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汉帝国 > 第十九章 千年大计(上)

大汉帝国 第十九章 千年大计(上)

作者:殷扬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3 21:29:47

第十九章 千年大计(上)

梁圭的府第。队兵十站的笔直,守护着府次

四个精悍,腰悬汉剑的男子快步过来。四人精悍气十足。为首之人更甚。为首的男子个头不算很高大。只能算中等偏上,可是,身上的精悍之气却是逼人,一瞧便知是一个很了得的高手。

“站住。”兵士忙拦住。

“你们”一个男子眉头一挑。就要斥,却给为首男子拦住了:“楚乔,不得无礼。”

从怀里掏出一块玉珊递向兵士道:“烦请拿给王爷

兵士把玉珊一打量,上面有一个“郭。得不明所以。站着不动:“你是何人?”

“哼!”又一个男子跨前一步。冷着一张脸:“狗东西”。

这是梁王府,他们是梁王的兵士,谁敢骂他?兵士心中着恼挥:“拿下了”。

几个兵士拔出汉剑,围了上来。就要动手。那三个男子嘴角一裂。不住冷笑,跨前一步,就要动手。

为首男子挥挥手,拦住他们。冲兵士道:“你要是想看见明天的太阳,还是拿给王爷。”

声音并不大,却是自有一股威势,让人不敢置疑。

兵士打量一阵,丢下一句“等着”飞也似的进了府。

几个兵士把四人围住,三个男子双手背在背后,双眼望天,傲气十足,根本就不把几个兵士放在眼里。

为首男子平静的站着,好象没有看见眼前的兵士似的。

“哎哟,是郭大侠呀!什么风把你吹来了?”一个欢喜的声音响起。只见粱王跃着靴子,飞也似的从府第里冲了出来,一脸的喜色,远远就嚷了起来。

梁王是景帝的弟弟,窦太后的心尖肉,身份尊贵,他迎过谁?就是韩安国,也不过是稍露辞色罢了,就从来没见他迎接过。这眼前之人是谁呀?

兵士的眼珠都快砸在地上了,立即感到不妙。

果然。梁王脸一板。喝道:“你们竟然敢冲撞郭夫侠,那是瞎了狗眼。来啊,把他们拉下去,乱棍打死

“啊”。兵士是执行命令,并没有犯错,却是惹上如此祸端,吓得头皮发炸,冲梁王跪倒,叩头道:“大王饶命!大王饶命!”

“大王。这些兄弟不识得郭某,非他们之过,还请大王饶过他们姓郭的男子向梁王抱拳一礼。

“郭大侠,这些没长眼睛的狗东西,他们冲撞郭大侠,就是冲撞孤。”梁王毫无饶过他们的意思。

“大王厚意,郭某感激不已口可是。郭某江湖中人,重的就是一个,义字。若是因此事而苦了这些兄弟。江湖朋友还不笑话郭某?”郭姓男子继续讨情。

“看在郭大侠金面上,饶过你们的狗命。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打三十军棍。”梁王拉着郭姓男子。笑得特别欢畅:“你们长个记性。这是郭大侠,郭解,江湖大侠。”

“郭大侠?”郭解是当时大侠。天下知名的侠客,兵士一闻此言,吓得不轻”头如捣蒜:“谢王爷饶命之恩!谢郭大侠救命之恩。”

“郭大侠,请,请!”梁王拉着郭解的手,笑呵呵的道:“郭大侠为何今日方才到来?”

“郭某有事羁伴,还请王爷见谅。”郭解为他引介道:“这是郭某不成器的弟子,楚乔、第五齐、韩风。快见过王爷

三人上前见礼:“楚乔、第五齐、韩风见过大王。”

“免了,免了”。梁王抱拳回礼:“郭大侠的高足便是不凡。走,进府饮宴。今日不醉不散!”

拽着郭解,梁王笑得一张嘴哪里合得拢,一进府就吩咐:“摆酒!歌舞侍候!”

