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寒门帝师 > 第573章掩耳盗铃的中堂

寒门帝师 第573章掩耳盗铃的中堂

作者:我是泡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8 23:29:58

第573章掩耳盗铃的中堂

寒门帝师第一卷第573章掩耳盗铃的中堂国家多事之秋,阁臣本来就少。

这些天吴兴邦不在,可把秦砚和徐嵩累得不行了。

听到这个消息,最高兴的莫过于这两位了。

其次就是至正帝。

听说会试终于有了结果,他也感觉,又多了个人可以商量事儿了。

吴兴邦出试院之后,第一件事肯定是进宫呈递名单。

至正帝道:“既然朕的内阁次辅马上要来,你们两个也留一留,等一等吧!”

秦砚笑道:“恭喜陛下,天下人才尽归陛下驱使也!”

至正帝笑了笑,这种话,听听也就算了,天下的人才多了去了,怎么可能就全都考中进士?他又不是傻子。

不过,想到这,他看向徐嵩道:“朕听说你有个侄儿也是今科参考的举人?”

徐嵩还未说话,秦砚道:“陛下,徐阁老的族侄徐鹤正是今科的举子,巧的是,徐阁老今儿正好将他侄儿带入了文渊阁!”

“哦?”至正帝之前的语气都是懒懒的,听到这个消息后倒终于来了些兴趣。

徐嵩连忙躬身道:“皇上,老臣年迈不善于行,只好让侄儿搀扶老臣进宫!”

至正帝挥了挥手道:“你这么一说,倒让朕觉得薄待老臣了,王吉……”

“皇上!”

“赏徐阁老在禁中坐肩舆吧!”

王吉听完一愣,肩舆一般都是首辅的待遇,比如秦砚,按道理讲,他是可以在宫中坐两人抬的肩舆进出的。

肩舆有点像后世庐山上的滑竿,前后两个人抬着,中间一个椅子样的东西,人坐在上面未必舒服,但对于腿脚不便之人来说还是很方便的。

徐嵩闻言吓了一跳,就连吴兴邦都没有这个待遇,自己……

他连忙跪倒在地:“臣感激涕零陛下恩重,但禁中坐肩舆,那是首辅大人才有的待遇,老臣不敢当。”

秦砚本来心里酸酸的,听到这话后终于舒服了些。

至正帝挥了挥手,浑不在意道:“哪来那么多规矩,你们帮朕把祖宗的基业守好就行了!”

说完,他对王吉道:“去文渊阁值庐,把那个徐鹤叫来,朕瞧瞧!”

皇帝竟然对徐鹤也感兴趣,这一下让秦砚刚刚平息的嫉妒再次升腾起来。

自家儿子也经常白天陪同自己进宫。

可这么多年来,至正帝可从未召见过秦阙。

可那徐鹤竟然能得皇帝亲自召见,也不知这小家伙考得如何。

若是考得好,说不定就青云直上了。

不过秦砚转念一想那日自己的打算,又觉得不那么酸了。

就算这小子中了状元又如何?

到最后,还不是自己的孙女婿。

想到这,他看向徐嵩,朝他微微一笑。

这一笑,可把徐嵩给搞糊涂了,跟秦砚相识这么多年,他对秦砚再了解不过了。

这人表面宽和大肚,实则一肚子小心眼。

刚刚皇帝这番操作,为什么他不嫉妒,还冲着自己笑?

转性子了?

当小太监来到文渊阁宣徐鹤觐见时,龚有为都傻了。

徐鹤就算是解元,可毕竟只是个毛还没长齐的小青年,二十岁都不到的年纪,皇帝竟然要招他觐见?

“恭喜解元公了!”龚有为脸上在笑,心中在哭,想想自己马上都快五十了,也常在宫中行走,却还连皇帝长啥样都不知道,就很气。

徐鹤也诧异,他就是陪着徐嵩进宫一次,竟然能见到皇帝?

皇帝这么好见的吗?平易近人啊这属于。

“徐公子,陛下还等着呢!”小太监躬身催促道。

徐鹤闻言,赶紧收拾心情跟着他离开了文渊阁。

一路上兜兜转转,沿途遇到不少站岗的禁军和洒扫的太监,他们看见徐鹤穿着一身举人的圆领袍服,竟然进了紫禁城,全都不约而同朝他看来。

大约走了一炷香的功夫,徐鹤才看见一座道观模样的建筑矗立在靠近紫禁城西墙的位置。

跟周围的宫殿不同的是,这座道观无论是从建筑的线条、比例、材料,还是装饰、色彩都跟殿宇区别很大。

在一片金碧辉煌之间,它将“返璞归真”的自然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尤其是进入道观门后,前面的大殿和观门之间低矮的植被繁茂,一副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但不能抬头,一抬头,不远处的万寿宫三个大字就把徐鹤拉回了现实。

“请公子稍待,洒家先行通禀老祖宗!”

徐鹤拱了拱手。

本以为那小太监走后,自己就能观察观察周围环境来着。

谁知这时又有个太监走了进来,跟徐鹤交代了很多面圣的规矩后才放他有空看看这偏殿。

首先让徐鹤感到不同的就是地上的大块八卦紫金砖,也不知道是用什么办法烧制出来的,这砖有磨砂的质感,上面刻绘八卦太极阴阳鱼的图案。

踩在上面很是舒服,而且地上很暖和,估计烧了地龙。

徐鹤抬头看向四周,四面墙上很是素净,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

倒是北面墙上挂着一副字。

上面写着几行飘逸的行书大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可见欲,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徐鹤眼睛微微眯起,盯着左下方的落款。

“至正十八年张鏊敬录太上道君语训!”

落款下是一方大红用印,上镌“御书”两个篆字!

这段话,是老子《道德经》上摘录下来的,不过张鏊,哦,也就是至正帝,并没有将这段抄录完全。

其实原文因该是,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说的是不推崇有才能得人,免得人们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财货,不让看到的人去当盗贼,不让看到的,可能引起贪欲的事物,让民心被扰乱。

反正,说白了就是无为而治那一套。

徐鹤想想,还真特么挺讽刺。

在清修的地方,这位陛下亲书了一篇无为而治的中堂。

但无为而治本来就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你不是物我两忘,潜心修道吗?

怎么还思考怎么治理国家?

这多少有点掩耳盗铃的嫌疑了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