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鼎定南北朝 > 第0017章:因势导利

鼎定南北朝 第0017章:因势导利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4-11-18 23:28:46

第0017章:因势导利

卫铉的狐假虎威、狗仗人势非常有效果,第二天就有一百四十多个乡兵归队,换走了军中老人、小孩。

眼见无人再来,卫铉正式进行整编,作为本幢精锐的一、二旅不变,仍旧是那两百名老兵和青壮。

这两旅也是卫铉最重视士兵,并不是说他们战斗力有多强。而是他们能够在农忙时节依令而来,说明他们没有弄虚作假的门路、与豪强出身的五名都伯没有瓜葛。

卫铉现在并不具备和五名都伯以及其家族抗衡的实力、资格,自然不会傻乎乎去触动他们的利益。但是这两百名出身纯粹、没有后台的士兵,日后不仅容易收为己用,还没有触动五名都伯及其家族的利益。

这也算是卫铉未来的畅想,以及一点小私心。但是没办法,谁没有一点小私心?

相对第一、第二旅士兵,迅速的归队一百四十多名乡兵分明被五个都伯所把控。若不然,他们哪敢弄虚作假?哪能回来这么快?

对于不敢不归队的人,卫铉先是将一百人划入第三旅,剩下四十多人和年纪比较大的孩童凑成第四旅;最后的老少则是凑成了第五旅。

如此一一替换下来,设想中的五旅在理论上并没有变化,可是一百四十多名身强力壮的乡兵的到来,却使本幢战斗力至少提升三成。

整编完毕,正式训练。

训练内容只有列队和战阵,列队比较简单,而战阵之术就复杂困难多了。

多兵种配合的战阵之术是克敌制胜“法宝”,如果不精通行军战阵之术、不能把数万或数十万兵马合理调派,只会令己方大军乱作一团。

中原王朝从上古时期的牧野之战开始,就有了成熟的战阵之术,后来的《六韬》、《吴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兵书更有详细记载。而曹操所著的《孟德新书》更是立有专章讲述行军战阵之术;诸葛亮在推演兵法之时,也留下影响深远的武侯八阵。

大魏王朝的主流战阵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玄襄阵、却月阵。然而卫铉在战阵方面十窃通了九窃,最后是一窍不通。

借尸还魂前的他生在热兵器时代,战阵之术在那时早已被时代所淘汰,他一个普通人哪懂什么战阵之术啊?而被他取代的原主是个小道士,其之所长多为个人之勇、個人之能,同样不懂战阵之术。

两者结合,造就了卫铉这个战阵上的废物。

卫铉不懂,可他有个“外挂”,他的外挂就是副幢主韩轨。此人大不了卫铉十岁,可是人家懂各种战阵之术。

见他那么懂,卫铉干脆令他练兵、令他“指点”都伯和队主,自己和师兄弟也跟在旁边学习,参与议论。

“外挂”不知卫铉底细,还以为卫铉“傍着”尔朱氏,根本就不在乎一个小小的幢主,故而专程培养自己。所以他不仅卖命做事、倾囊相授,还感激得要死。

“外挂”懂是懂,也许是因为他受限于地位、实战经验不足等缘故,所有内容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而卫铉思维模式超越“外挂”一千多年,有时候反而还指出“外挂”的种种不足。

这般糊里糊涂下来,“外挂”反而以为卫铉是精通战阵之术的行家,之所以求教自己,是谦虚、是不耻下问。

军中一、二、三旅士兵终究有些底子,矫正几次之后倒也把向种简单的战阵练得似模似样,虽然无法和真正的精锐之师相比,但是他们只用一天时间就有这种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

入营数日,卫铉一边努力学习和训练战阵之术,一边了解军务。

按照大魏军制,每个乡兵有槊一杆、横刀一柄、甲一套(优劣不等)、牛皮盾一面、弓一张、箭矢三十支、备用的弓弦三副、捆绑俘虏用的绳子三根。除此以外,每个百人旅根据士兵的特点配有十名战斧兵、十名钩镰枪(麻扎刀)兵。