炽联破虏侯府,周阳书房。

周阳与主父偃对坐,短案上摆着茶盅。主父偃的气色好了许多,那是将养的结果。

“主父偃谢大帅救命之恩!”主父偃再次致谢。

“别谢,你已经谢得够多的了。”周阳摆手。把《鬼谷子》一指:“主父先生,你怀揣万两黄金,却是饿到街头,什么叫爱书若命。你这就是。周阳今日算是开眼界了。”

“哎!”主父偃叹口气,道:“想我主父偃。结发游学数十载,却是功不成,名不就。如今,唯有《鬼谷》一部相伴,实是令人汗颜。”

“主父先生何必萦怀。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主父先生。这是上天要磨练你。”周阳宽解。

“谢大帅美意。”主父偃眼里闪过一丝精芒,抱拳行礼,感谢周阳的宽解:“此书是在下偶得之。昔年,在下游学之际,与一异人相逢。赠此书于在下。”

能以《鬼谷子》相赠的人,必是非凡之人。汉朝没有印刷术,只能靠手工誊写,这世上才有几部《几鬼子》?

“只可惜,这位异人不愿留下姓名,在下至今不知其高姓大名,说来惭愧。”主父偃不住摇头。

“主父先生游学天下,想必对天下情势极为了解了?在下可得一闻?。周阳这些天一直在想,如何为汉朝制订一个好的方略。为此而扎在竹简里,却是收效甚微。竹简虽多,你多少是记载汉朝情势的,周阳对汉朝的情形仍是不穴

主父偃非凡之人,他结发游学数十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汉朝的了解远非竹简所能比,周阳决心向他了解汉朝情势。

要想制订出一个好的方略。必须要了解汉朝的情形,要不然,不合用,只能说说而已。周阳是个务实之人,不是高谈阔论之辈,不了解汉朝情形就不会去做误人误国之事。

“大帅过奖了主父偃微一摇头。道:“大帅身在高位,关心百姓疾苦,在下感激不尽。今日,在下放开一言,若是大帅转禀皇上,实是天下百姓之福

他竟然要周阳传话了,若真有可用之策,周阳自是会转达的,笑道:“你但说来。”

“大汉创建之初,承秦之弊。百姓多死于战火,天下户口减半。高祖审时度势,与民休息,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天下,天下大治,开前所未有之风。”一说起天下大势,主父偃就是诣诣不绝:“可是。数十年后,户口增加,以在下计。如今天下约有八百万户,每户以五人计,如今约有四千万之数

“四干万?”周阳吓了一大跳。

现代社会,我们患人口太多。在汉朝,却是患人口太少。四千万人口,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周阳万未想到是如此之多。

“兴许,在下还少算了。若是把百越算上,会更多。”主父偃的话让周阳更加震惊。

西汉全盛时期是五千多万人口。东汉全盛时期是六千多万人口。

人口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强盛导否的基础,有了众多的人口未必能强盛,但是,没有足够的人口一定不能强盛。四千万人口,在人类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大帝国,有几个有如此之多的人口?

大英帝国全盛时期,也才六千万人口,那是两千年后的事情了。早在两千年前,汉朝就有如此多的人口,实是一个惊天的成就。

“数十年来,大汉无为而治天下。夭下亦治。可是,如今,无为已不能再治天下了。”主父偃摇摇头,痛心疾首的道:“可惜,如今的朝堂之上,大臣们开口无为而治,闭口黄老之术,却不知,天下之权柄已入豪强之手,豪强横行,百姓受苦。若再不改弦易辙”

长叹一严,闭口不言。

汉朝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天下。天下大治,成为千古美谈。周阳历史虽然不好,却是知道这事,一闻是言,大是惊讶,问道:“何以见得?。

