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汉帝国 > 第三十五章 千年鼎革

大汉帝国 第三十五章 千年鼎革

作者:殷扬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3 21:29:47

第三十五章 千年鼎革

激动异常,跟着周阳来到破虏侯府。一进入府。周阳翻身下马,把缰绳递给兵士,侧身相邀道:“请!”

“大帅,请!大帅,请!”赵过打量着破虏侯府,好气派。他这个给庄青翟轰出大司农的人,竟然有幸进入周阳的侯府,他真有点云里雾里,飘飘然的感觉。

周阳把赵过请到书房,叫人送上茶水,请他坐下。两人跪坐,周阳直接道:“废耒耜,行牛耕,这事就不用说了,说说你那代田法。”

汉朝农业用耒耜,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用铁锹种地一般,效率非常低。周阳在在张不疑家亲眼见过,早就有心要废除耒耜,推广牛耕技术。只是,周阳军务缠身,哪有时间与精力去做。要不然,早就推动起来了。

赵过有些意外,不解的打量着周阳。

周阳笑着解释道:“我不是庄青翟,只要不是眼睛瞎了,都知道牛耕比耒耜更好。一人一牛顶十人之效,这是很低的估计,应该更多。”

这话说到赵过心里去了,赵过大是欢喜,把周阳引为知己,心中大是赞扬,声调有些高:“大帅英明!可是,这牛耕之术,在下不得言。在下的牛耕之术,不单单是犁地。在下的所制耕具,既能犁地,又能播种。”

“你没说大话吧?”既能犁地,又能播种的耕具,现代社会才会,汉朝怎么可能有呢?周阳的历史不够好,对农业史更不了解,根本就不信汉朝竟然有播种机。

“在下岂敢以大言相欺!”赵过信心十足,一边说一边比划,画出了一种很奇特的耕具。

周阳不看则已,一看就傻眼了,眼珠都快砸在案面上了。

赵过画的那是播种机!真正的播种机!

汉朝就把播种机弄出来了,尽管周阳相信我们的祖先的智慧很了得,也是没有想到竟是如此了得。要不是亲眼见到赵过画出图形,还真不相信这是真的。

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播种机就是眼前的赵过发明的。

这在人类农业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下这耕具叫耧车,两牛三人,一天可种百亩。”在周阳的惊讶中,赵过开始给周阳解释起来。

汉朝的亩制小,沿袭秦朝百步为亩的旧制,称为小亩。就是这样,一天种一百亩,仍是了不得的事情了。

“好好好!”周阳终于回过神来了,暗自庆幸,今天真是走运,把赵过请到府上,要不然,错失此等人才,那是后悔终生的事情。

“谢大帅夸奖。”赵过谢一声,接着讲解:“耧车有耧架、耧斗、耧铲、耧腿四部分。把种子放到耧斗里,套上牛,就可以边犁地。边播种,十分方便。”

据历史学家测算,赵过发明的耧车,播种效率是欧洲同类耕具的十倍以上。中国农业之先进,让西方世界瞠目,他们骑着快马也是追不上。

听着他的解说,周阳不住点头,赞不绝口。

赵过眉头一皱道:“这是很方便,可是也有不足。要用三个人,两头牛。一户农家,一般一头牛,数口人,养三两头耕牛的人户不多,这就使得使用不太方便。若是能造出一人一牛使用的耧车,那就更方便了。”

赵过所车的耧车,是他早期的发明,比起耒耜,效率高得太多。可是,仍是有不方便,他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进行改进,最后发明了一种三脚耧车,一人一牛便能日种一顷,效率又提高了很多。

一听这话,周阳灵光一闪,很是惊喜的道:“我倒是有点想法,这么来改,你看怎么样?”

一边说,一边比划。赵过听得双眼放光,一双明亮的眼睛好象九天之上的烈日,重重在大腿上一拍道:“有了!成了!成了!”

