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 > 第1024章 商议救朝,崇祯扩军

对于崇祯皇帝的疑问,陈新甲当即细心的解释道:“皇上,以我大明当前在辽东的兵力,做到防守城池还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要主动进攻东虏的话,怕是力有不逮。”

“尽管我大明在松锦之战中大败东虏,可我大明官军也是伤亡颇大。如果真的与东虏再动刀兵的话,估计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甚至还有可能战败。”

“但是,我大明也不能放任东虏出兵朝鲜,一旦东虏攻占了朝鲜,那东虏的实力必然有所恢复。这对于我大明来说,是很不利的。”

“所以,我们可以适当的派出万人兵马,屯兵于义州卫。如此一来,便能起到震慑东虏的作用,使得东虏产生忌惮之心,不敢全力攻朝。”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派出部分的山东水师,前往朝鲜沿岸,给予朝鲜国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得朝鲜国能坚守到底,与东虏拼个你死我活,而我大明则可以坐上观虎斗。”

听得陈新甲的细心解释,崇祯皇帝面色大喜,抚掌大赞道:“好!好!此主意甚是绝妙啊!不仅无需我大明与东虏交战,而且又能牵制东虏伐朝,实在是太妙了。”

“陈爱卿,你果真不愧是朕的肱股之臣啊!”

“皇上,微臣愧不敢当。”

陈新甲连忙谦虚的躬身作揖,露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笑道:“陈爱卿,你当得如此称赞,有陈爱卿在,朕无忧矣。”

崇祯皇帝之言,使得陈新甲心情激荡,满脸感动。

随后,崇祯皇帝当场拟旨,依照陈新甲的主意,下旨蓟辽总督洪承畴,命其派出万人兵马陈兵于义州城,又下旨山东巡抚邱祖德,命其派出山东水师,游弋于朝鲜沿岸,给予朝鲜国力所能及的帮助。

同时,崇祯皇帝又告诫洪承畴与邱祖德,万不可参与东虏与朝鲜之战,大明当身处局外。

........

商议解决完东虏出兵朝鲜之事后,崇祯皇帝又问道:“陈爱卿,如今朝廷已经编练了多少新军?”

“回禀皇上,如今朝廷编练成军的新军已有三万,还有两万新军正在招募之中,预计再有半个月的时间,便能招募完成。”陈新甲回道。

“嗯!那就好!”

崇祯皇帝满意的点点头,突然道:“陈爱卿,朕欲再编练五万新军,你觉得意下如何?”

“这......”

“皇上,再度编练五万新军固然是好,可这粮饷之事?”陈新甲神色犹豫的问道。

关于新军粮饷的标准,由于崇祯皇帝十分的重视新军,所以这新军的粮饷也是颇高。

一名普通新军每月的粮饷是六钱银子与五斗粮食,折算成银子的话,那就相当于一两五钱银子。

对比大明其他官军的粮饷,已是超出了一半多。

而崇祯皇帝想要再度编练五万新军,那每月的粮饷最少也需要七万五千两银子,这还不算上新军之中的骑兵与各级军官,以及每日的粮食消耗。

如果真要算起来的话,五万新军每月的耗费,最少不低于十万两银子。

而且,还有已经编练成军的三万新军,以及正在招募的两万新军,也是需要耗费十万两银子。

如此巨大的粮饷消耗,户部早已是叫苦不迭。

因此,崇祯皇帝想要再度编练五万新军,那关于粮饷之事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陈爱卿不必担忧,关于新军粮饷之事,朕绝对不会短缺的。”崇祯皇帝一脸自信的道。

陈新甲闻听后,心下大安,回道:“皇上,只要粮饷不会短缺,那微臣绝对能再度编练五万新军。”

“好!有陈爱卿这句话,朕就放心了。”

崇祯皇帝点头笑了笑。

事实上,在崇祯皇帝的内帑之中,可还有着数百万两银子,这才是崇祯皇帝的底气所在。

有充足的银子,才能毫无阻碍的扩编新军。

........

正当崇祯皇帝与陈新甲还在议事时,一名小太监从外面走了进来。

“启禀皇上,南京旧兵部尚书李邦华李大人在外求见。”小太监躬身道。

“哦?李先生来了?快快宣旨进来。”崇祯皇帝面色惊喜,连忙吩咐道。

一旁的陈新甲双眼微眯,眼中神色闪烁。

对于李邦华此人,陈新甲也是早有所闻。

李邦华曾历任易州兵备、天津巡抚、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官职。

在崇祯二年时的清军入关中,李邦华力守京师,使得清军占不到任何便宜。

后因遭到襄城伯李守锜嫉妒,被污蔑诋毁,随即朝廷罢免了其官职。

崇祯十二年时,李邦华复起,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后因其父病故,李邦华辞官回乡,守孝三年。

如今,李邦华守孝结束,崇祯皇帝下旨复其官职,回京师述职。

不一会儿后,李邦华步入了东暖阁内。

“微臣李邦华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邦华连忙跪地行礼,高呼万岁。

崇祯皇帝急步走下御阶,亲手搀扶起李邦华,态度和蔼的道:“李先生请起,日后见朕可无需多礼。”

已经六十多岁的李邦华依旧是精神矍铄,不见丝毫的老态之色,只见他恭敬的道:“皇上万不可如此,君臣之间岂能没有礼数。”

见得李邦华的坚持态度,崇祯皇帝也只好道:“既是如此,那朕也就不勉强了。”

“来人,快给李大人赐座。”

“微臣谢皇上隆恩!”李邦华拱手作揖道。

站在一旁的陈新甲面色平静,心中却是颇为嫉妒。

不过,以李邦华三朝元老的身份,再加上六十多岁的年龄,崇祯皇帝如此厚待也是说得过去。

待李邦华坐下后,崇祯皇帝问道:“李爱卿,不知你此次进宫求见,可有何要事吗?”

一般来说,被下旨复起、回京述职的官员,应当要等候皇上的召见才行。

如果官员主动求见皇上,那就有些失了礼数。

当然了,这是对于一般的官员而言,作为三朝元老身份的李邦华自然不算。

崇祯皇帝不仅丝毫没有怪罪,反而还得客气相待。

“回禀皇上,微臣前几日回到京师,听闻现在的京师之中,正广泛传播着一种叫做大明时报的报纸。”李邦华回道。

“确实是如此!”崇祯皇帝点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