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朱元璋穿越崇祯 > 关于本书的几个观点(重要)

朱元璋穿越崇祯 关于本书的几个观点(重要)

作者:风醉天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8 23:32:37

关于本书的几个观点(重要)

一、甲申年三月十七日的京城能不能守?

我的回答是能守,原因很简单,京城并非是被李自成攻破,而是降将献城。

而且也不是没有人可以守城,只是所托非人,加之众人皆认为大明气数已尽,无力回天所致。

所以只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现,能够诛杀奸邪,振奋军心,京城是完全守得住的(反对者可参看阎应元之事)。

至于有人说那时崇祯已被文官控制,连宫门都出不了,我觉得这是无稽之谈。

原因有二,第一,文官能制约皇权靠的就是纲理伦常,他们心中纵使再想把崇祯抓起来,也绝不敢这样做。

因为只要他们做了,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依据,所以最后城破了,也没有一个人敢去捉拿崇祯,向李自成邀功。

第二,据多种史料记载,外城被破后,崇祯还曾拿着三眼铳,带着王承恩等人在中南门、安定门晃悠,可见他并非不能出宫。

二、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说到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答案,常见的无非是财政破产、东林党争、官员贪腐、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等。

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一个破旧立新的革新之人,若主弱臣强(比如张居正),或是主强臣弱(比如朱元璋),都可以延缓衰败。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延续国祚,必须移风易俗,打破重建,不可能只是简单的改良。

而在甲申年正好有这样一个机遇,朱元璋也有这个能力,所以我才选择了朱元璋和这个时间作为全书的开始。

三、朱元璋穿越后痛骂明朝历代皇帝,责打王承恩是否合理

我看到很多读者为一些皇帝抱不平,甚至还有人认为我将明朝的灭亡归于宦官很无脑,这让我有些哭笑不得。

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朱元璋是后穿到崇祯,他并不知道明朝后面两百多年的事,只能根据自己的见识和尚不完整的记忆来处理问题,这和我们手握历史书去看问题完全两样。

举个例子,你辛辛苦苦建立了一番事业,没想到去国外玩了两年,回来发现你儿子已经将你的家业败光了,试问你第一感觉是怎么样的?

我相信正常人突临此事,情绪肯定是不太理智的,朱元璋也是人,责骂后辈是十分正常的一件事,哪怕一些后辈十分优秀。

其次就是太监之事,我想说朱元璋并不是因为太监败坏了朝纲,才不喜欢太监,而是他一直都不喜欢太监。

至于说他为什么不责怪文臣,我想说这是一个误解。

因为在朱元璋的认知里,本来就是要用文人来治理天下。

此点不管从哪本朱元璋的传记都可以看到,朱元璋一直是重用文人的,只是前期是明敬暗防,后来是边打边用。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在朱元璋眼中,不管是文臣还是太监,都只是为朱家王朝服务的工具。

说到这,有关朱元璋责罚王承恩的事我就不多说了。

所以说不管朱元璋骂太监也好,没有责怪文臣也罢,他最终不满的对象其实是明朝的历代皇帝。

因为他觉得这些子孙太过窝囊,没有手段驾驭群臣,反而要依靠惹祸的宦官,以致江山衰败。

四、乾清宫的时间,朱元璋与崇祯长相相似以及王承恩将门之后这几点是不是写错了?

这里我说明一下,这三点都与历史不符,是故意这样写的。

写朱元璋驾崩于乾清宫,以及后面穿越过来,发现摆设几乎一样,其实是暗写崇祯敬天法祖的性格,这也是崇祯悲剧的一个原因。

写他两人长相七分相似,其实参考点是因为两人都勤于政务,再就是让穿越看起来更加合理一些。

至于写王承恩是将门之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前期我并没有打算杜撰太多人,而且也想将这个忠臣写得丰满些,若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太监,那在后面发挥的空间就有限。

五、王承恩被罚后有不满情绪是否合理?

我觉得王承恩在历史上虽然是忠臣,但并不妨碍他受屈后有不满情绪。

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忠臣。

我们常说做一件好事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王承恩,因为他不是一个工具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这也是我写作的一个方向,就是想写活一些人,而不仅仅只是脸谱化,工具化的人。

六、关于的问题。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我十分内疚,特别是对我的责编浣熊大大,不过这里还是想狡辩一下。

第一个原因是资料准备得不充分,尽管写书前我已经看了不少明朝的书籍,也准备了六七万的人物资料和一万多字的纲要,可真正写起来的时候,发现还是有很多不足。

往往在写到一个人物性格,或者某一个地方,某件事时,我都要不停地百度,不停地查找资料,让人物和事件尽量贴近历史。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曾看到有读者说我将李自成和李过的年龄写错了,因为和百度的信息不符。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我为了这个事情十分纠结,因为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李自成曾说过他驾崩后,让李过继位。

但是若李过的年纪比李自成大,那这个说法就有些站不住脚。

因此我查了很多资料,找到了多种解释,最后选择了一个比较有依据,又符合李过继位的说法。

第二点是谋略和逻辑的合理性花费了很多时间,因为为了体现朱元璋的智慧(我个人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不至于太降智,同时也是为了增加些可读性,我在战争布局、分析、推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有时为了理顺一个逻辑或思路,往往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

第三则是个人速度和习惯问题,因为我码字速度并不快,文采也不好,所以有时要反复的修改,往往一章完成需要三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这点我会努力改进。

当然,也还有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这里我就藏拙了。

最后,谢谢各位对本书的支持,同时也希望本书能带给你一些欢愉或感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