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 第623章 司马子上

核心权力的上升渠道,皇帝目前只掌握区区七分之一。

想要就凭这点实力治理天下,显然是不够的。

皇帝想要遏制士族,但士族也有反制的能力。

明白刘禅这一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刘禅大力提拔寒门官员。

虽然寒门子弟的平均才能和表现确实不如世家高门子弟。

但是刘禅总能给予更大的包容鼓励他们磨砺。

在皇帝的偏心之下,寒门子弟在官场上始终占有相当的比例。

以退伍将士为主针对基层的乡村吏员任命,都是泥腿子,这点大家不痛不痒。

但是刘禅已经开始尝试提拔乡、亭中优秀吏员入县官府任职,这就令大家有些敏感了。

但还不至于跳出来反对,毕竟一些县里的吏员岗位而已。

还不至于是需要在皇帝面前闹什么动静的程度。

如果刘禅先前的操作是‘抱抱没有其他意思’,现在也只是走到‘蹭蹭不进去’的地步而已。

但他遏制士人的态度简直不要再明显,士人开始紧张了,困惑疑虑甚至有些生气。

虽然有弘农杨氏那个叛徒背刺,但士族还掌握有十二家法呢。

我们和我们的门生故吏如果掀起反对浪潮,任何一个政权都会被他们冲垮。

我们当然打不过你,这是硬实力的差距,但是我们不帮你治理国家。

让你的国家彻底乱掉,你真的准备好面对这样的局面了吗。

大家团结起来,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你就是皇帝也会慌。

世家豪族们最擅长的就是互相勾连,当发现他们有抱团的迹象的时候,就说明他们已经紧密的抱团了。

当然,这里面并不包括士族的那杆大旗弘农杨氏。

杨嚣对皇帝的决心和毅力感到紧张,同时也不看好世家们愚蠢的垂死挣扎。

他已经将家学上交国家,接下来的斗争就与他家没有关系了。

以至于,近期跟京兆韦氏、杜氏的关系也联系的没有那么密切了。

“杨兄此次稳坐壁上,倒是旁观者清了。陛下兴办郡县庠序之教,朝廷培养人才的规模上去了,假以时日,自然不会受这些人的掣肘。”

长安一处小院里,司马昭起身以对待兄长的礼节,为面前的人斟了一杯茶。

若是熟悉先前曹魏二代权力之争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后,或许会大吃一惊。

司马懿、杨修两个死对头的儿子,竟然在这里和睦的煮茶清谈。

由于皇帝刘禅的极力推崇,上行下效,汉朝廷官僚士大夫群体已经饮茶成风尚。

主要以非卖品的贡茶和益州南部的普洱茶为上品。

其中贡茶很少出现在市面上,基本上是皇帝逢年过节赏赐给公卿士大夫。

有的人自己喝不完会给亲朋好友赠送些。

而普洱茶则是在市面上炒的价格比价黄金。

也就是这两年加大了生产供应,价格才有所下降。

“就算如何增加规模,若是不能将最基本的问题处理好,矛盾便会一直存在于那里。子上,五经十四家法,你知道是如何诞生的吗?”

司马昭虽然家学渊源,但是他被扔出来的时候毕竟才十五岁,基础刚刚打好,老爹还没来得及给他铺设司马家的世界观。

所以对于一些知识,他还真不怎么清楚,于是下意识的便问道:

“为什么?”

杨嚣微微一笑,抿了一口茶道:

“五经博士,可追溯到先汉武皇帝时期,先汉武皇帝采取董子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当时的儒学也是颇为庞杂,内部有多个不同派系。为了规范之,朝廷便设立五经为朝廷认可的官方学说。”

“时过境迁,王贼祸乱天下,致使经学教育衰败,后汉光武皇帝十分重视经学,各家皆以自己为正统,便初步确定了十四家法。”

“至孝章皇帝召集天下大儒商讨经学,人多嘴杂竟然议论了整整一月,朝廷最后不得不确立十四家法都是朝廷认可的家法。”

司马昭陷入思考,从刘禅这些年的行动和政策来看,他虽然也用儒,但不怎么敬儒。

虽然依旧是以儒学为主的态度,但是他改造儒学的愿望表现的更加明显。

自己第一次听到这么个前因后果都会有些矛盾感,刘禅更激进,他显然会问出那句话:

‘十四家法凭什么,明明只有五经,哪来的十四家?如果正确的只有一个,岂不是其中至少有九家是错的?’

进而,司马昭用他聪明的脑袋瓜继续顺着思考下去。

尤其是从政治意图的角度,站到皇帝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良久,他忽然咽了口唾沫,说道:

“陛下表面是废察举,实则是废私学、唯官学。”

闻言,杨嚣张了张嘴,随后眯眼看着对方,笑道:

“子上贤弟才智过人,将来的成就一定不是我可以比拟的。”

咣当一声,司马昭手里的茶杯掉在地上。

“子上贤弟……”

“呃,没事,兄长别担心,我怕烫,所以脱手了。”

……

十四家形成的客观因素,并不是什么秘密,有心者都能得知缘由。

儒家经典从先秦时期传承至秦,口口相传以及竹简抄写传承。

是否有错漏只有那一代又一代的抄写当事人知道。

后来更是遇到了始皇帝的焚书坑儒,虽然当时主要打击群体是方士,但显然打击面很广。

当时最为跳脱的儒生们也在打击范围之内。不少有先见之明的儒士便将经文藏了起来。

或拼命背诵,真的口耳相传,才让一些经典免于消失,将儒学传承下来。

但是精准度显然因人而异,而且还没有标准答案去检验哪个正确、哪个错误。

因为字形、记忆、字音,乃至于不同地方的口音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同一本书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更何况没有书的情况呢。

五种经书于是出现了相当多的不同版本,这些版本的含义也各有区别。

不同的断句方式,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意思,还都有各自的道理彼此难以说服对方。

因此由于这般背景,儒学虽成为国学,但儒学内部各家学说齐鸣,争执不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