作为幢主,卫铉还有一面名字叫“幢”的旗帜。“幢”是以羽毛或杂彩为饰的军旗,因为五百名士兵共用一面,故名为一幢,统领一幢士兵的将领也因此称为幢主。

虽然现在是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的乱世,不能用和平盛世的标准来衡量。但是在武人当道的现在,军队乃是制霸天下的根本,尔朱荣对于军队自然是竭尽所能的供给。而并州又是尔朱荣根基、各郡县的乡兵是他重要的军队之一,所以较之以往的盛世时期,待遇更胜以往。

乍一听到此军的“雄厚”家底,卫铉都吓了一跳:他受小说影响严重,真以为所有槊杆都要用到各种阴干竹木和鱼胶、生漆,真以为三年方能成一槊,故而被一人一槊的配给惊到了;然而当他看到士兵们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槊,方才发现槊并没有那般神奇。

简而言之,“槊”就是本着一寸长一寸强原则所制成的“一类”长兵器。它相对于长矛、长枪,无非就是整体更长、槊首更长,有的甚至和矛、枪没有区别。套用《说文解字》来说,即“槊,矛也”;而《通俗文》也说“矛长丈八谓槊”。

大魏王朝是骑兵的巅峰时期之一,槊又是军队的标配武器,少说也有几十上百万支,这便导致“槊”的工艺标准大为降低。如果用权贵子弟追求的三年三年又三年来囊括一切,那就是以偏概全的无知表现。

而“槊”和“马槊”等名词在大魏更是成了烂大街的存在,它们如同后世的“人参”一般,虽不乏专供权贵的罕见珍品,但更多是一斤几十块那种。

“一应器械,可曾配齐?如果有短缺,你清点下数目,我去郡府讨要。”了解完军中配给之制,卫铉向韩轨说道。

“箭矢有些短缺,损坏的皮甲和布甲、横刀、槊、步弓已送往梗阳城修理,至今尚未归还。我去催催即可,无须幢主出面。倒是战马缺得较多……”韩轨此前兼任幢主之职,对军中情况异常了解,他快速说道:“按大都督定下规矩,我军当有一旅骑兵,然而我军只有辅马,战马却迟迟不到位。这事,需要通过郡府才行。”

闻听此言,卫铉为之默然:说实话,他觉得尔朱荣已经很仗义了;换作其他地方,就算没有克扣军饷,却也不会从高发放军械物资。

韩轨看了看卫铉,继续说道:“我军属太原郡,郡守乃是太原王氏王椿。若是让都伯王锐去讨要,或是更合适一些。”

太原王氏是并州北部的庞然大物,便是大都督也要礼让几分。在讨要物资方面,韩轨并不看好初来乍到的卫铉。而王锐是王氏子弟之一;如果由他出面,效果绝对比卫铉好。

卫铉也知道王锐和温仪肯定把自己上任消息回馈给了太原王氏、太原温氏;只不过两大家族此时应该没有弄清楚他和尔朱氏的关系,正处于比较谨慎的调查和观望阶段。而在这模糊不清的阶段,其实也是他可以用来争取的宝贵时间;一旦对方查明自己来路,极可能恶意刁难、打压。

想着时不可待,卫铉于是向王锐说道:“王都伯,且去郡府一趟,将我军物资讨要回来,若是能够讨到一些铁甲,优先考虑第三旅。”

“幢主放心,末将这便前去晋阳面见王郡守。”王锐一听此话,双眼发亮的站起身来。

太原王氏形同一个小王朝,家大业大子弟多,“阳光雨露”哪能洒到每个人身上?而他王锐只是微不足道的旁支子罢了,焉能得到家族庇护和提拔?若非如此,他焉能当这小小都伯?

他打仗勇猛、不避危险,既是希望凭能力和功绩得到晋升,同时也是希望光宗耀祖,得到家族认可和重视。倘若以官身和王氏子弟身份从王椿手上要来铁甲,那便是如虎添翼了。

“那便有劳王都伯了。”卫铉是此军主将,他考虑的是整体利益。王锐如果受此激励,成功从王椿手上额外求来一批铁甲,最后无论是交给哪一旅,对整体而言,那都是利好之事。

如果韩轨、刘荣、蒋绪、温仪、庞陵也能通过所在家庭的人脉关系讨来更多、更好的武器装备,卫铉照样如约交给他们所掌管的那一旅。

反正最后受益的,终究还是此军每个人、以及他卫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