两人一通讨论,一人一牛的耧车就定型了。

周阳叫人送来笔墨绢帛,赵过提笔在手,在绢帛上画起来,一个影响深远的耕具就这样诞生了。

这种机械一出现,汉朝农业的效率会增加十倍,甚至是十数倍之多。那就意味着,汉朝的粮食会更加丰富,离人吃不完,用来养家畜的规划更进一步,可以这样说,完全可以大规模推广养家畜。

一旦百姓大量养殖家畜,百姓就有肉吃,身体就会更好,整个汉朝的国民素质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这是一件大事!

周阳把这想法一说,没想到,赵过也有这种想法,两人更是相对大笑,惺惺相惜。

接下来,赵过给周阳解释他的代田法。所谓代田法,就是把土地分为几部分。一般是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来种庄稼,另两部分养草,积蓄地力。到了要种庄稼时,再把草烧掉,就有了肥份,庄稼就会更好。

在当时,百姓不养家畜,农家肥几乎没有。化学肥料就更别提了,想都别想的事情。这肥份就成了制约农业的关键因素,只能靠烧草来完成。

赵过一通解说,周阳不得不得赞叹。赵过真有奇思妙想。用现代的观点来看,赵过的想法很落后,很原始,却是符合汉朝当时的情况。

若是牛耕技术推广开,使用铁农具,粮食产量增加,鼓励百姓养家畜,积农家肥,那么,肥份就解决了,粮食产量就更高。有了更多的粮食,就有了更多的家畜,百姓吃肉更加不是问题。

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周阳一说,赵过信心百倍,振奋异常,一定要推广新的耕作技术,鼓励百姓养家畜。

最后,周阳提起了曲辕犁。对曲辕犁,周阳了解得不太多,知道个大概,一通解说,赵过兴奋得脸上泛红光,不住点头。

赵过叹道:“在下的想法虽好,却给大司农的官员一再阻挠,大帅能容赵过尽言,赵过万分感激。若是可能,还请大帅禀知皇上,大汉当推行新的农耕技艺。到那时,大军才有充足的粮草,才能击破匈奴。”

民以食为天,是个人就得吃,就得喝,粮食不解决,周阳就是把汉军训练得再强悍善战,也是难有作为。

“何必要我禀知皇上,你自己向皇上说。走。进宫去!”周阳很是兴奋,站起身。

“进宫?”赵过绝对想不到周阳雷厉风行,说动就动。

“马上就到了春耕时节,这事敲定,还可以多一季收成。匆促之间,不可能推广很多,至少在关中不是问题。关中是大汉都城所在,一年的粮食耗费甚多,不得不从别处运粮,若是关中今年能用上这技艺,岂不省很多事?”周阳一边说,一边走了出去。

赵过只得跟上,赞道:“大帅做事,从不拖泥带水,怪不得能击败匈奴五十万之众!赵过佩服!”

要是换个人,肯定会说,你先等等,我向皇上禀报,容皇上圣裁。周阳直接带他进宫,要赵过不佩服都不行。

出了房间,抬头一望,天早就黑了。周阳没二话,叫人牵来马,和赵过直奔未央宫。

养心殿,景帝身着燕居之服,跪坐在矮几上。

主父偃、冯敬、窦婴三人跪坐在景帝对面,四人正在商议大事。

“主父偃,你这条呈拟得好,可以说是条分缕析,一条一条的,清清楚楚。”景帝甚是赞赏:“这次要招的人才,不仅仅会治国,有治国之术。其他的也要,会养马的,会种地的,会织布的,会做工的,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要,朕都要用。你这条呈里全写进去了,好!”