“大帅生在富贵之家,不谙民间疾苦,容在下一一道来。”主父偃有问必答。

周阳是穿越人士,不是汉朝人。岂止不谙民间疾苦,连汉朝的情势都不是那么清楚。要问周阳对汉朝哪里最熟?必然是北方。必然是对打仗。周阳对匈奴的了解,超过了对汉朝的熟悉。

“如今大汉就有两豪强,一是诸侯王,二是江湖游侠。”主父偃的声调有些高,很是激奋:“这两种豪强,相互勾结,相互利用,权盖公侯,威行郡县,甚至超过了朝廷。江湖上有个大侠叫郭解,杀人越货。夺人田产,霸人田土,却得诸侯王争相招揽。”

“郭解?”周阳对这个名字有点印象,好象在汉武帝时期弓发过一场血案,还牵涉到大将军卫青。

好象是,汉武帝要迁豪强去茂陵,郭解也在其列。他不愿去,托人求情,最后托到卫青了。卫青说他家贫,实无钱。汉武帝的回答很妙“能得大将军说情的人,岂能无钱?岂能不迁?”郭解也只有迁去茂陵。他心怀不满,最后给汉武帝诛杀。

周阳的历史不够好,记得不是太清楚。

主父偃还以为周阳是震惊,解释道:“郭解其人,武艺高强,好行侠仗义,散家财以结士。乍一看。他没钱,其实他有的是钱。若要钱。只需一句话,他府中就会堆出一座金山。”

“他甚至到了。若要人死,只需要放出风声,自会有人去杀主父偃痛心的问:“如此下去,朝廷还有何用?”

要杀人,不需要自己动手,只需要一个暗示就够了,这实在是太可怕了,周阳不由得心中一跳。

“还有,朝中大臣,如魏其侯之辈,开门招士,养食客数千。这些食客,美其名曰士,实为鸡鸣狗盗之辈,杀人越货,欺压良善,正是其所好,却成为权贵之家的座上宾。其罪谁敢治?”主父偃大拇指一竖。赞道:“大帅圣眷正隆,却不招士。还骂士之鼻祖孟尝君,骂得好!骂得痛快!”

他对这些所谓的士,和周阳的看法不谋而合,周阳大是赞同:“让主父先生见笑了

“朝中那么多大臣,就数大帅最明白!可钦可佩!”主父偃对周阳赞不绝口,接着道:“那些富商巨贾,争相效仿。放眼整个大汉,处处有士,处处有豪强,无为已经不能治天下了。长此以往,这些豪强必然会成为黑恶势力,夺人田产、霸人妻女、威行郡县,只是迟早间事。对他们,应当铲除!”

对这判断,周阳大是赞同。有钱有权,再有打手、走狗,什么不法之事做不出来?

“主父先生所言,让人耳目一新。”周阳很是赞赏:“不知,对那些诸侯王又

“不会是推恩令吧?”周阳对推恩令是知道的,要是主父偃当着他的面说出推恩令的话,那就太惊人了。端起茶盅,不仅不慢的喝着,好整以暇的打量着主父偃。

“大帅问起。主父偃不敢不答。”主父偃往下说道:“在下以为。应当众建诸侯,少其力。”

“真的是推恩令”。周阳手中的茶杯差点砸在地上。

这太巧了吧,刚刚还这么想。他就这么说了。

还好周阳只是惊在心头,没有表露出来,主父偃也没有发觉,接着剖析:“高祖分封时,郡国只能由嫡子继承,其余诸子不得承袭。实是误矣。若是把郡国分给诸子,子嗣越多,诸侯越多,实力越弱,对朝廷就无威胁,协就不会有七国之乱。诸侯越多。犯错的可能越大,朝廷收回郡县的机会也就更多。”

七国之乱前,三分天下。诸侯有其二,朝廷只有三分之一,只不过是最大的诸侯罢了。七国之乱后。尾大不掉之势虽然改变。还有不少郡县,至少接近一半控制在诸侯手里。这就极大的削弱了汉朝的实力。

拿回这些郡县土地,是迟早的事情。也是增加汉朝实力的一个好办法。要想和匈奴大打,就得要钱。天下郡县,那么多在诸侯手里,别的不说,光是赋税就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诸侯的腰包。

主父偃这话切中了要害。

“好谋划!好谋戎!”周阳赞赏不已。

“大帅见笑。主父偃谦逊一句。笑道:“在下还有一策,与大帅有关。”

“哦!”周阳大是感兴趣:“和我有关?”

