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 第690章 绍汉?太猖狂了

对于江东这些士族来说,现在若是还要对外采取什么进犯豫州之类的行动,除了在汉朝廷那里刷坏印象没有任何作用。

荆州向朗不是对手,难道豫州就能让你孙权讨到便宜?

豫州那是谁在守,魏延啊,孙权你确定去招惹这个人?

先不说会不会被打爆,但凡吴军出现在江北,那必将触动刘禅的神经。

促使刘禅不惜一切调动军队南下攻打江东。

到时候长江防线的下场都不好说,额,或许也好说,那就是被打爆。

孙权其实心里也在打鼓,他也觉得张昭他们说的有道理。

江东自己就是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一旦真的惹恼了刘禅。

年轻气盛的皇帝必然怒而兴兵报复。

虽然逼迫其在条件不合适的时机强行动兵,已经是降低了对方的胜算。

但是十成的胜算和九成八的胜算区别真不大。

面对这样的情况,孙权也很绝望,但是他没得选择。

“我们已经歃血定下盟约,若是不采取行动,就是违背盟约,那样的话,我们彼此之间就不会再相互信任,到时候高兴的只有刘公嗣。”

孙权一咬牙,最后一锤定音做出决定,不顾部下的反对决定一旦曹睿加入战争他就强行出兵。

与此同时,孙权还精心挑选并派遣了一名能言善辩、机智聪慧的使者。

携带厚礼与书信,马不停蹄地奔赴北方,将孙权的话带给燕王公孙渊。

这一举动无疑体现出孙权对此事的重视程度,他已经豁出去了,无论刘禅是否愤怒,他都要挣扎。

就像一条搁浅了的鱼,他不能等死,他要折腾求活,即便可能是白费功夫但毕竟是能看到希望。

至于孙权能和公孙渊重新恢复沟通,自然是因为有一个中间人。

没错,虽然三方同盟是曹睿发起的,曹睿也是根据形势判断,利用汉军威胁论将三家迅速捏合到了一起。

身为一位深谋远虑、名副其实的政治家,孙权已然能够抛开个人与公孙渊之间的那点私怨。

不就是杀了我的使者,打了我的脸,侵吞了我大笔钱财嘛,无所谓,孙权很大度,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修复彼此间的外交关系。

毕竟,对于一位真正成熟的政治家而言,他们所关注的唯有当下以及未来所能获取的切实利益。

而过往双方之间的种种恩怨纠缠皆可付之一炬,一笑泯恩仇的。

在给公孙渊的信中,孙权更是着重强调了大汉自古以来“非刘不王”的铁律。

就老刘痛恨曹操称王那个劲头,公孙渊就算自去王号,也很难得到原谅。

更不用提他那僭越的年号了。绍汉?太猖狂了。

没胆子没称帝,但是却做了觊觎天命的宵小之辈。

他落到汉军手里怎么可能有好果子吃。

孙权言辞犀利地指出,如果公孙渊对汉军当前这种攻城略地的凶猛态势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那么待到将来局势已定之时,恐怕就连后悔都将成为一种奢望。

届时,公孙渊与自己之间唯一的差别,也不过就是被押送至长安遭受车裂酷刑时的先后顺序有所不同罢了。

这番话语犹如一把利剑,直插公孙渊内心深处,令其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的形势以及自身的处境。

自己之所以用绍汉的年号,其实也是存了借助汉的名头来安抚臣民的心思。

这说明他的内心深处也是承认汉的威仪的,可是自己一个假冒绍汉,如何比得过真的汉。

刘禅每一次的一声令下,大汉帝国这架精密且强大的战争机器就会再次开足马力,然后消灭一个敌人。

然后休整,再启动,再消灭一个敌人,不断的吞并更多的人口和底盘。

他的扩张是那样的顺利,没有任何一个敌人能够阻拦,自己先前竟然会因为暂时没有接壤而侥幸,真是糊涂了。

孙权派来的使者一番话,就像一盆冷水浇醒了他,是的他应该想得长远。

如果不能趁着大家还有余力的时候,团结起来阻拦汉军的进一步扩张。

那么,之后等待他们这些称王称霸的家伙的,就只有在长安排队被车裂了。

于是,公孙渊渐渐的也下定决心,他会配合曹睿的行动。

准备将辽东的将士通过海运送往青州,然后配合雍军作战。

无独有偶,公孙渊的决定几乎是立刻就引起部分臣僚的反对。

将军卑衍就一直比较反对公孙渊与汉朝廷交恶,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的政治主张从未被采纳。

但此时,他依旧站出来如此劝说道:

“王上,我燕国地处东北,远离中原纷争,东北有扶余、东南有三韩、南边临近曹魏、西边就是拓跋力微,如此四面皆敌的境况下,将本国的将士们送出千里之外去作战,难道是明智的选择吗?”

这时他已经不是站在不与汉朝廷交恶的立场上了,因为公孙渊已经将汉朝廷得罪死了。

称王,改元绍汉,还要捕杀人家的使者,自古以来汉使这东西是能动的吗?

而今,那个叫宗预的汉使潜逃出去,搜捕了很久都没找到他的踪迹。

有很多传言说他已经死了,有的说他逃到海边,抢了一艘打渔船就要出海,然后淹死在了海上。

还有的说,他一路向东北,深入苦寒之地,被野兽杀死,或者被当地的土着给杀死了。

总之,在通缉令下发大半年之后,公孙渊和他的群臣们便默认此人已死。

彻底与汉交恶之后,卑衍也无法坚持与汉为善的政治主张,渐渐的又被公孙渊重用起来。

而他以前的政治对手杨祚,这次也和他站在了同样的立场上,反对公孙渊出兵。

“王上,魏国发兵进攻韩国,局势危急之下韩国随即向齐国求援。之后,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此事。结果,邹忌不主张出兵,而田忌则主张发兵救韩……”

杨祚显然是想用历史典故,从另一个角度劝说公孙渊。

他告诉公孙渊,当初的齐威王向孙膑征求意见,孙膑随即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既不同意不救,也不建议早救,而是主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