“谢皇上夸奖!”主父偃谦逊道:“若不是破虏侯提点,臣也想不到这些。”

“周阳有奇思妙想,很新颖。”

景帝对周阳这个爱婿,颇多赞美之词:“他说要办学,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好办法,可是,要办学,就先得有人才,没有种子,哪来的果子呢?这次招揽人才,就是在寻找种子,有了他们,才能办学。朕要大量驯养战马,会养马的集中在一起,办个学,让他们教会更多的人。会种地的,集中在一起,也要办学,研究更好的农具,更好的耕作之法……如此一来,要不了多久,大汉就会人才鼎盛,百业繁荣。治国的有纵横之士,种庄稼的有妙法,养马的有奇思……”

景帝越说越欢喜,一幅美丽的图画就给他描绘出来了。

主父偃、冯敬、窦婴听得不住点头,欣喜不已。

“这次招揽人才,非常重要,影响深远,你们一定要做好!”景帝最后道。

“诺!”主父偃三人齐声领旨。

“禀皇上,周阳求见。”春陀进来禀报。

“周阳?”一听周阳二字,景帝脸上就泛起了笑容:“他来得正好!这些事,是他提出的,得让他来瞧瞧,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叫他进来!”

春陀应一声,出去传周阳。

周阳在春陀的引导下进来,上前一步,冲景帝见礼。景帝手一挥,阻止周阳见礼道:“来!坐下!这些事是你提的,你也来出出主意。”

周阳应一声,跪坐下来。主父偃把条呈递给周阳。周阳以最快的速度浏览一遍,振奋异常。他给景帝的提议,全部采纳了,只是现在还没有办法实行。

这次人才招揽一完成,就会全面铺开。可以预见得到,只需要数年时间,汉朝的国力将会有空气提升,各行各业都将繁荣兴盛。

这前景,实在是太美妙了!

“皇上,臣没什么好说的,非常好!”周阳表态了。

“嗯!”这都是主父偃拟的:“周阳,这个人才,你荐得好!”

“谢皇上夸奖!”周阳笑道:“皇上求贤若渴,臣岂敢不给皇上荐才?皇上,臣今儿来,是要向皇上再荐一个人才!”

“哦!”景帝的虎目中精光闪烁:“好啊!是做什么的?他会打仗?要打匈奴,将军是越多越好!”

打仗的人才还真发现了一个,那就是卫青。可是,以现在卫青的情形,即使荐给景帝,景帝未必会把他当宝。毕竟卫青脸上的菜色才消褪,谁会信这样的人是天才的统帅呢?

周阳能给景帝命为统帅,那也是周阳在朝中应对,说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兵家格言。再者,周阳还在边关谋划了两次大捷,崭露头角,景帝才命他为将的。

荐才也是有技巧的,得等待时机。这事,得等卫青的形象更好,崭露头角再说了。

“皇上,臣要荐的这个人才,他不是打仗的,他是种庄稼的。”周阳如实而言。

“这好啊!”景帝大声赞好:“民以食为天,是个人就得吃,就得喝,种庄稼是头等大事。太仓之粟虽然陈陈相因,腐烂不可食,朕也不嫌粮食多!叫他进来!”

春陀领着赵过进来。赵过向景帝施礼:“草民赵过见过皇上!”

“赵过?”窦婴有些印象:“你不是大司农的稻田使者,怎么又成了草民?”

长城大捷传来时,庄青翟随手拿起赵过的奏章,乱点评一通,窦婴是以对赵过有些印象。

“太傅有所不知,赵过已经给庄大人轰出了大司农。”赵过有些气愤。

“哦!为何事?”景帝把周阳打量一眼,再瞧瞧赵过的气愤样儿,就知道这里面有猫腻。要不然,周阳不可能把一个给罢了官的人引到他面前来。

“皇上,是这样的。”赵过把当时情景一说。

“废耒耜,行牛耕,推广代田法?”景帝的眼睛猛的睁大了,连评理的事情也忘了,急急忙忙的道:“赵过,你快给朕说说,何为代田法?”

“废耒耜,行牛耕?”主父偃、冯敬、窦婴三人也是大吃一惊。

耒耜,是从三王五帝时传下来的成法,赵过竟然说要废掉,这话太惊人了。主父偃明断之人,也是不免震惊。

赵过应一声,给景帝解说代田之法。他一通解说,条分缕析,清楚明白。

景帝紧握着双拳,虎目中精光闪烁,过了半天,这才大声道:“此法得行,大汉的粮食会增加很多!百姓种庄稼,最缺的就是这个肥。”

“皇上此言极是!”主父偃大声赞成,说起了他游学时所见:“臣结发游学时,曾见百姓,为了种出一季好庄稼,往往不种熟田,而去开垦山林荒地。山林荒地的开垦,一般能保三年的好收成。三年以后,地力下降,庄稼不如以前,百姓又会弃置,再去开垦新地。”

“此法是盘古开天以来,最佳之法!”窦婴不惜赞美之词。

冯敬点头附和:“奇思妙想啊!”

