

路途当中遇见过来朝拜的朝鲜王,是说自己甘心情愿融入大明。

朱厚照听到朝鲜王所说的话语之后,他心里非常的高兴。

毕竟这可是不会一兵一卒就开辟新的领土,肯定是大明的“仁德”感动了朝鲜王。

对于白捡一块领土的事情,朱厚照当场就同意了,并封藩朝鲜王为大明的藩王,藩地仍然在这朝鲜国。

当然现在的朝鲜王的权利就和大明国内的其他藩王一样,除了家仆和侍卫,并没有了大臣和兵权。

而且这里是朝鲜国的领土,他也回到京城之后给一个老臣下了旨意,让他去当那朝鲜国的布政使,去管理以及同化朝鲜国的百姓。

至于朝鲜国的军权,朱厚照并没有给予任何人,而且把这些朝鲜国原来的士兵和他带领的士兵进行了混编,让他们成为以后自己开疆扩土的先锋。

大明的藩王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们叹了一口气。

本来以他们的想法,肯定会有人封藩到这里。

而那倭奴岛孤悬海外,他们都希望能够封藩到那里。

他们已经在大明受够了,也不想再成为朝廷饲养的肥猪。

可是当今陛下并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他们也只能够静等以后的机会。

然而心中有反叛之心的宁王却并不想就这样轻易放弃,虽然根据天幕上的后世所说,他的反叛并没有成功。

而也因为天幕的爆出,让朝廷的人员对他多加防范。

可是他作为大明的藩王,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周朝时期的藩王一样,能够拥有自己的领土以及管理权和士兵。

在宁王看来,只有这样的藩王才是真正的藩王,而他们现在不合是朝廷养的肥猪。

他决定让自己的管家去那京城,由说那些位高权重的重臣,让当今陛下做护照,把他封藩到海外。

毕竟那朝鲜国的国王在投靠大明之后,都能够变成大明异姓王,打破了大明国以前的传统。而他们这些大明正统的藩王,怎么会没有机会去那海外成为真正的藩王,为大明开疆辟土!

朱厚照回到京城听到宁王的请求之后,他挑了挑眉头。

他没有想到他这位叔叔被天幕爆出以后会造反之后,还那么不让人省心。

不过他这样的请求对朱护照来说是好事,毕竟大明这些浪费国家钱财的班王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天幕也诉说了这些人对大明的危害,就算宁王没有这样的请求,他也会在接下的时间里去处理。

而现在宁王的请求,也正合他意,让他有了处置这些藩王的方法。

于是朱厚照在以前朝贡明朝的藩国当中,选了一个早已经不进行朝贡的国家,让宁王去治理。

如果他治理成功之后,那这个地方就是他以后的藩地。

宁王接到圣旨之后,他紧紧握住了双手。

他已经无缘这天下共主的位置,那么他要在那海外抢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并在那海外掌握真实的兵权,让自己的生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随后他就紧急回到了自己的藩地,让自己的奴仆们去准备所需要的物资,以及招募大量的人手,为下南洋做准备。

朱由检看到天幕上的视频,他叹了一口气,地图上的边疆之地和苦寒之地,现在并不在大明的掌握之中。

边疆之地一直遗留着元朝的遗留势力,虽然明成祖朱棣征讨很多次,可是因为路途遥远,再加上那里的土地恶化,并没有真正的成为大明的领土。

而那苦寒之地,也因为随着建奴势力的增长,逐渐脱离了大明的统治,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根据天幕上所说,更是因为这个势力让大明灭国。

虽然自从天空上出现天幕之后,整个大明已经加大了对他们的防守。

可是因为大明国库的空虚,以及各地天灾不断,并没有精力以及实力在此去扫穴犁庭。

可是作为大明最为勤奋的君王之一,朱由检又怎么能够甘心如此?

他在等待着收复辽东的时机,也在等待着高产农作物的开发结果,等待着天灾不断的大明的百姓能够安稳。

也只有等到那个时候,大明的国库才能够再次充盈,大明才有实力去收拾建奴。

至于大明国内那些蛀虫一样的藩王们,朱由检也有着自己的打算。

既然朝廷已经养不起他们,而他们又是朱元璋的子孙们,他们也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应该去那些不稳定的地区,去安抚那里的百姓。

并且海外世界如此的广阔,他们也不应该丢失自己的才华以及人生目标,在大明充当蛀虫。

? тт kn? ¢〇

只是现在朝廷实力弱小,并不是动他们的时候。

如果不然的话,只怕大明再一次陷入动乱。

《怦然心动:我这里…兵家不争之地,全是山丘,一处平原都没有…所以,每次中原动乱,朝代更迭,谁打赢了,就过来跟我们这里说一声,我们这里就会把你们的旗帜挂上去,然后开始领补给金。》

这……

各朝代的百姓看着天空上的评论,他们有些不敢相信,这样的地方竟然能够生存人类。

要知道种植庄稼可是需要平原,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好种植庄稼和有水源,种植庄稼才能够高产。

而天空上所说的地方,只怕并没那么容易种植庄稼,甚至种植出来的庄稼产量极低。

同时他们也是深深的佩服生存在这里的百姓,各个朝代的百姓也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生存在这里?

而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朝代的百姓,他们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他们的祖先当年为了躲避兵灾逃往了这里,虽然他们幸运的生存了下来,可是这贫乏的土地,也限制了他们的生活。

而他们为了讨生活,更是在全国各地四处奔波,甚至跑向了海外,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只是大部分的百姓,他们并不愿意逃离自己的故土,只能依靠的读书识字考上科举逃离这里。

而现在他们在天幕上购买到了高产的农作物,也让自己适合以来的生活有了期望。

他们希望自己在这贫乏的土地上,能够得到更多的粮食,然后逃离这片土地。

各个朝代的皇帝看到屏幕上的评论,他们心里有一些惊讶。

虽然他们知道这一块土地比较贫乏,可是没有想到这么贫乏,他们实在无法想象那里的百姓是如何生存。

于是他们叫来了自己的大臣们,共同商讨着如何开发这片土地,让那里的百姓们生活更加的美好。

《三七二十一:我们这里,民国叫奉天,清朝叫盛京。如果我是罪犯,我选天涯海角之地,毕竟那里现在也是东北三省的省会。》

各个朝代的百姓看到天幕上的评论,他们有些不明白,为什么那苦寒之地的人,会在后世认为那天涯海角是地为盛会。

他们这个时候,可是无数人宁愿被杀头,也不愿去的流放之地。

那里不只是瘴气横生,各种虫类更是奇大无比。

如果让他们选择的话,他们更希望自己流放到蜀州。

虽然蜀州周围高山连绵不断,更是堵住了出来的道路。

可是那里毕竟有平原,粮食能够自给自足,而且在战乱之年,更是可以躲避兵祸的地方。

不过想到天幕上所说,那里种植的庄稼一年三熟,他们有些明白为什么后世苦寒之地的人向往那里。

只是让他们可惜的是,他们离那里路途遥远,而且他们也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只能期望着随着朝廷的开发,让他们的子孙能够逐渐适应那里。

各朝代的皇帝看着天幕上的评论,他们越来越对那南方重视了起来,特别是南方的平原。

在他们看来,这些地方都是种植粮食的好地方,如果他们的百姓能够把那里开荒。

如果天下出现了天灾,也好有粮食救治灾民,也能够让国家更加的安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