“是的。”主父偃微一颌首:“在下这一策,就是移民实边。大帅在北地,与匈奴大战数月,大帅为何不趁大胜之机,追到龙城去?即使今年不能追击,来年还可追击。大帅为何放弃如此良机?”

要是汉朝有一支精锐骑兵的话,趁匈奴在长城大败之机,完全可以直捣龙城,可惜的是,汉朝没有精锐骑兵。

“这道理是明摆着的,大汉没有骑兵嘛。再说了,将士们伤亡过大。需要修养。”这问题,周阳想得太明白了。想都不想就回答了。

“这是实情,却也不尽然。”主父偃却不这么看问题:“依在下之见,说到底,那是边关的百姓太少,民户不多,不能养更多的军队。民户不多,没有钱粮,没有军械。这些都要从内地调拨,光是运输就是一件惊人的事情。正是为了解决这运输,始皇才修驰道。那时的北地。比起如今更加苦寒,户口更少,凡军队所需,都得从内地调运。从齐地调运粮草一百石,到了北地。只剩下一石,九十九石在路上吃掉了。是以,始皇痛下决心,修驰道。驰道一成,便捷得多了,内地运到边关的粮草多得多,蒙恬才敢打河套之战

周阳在北地数月,统兵时间不短。对这事是知道的,点头道:“先生好眼光呀,敢说别人不敢言。那些读书人,一提起驰道,就是谩骂,把驰道骂得一无是处。若无始皇所修的驰道,北地就不会有如此多的军队,不会有如此多的户口,大汉今年也不可能打败匈奴!”

“着啊!”主父偃双手互击。大声赞好:“大帅说得好!那些读书人,只知一味诗云子曰,开口圣人之言,闭口圣贤之道,他们泥古不化。焉知权变之道?始皇修驰道是个好办法,可是,若是把豪强流民移到边关去,要豪强出钱,流民出力,大帅,你说,如今的北地。会是现在这样儿吗?”“这,”周阳虽在北边数月。主要精力是集中在军事方面天天想的就是打仗,如何打败匈奴。那时。匈奴大军压境,汉军兵力不足。压力极大。周阳哪有时间去想这些问题。

给他一问,还真是给问住了。转念一想,主父偃这办法的确是妙呀。

秦始皇修驰道,为蒙恬解决了粮草问题,才有河套之战。

从赵武灵王开始,李牧、蒙恬都在阴山挖藏兵洞,积聚粮草军械,说到底,就是交通不便,运不上去,只能积聚了。若是有良好的交通。粮草能直接运上去,还用得着积聚那么多吗?肯定没必要。

交通不便,的确是重要的原因。再进一步说,还是因为北方的人口太少。若是人口多了,经济发达了。交通自然不是问题。粮草、军械都解决了,要打仗,随时调用就是了,用得着积聚吗?

流民,就是生活无着的百姓。用现代的话来说,那就是贫困之家。他们在故乡日子不好过,若是在北地能有好日子过,他们肯定会去。既解决了流民的生活问题,又繁荣了边关,两得其利,绝对是个妙法。

“好是好,可是,始皇已经给人骂为暴君了,再这样做,那还不万劫不复?”周阳调侃起来。

“哈哈!”

主父偃大笑不已:“始皇高瞻远瞩,所谋宏阔深远。岂是那些腐儒所能明白?”

周阳和主父偃这一谈不得了。一连谈了三日。周阳对汉朝情势终于有了全面了解,一个影响深远的大计在脑海中形成。,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肌叫,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