“皇上,这还不算。赵过的牛耕之术,与现有的大为不同。”周阳对耧车大是赞赏。

“哦!”景帝的声音非常高:“真的?周阳,你别诳朕!”

他了解周阳,若无把握是不会如此说的。可是,代田法已经是超越农业圣人后稷的妙想,牛耕之术更在其上,景帝还真难以相信。

主父偃,窦婴,冯敬三人也是难以置信,打量着赵过。

赵过不慌不忙,从怀里取出在周阳府上画的绢帛,递给景帝道:“皇上请过目。此物叫耧车,可以边耕地,边播种,一人一牛日种百亩不是问题。”

景帝一把夺过来,展开一瞧,眉头猛的拧在一起,成一个川字。

景帝没有说话,窦婴他们也不好问,紧张的打量着景帝。

“后稷用耒耜,教百姓稼穑之道,因此被称为圣人。”景帝感叹不已:“此耧车一出,耒耜何必再存在呢?”

“这……”景帝这评价太高了。后稷是圣人,以制作耒耜,教百姓种庄稼而闻名,数千年来,一直被尊为圣人。

把赵过与后稷相提并论,这话太有震憾力了,主父偃、窦婴、冯敬他们个个张大了嘴巴,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你们看看吧!”景帝把绢帛递给主父偃。

主父偃,冯敬、窦婴三人伸长脖子,凑在一起,看完之后,嘴巴直接变成了一个圆圈。

后稷制作耒耜,影响深远。赵过制耧车,同样影响深远。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播种机械,中国古代世界采用这种先进的播种机,农业才高度发达,远超西方世界。

静,寂静!

过了老一阵,景帝这才率先打破沉默:“赵过,你有如此良法,为何不向朕上书?”

“皇上,朕屡上奏章,却是毫无回音。”赵过有些无奈。

“有这种事?朕没见到你的奏章!”景帝眉头一拧,仿佛出鞘的利剑:“这里面有问题,一定要彻查!朕见不到奏章,下情不能上达,朕还怎么治国?”

“皇上,这事臣查过了。”主父偃叹口气道:“奏章管理上有漏洞,呈到皇上这里的奏章,是那些位高权重大臣的奏章,象赵过这样的稻田使者,他的奏章可有可无,无人重视,也不知道扔到哪个角落里去了。”

“这个,这个!”景帝气愤愤的道:“这个周亚夫,他这个丞相,做得让朕寒心呐!传旨,训斥周亚夫,削其食邑一千户。窦婴,你身为太傅,朝中重臣,朕视你为腹心,你竟然未向朕提过此事,你罪不可恕。削你一千食邑,好好反省!”

“臣领罚!”这可是大事,景帝只是削他一千食邑,那是轻得太多了,窦婴哪敢不愿。

“传旨,夺许昌俸禄,让他做千石君吧。”

许昌虽给罢免,还是两千石的食禄,这一削,就成了千石废员了。许昌代行丞相事,此事,他是罪责难逃。

“传旨,罢免庄青翟!夺其俸禄,让他做千石废员!”

景帝真的是怒了,一连串的旨意下达。

“赵过听旨!”景帝目光在赵过身上一凝:“从现在起,你就是大汉的大农令,你来推广牛耕之术,代田法。朕要的是,粮满仓,百姓食有肉,你可敢接旨?”

“臣领旨!”

赵过激动万分!

粮满仓,百姓食有肉,虽只聊聊数言,却是意义非凡!

那是数千年来,五帝、商汤、伊尹、周文王、周武王、姜太公、周公,这些被人颂扬的圣人,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竟然落在自己肩上,赵过怎能不激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