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 第650章 开考

他们不能跟任何人交流说话,但是当发现作弊者后可以立刻执法将其逮捕。

当然,只能是活捉逮捕,不是斩首。

但是每逮捕一个作弊者,可以按照斩首一级的军功来获得丰厚的奖励。

所以考生们进入考场后,总感觉脊背发凉。

好像有人老是在盯着自己的脖颈似的,以至于他们对此次考试多了三分敬畏。

根据规定,考生如果对自己的答案很有自信,是可以提前交卷的。

当然提前交卷后,也不能直接自由,而是在甲士的带领下前往太学馆舍休息。

并且只能待在房间里,他们可以在里面吃饭睡觉读书,但就是不能出去,直到考试时间结束后才能获得自由。

对于初次接触这种事情的考生们,以及对于那些新手监考官们来说,这样的体验当真是严谨刺激又新奇。

尤其是他们得知太史令周群带着几名下属出现在考院附近的时候。

一种见证,乃至于亲身参与历史大事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是一场极具历史意义的事情,必然要在史书上占据重要篇幅。

当然,只有那些大佬有资格留下姓名,大多数人都只是涵盖在‘二三子’中了。

考试第一天考核的内容主要为五经经义、算术以及农业相关的知识。

说实话,五经经义虽然废九家,但是各家大同小异。

除非倒霉的正好碰上那些相差很大甚至相反解读的语句,大多情况下还是能的高分的。

试卷内容是在考核考生对五经的基础了解,并没有卷到后世那种一字释千言、一叶一菩提的程度。

所以这方面的考试还是在大家的舒适区的,能让大家迅速找好感觉,进入考试状态。

然后是农业知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其言得之。

豪强家族其实也很重视子弟农业相关知识的教育学习,即便他们不种地,也得懂得如何指挥那些佃户生产,懂得收成以及收租不被骗。

西汉时期的《汜胜之书》、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都是传播相当广泛的书籍。

其中有以《四民月令》更具指导意义,四民是指士、农、工、商,月令是一种文章体裁。

该着作出于崔寔之手,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科普与指导。

文中描述了一个大户人家,在一年中会数度卖出与买入谷物,纯粹以此谋取利润。

同时还描述该大户人家会产腌酱类食品、酒、醋、药材、丝绸与丝绸制品、鞋等。

这些物品既可供自家消费,也可拿来出售,非常符合庄园经济的生产运营模式。

书中所述的生产规模大多已超出小农经济的规模,只有官宦之家的田庄才可体验上述的生产。

或者说,《四民月令》所反映的就是东汉晚期一个拥有相当数量田产的世族地主,其庄园的一年经营运作的经典案例。

包括1年12个月的家庭事务的安排,其中除了农业操作外,还有养蚕、纺绩、织染以及食品加工和酿造等项。

其它如教育、处理社会关系、粜籴买卖、制药、冠子、纳妇和卫生等生活指导。

几乎成为了地主豪强们的生产指导用书,在民间深受欢迎。

《四民月令》中记载了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如中国传统的「别稻」技术(即水稻移栽)和树木的压条繁殖方法。

此次科考的农业知识,便是以《汜胜之书》,《四民月令》为基础,便是能筛选掉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

还有算术问题,以《九章算术》为基础出的试题,先易后难,越是后面的题目得分越难。

当然,考核的都比较基础,这是身为一个大汉合格的基层官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学识。

当然不要求他们这些职场新人都好不算的应聘生能够全部精通,但至少要懂,因为这是他们需要掌握在手里的,不能假手于人的工作内容。

科举选拔的出来的官员是要让他们去干事的,从基层做起,一步步的根据政绩和机遇来提拔。

而不是一上来就让他们当大官,而不是让他们高屋建瓴的指导江山。

试卷上,这些内容考试题目数量非常多,这也是他们考试时间漫长的原因之一。

因为每个题目的分值设计的都不算高,这是为了避免因为出现因某些题目分太高,以至于破坏公平性,选拔不出真正人才。

比如某人恰好对某个高分体很熟悉,但实际上他这方面的学识不够,但是他却能拿高分,以至于被误判为该方面的人才。

所以为了公平与严谨,就要进行少分数多题量的检验。

这样当然会被动的增加考试做题所需时间,又正好能考验考生们的心理、生理承受力。

简直双赢,当然,是朝廷赢两次。

刘禅处理完手头政务之后,便决定出宫去考院观看一番。

作为科举制度的首席执行官,刘禅对此还是很上心的。

随同前去的还有诸葛亮以及从南郑赶赴长安,准备将军机台搬迁回中央事宜的黄权。

曾经见识过成都抡才大典的二位,也想着再一次去亲身感受一下考场的氛围,感受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场面。

因为长安太学大雁塔还未修建完毕,他们登上了长安太学望楼,这里目前是此地最高建筑。

大雁塔如果施工正常,工期没有延迟的话,得等到下半年才能建设完毕。

大雁塔是属于皇家科学院的建筑,之后将成为大汉的工匠创新,乃至于物理科研中心。

因此建设经费充足,占地较大,将来或许会成为长安标志性建筑之一。

其坚城之后,自然会成为太学最高建筑,而现在,他们只能先用具有警戒、消防作用的望楼登高远眺了。

虽说不能看到所有的考生,但是目之所及的,几乎都是在各自号舍内一个个伏案疾书的考生。

除了刘禅有一股尽得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满足感之外。

诸葛亮和黄权也都生出那一种长江浪涛滚滚,风流人物涛涛的感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