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寒门帝师 > 第368章 学到了学到了

寒门帝师 第368章 学到了学到了

作者:我是泡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8 23:29:58

第368章 学到了学到了

寒门帝师第一卷第368章学到了学到了进了考棚,徐鹤便发现墙边有供茶吏一员。

焦训导在他们进门前就三令五申过了,这茶虽有,但那是朝廷体恤生员们的善政,大家可千万别傻了吧唧上去喝去。

一旦喝那热茶,必有朱铃在你的卷上盖章,这就是怀疑你作弊的意思。

就算你文章再牛……降一等。

等附生们全都坐下后,岁考就算正式开始了。

老规矩,王良臣等人坐在明伦堂上,由他拟题,然后由吏员执牌而下,这是为了照顾近视眼。

这次岁考的四书题为《有美玉于斯》。

对于徐鹤这种经常拿无情截搭题考验自己的变态来说,这题简直就是小卡拉米。

此题是论语题,出自《论语·子罕》,全文是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什么意思呢?

这时子贡问孔子,为啥老师你学问这么好,却不出去做官呢?

孔子说,做官可以,但不能求官,咱们这种人要待价而沽。

不得不说,孔子是懂职场的。

上杆子求来的位置,没有群众基础,身居高位也是举步维艰。

还不如待价而沽,等人上门求他出仕才是正理。

朱子《集注》上说:“子贡以孔子有道不仕,故设此二端以问也,孔子言固当卖之,而不当求之耳。”

徐鹤记得范仲淹也针对这句话点评过:“君子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士之待礼,犹玉之待贾也。若伊尹耕之于野,伯夷、太公之居于海滨,世无成汤文王,则终焉而已,必不枉道而从人,衒玉求售也!”

想到这,徐鹤已经知道这文应该怎么写了。

从这题上看,王良臣的水平是比上一任杨寅秋高明多多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杨寅秋出题,防止考生剿袭前人程文,所以取整章为题。

确实,效果很好,但不高明。

再看王良臣,此题看似在说出仕的事情,其实,这是一个小陷阱。

注意范仲淹的最后一句话,必不枉道而从人,衒玉求售也!

意思就是说,倘若不把自身建设搞好,那就是自夸其才以求任用!

所以,这文章你要是写出不出仕那就完了。

王良臣出题的本意其实是要你把自己搞得美玉如斯!

想到这,徐鹤的破题已经有了。

举美玉以立言,若不容轻视其有焉。

接着,他一鼓作气写了承题盖玉以美称,则玉重;美玉以有称,则有重,子贡设言之,岂于斯而可忽诸?

……

思路打开,这就好写了,相比于刚刚穿越时的自己,徐鹤通过这段时间的锻炼,八股文章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尤其是写到第二股时,徐鹤文不加点,直接写道:宇宙钟毓之灵,发之愈盛。物与人亦肖而呈祥,是美玉平分钟毓之原也。

“蕴于山,则辉腾昆岳;产于水,则色润川渊。”

“而乘时而起,不同凡品哗嚣。”

……

这文章,徐鹤写得极快,因为天冷的缘故,他写完后没有第一时间誊抄。

因为不能把手放进怀中取暖的缘故,所以他又拱手放在嘴边哈气,等手稍稍暖和了一些,他这才检查了一遍,誊录了上去。

已近年关,又正值传说中的小冰河时期,徐鹤写完后冻得有点吃不消,于是赶紧起身交卷去了。

哗啦啦的一阵作响,引动了无数府学生转头看向徐鹤的方向。

彭汝玉和李知节听到动静,脸上顿时一沉,这么快就交卷了?有没有搞错。

但一看是徐鹤……

哦,没事了。

这小子向来捷才,写文章是真的快。

见徐鹤交卷,王良臣也很期待。

等徐鹤来到堂下,躬身一礼道:“大宗师,学生已经写好!”

王良臣笑着点了点头,然后示意身边小吏将他的卷子拿了上来。

接到卷子,王良臣没有第一时间去看,这次岁考,他出的题目其实是有两个小陷阱的。

一是破题能不能破美玉,也就是每个人的才华,或者说道。

二则是,这文若是写了美玉,却很难写出新意,儒家专以美玉比如君子有道。

写烂了的题目,想要写好,那更是难上加难。

他很期待,徐鹤这个小三元的海陵才子,究竟会不会中他的圈套,或者说能不能写出新意来。

展开卷子,王良臣一看文章顿时便笑了。

果然难不住这小子。

举美玉以立言,若不容轻视其有焉。

孔子拿美玉做比喻进行讨论,则不可轻视人拥有美玉一样品质的价值。

这小子果然绕开自己设的陷阱,没有写出仕,而是专写美玉。

此时的李知节心里那个着急啊,他也很想看看自己学生的文章究竟写成了啥样。

但一看到王良臣的笑脸,他立马就放下心来。

果然,王良臣是越看笑意越盛。

为啥?

徐鹤这家伙也认识到了,写美玉写君子,这都是写烂掉的玩意儿。

怎么写出新意来?

抠字眼呗。

看题……《有美玉如斯》!

这家伙直接把题中五个字拆成有、美、玉和斯这四个字来阐发。

有人说,这特么不是咬文嚼字吗?

一丁点都没错,要放在后世,你这么写申论,肯定过不了,但这是科举八股,咬文嚼字也很重要的。

这四个字就是四个层次,分别对应破题、承题、起讲、入题。

层层递进,一下子把孔夫子的话肢解之后,按字阐发。

尤其是第一个字有,相信很多人都会忽视。

但徐鹤却在破题和承题上肯定有的重要,起讲又从反面假如没有将会如何,“入题”再从正面肯定有,反击正攻,深得拆题字法之要领。

这种写作手法,后世时明朝都还没发明,一直到了清朝,才被人拎出来,专门应付这种老生常谈题型。

所以,当王良臣看到这文章时,初时有些新奇,接着便是恍然大悟,原来这种题目还可以这么阐发?

学到了学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