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 第433章 南迁民众是为了争夺人口

除了要稳定北方,另一方面则是挽救自曹操以来魏国在北方越来越薄弱的统治力。

从北方南迁太多的汉人了,胡人数量太多了,稍微英明些的君主都能看出来这样下去早晚出事。

曹丕在不犯病的时候还是能称得上一个英明君主,所以他能看出来这个隐患。

内迁汉人很多时候是不得不为之,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南方两个割据势力。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遏制胡人和辽东公孙氏抢夺人口。

胡人逐渐强盛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吞并其他部族,另一个则是掳掠汉人人口。

而辽东公孙氏,则是因为他们地处偏僻,中原河北的战火不会影响他们,因此有大批的民众去他们那里避难。

而历代的公孙家主,很是重视吸纳这些流民,出台各种政策帮他们在辽东安家落户。

曹丕其实对辽东公孙氏还是很忌惮的,尤其是这个公孙渊夺权成功之后。

辽东至今已历四世,一个年轻的君主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年轻人太年轻气盛,指不定会做出什么让人意料之外的事情。

自古以来,辽东地区僻处东北一隅,与中原的交通除了从山东半岛渡海外,只能通过险要的辽西走廊。

以致中原文明对该地区的渗透非常缓慢,在春秋之前,辽东都是属于东北蛮族的区域。

尤其是周武王杀死商纣王之后,商朝的大贵族箕子,逃到东北建立的箕子朝鲜跟周王室一直不对付。

周朝分封王室姬奭,也就是燕召公,跟箕子朝鲜打了几百年的仗。

史书记载:‘召公以下九世无名无谥无年份,燕惠侯以下有谥有年份’。

当时周王室甚至以为燕国已经灭亡了。

直到第十代燕国国君出现在诸侯面前的时候,各国都是吓了一跳。

这时的燕国把箕子朝鲜给灭了,拥有汉文化的民众才正式开始在辽东建立影响力。

而中原政权第一次在辽东设立地方政权,则要数到战国时期。

燕国击败东胡等蛮族后设立的辽东郡,辽东自此得名。

辽东郡在秦汉两朝都沿袭燕制保留了下来。

《汉书》有言:“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渔盐枣栗之饶。”

两汉时期的辽东作为国家边陲,居住人口并不多,而且经常面临异族的入侵。

其发展程度显然不如中原地区,跟荆南地区差不多。

但另一方面,这里的自然资源又相当惊人,山珍、海货等高经济价值的东西非常丰富,经济发展并不缺乏基础。

如果碰到用心开发的明主,这片土地一定会发出璀璨的光芒。

汉朝辽东的疆土,东南的边界在半岛中部,汉江以北。

南边与三韩接壤,东北边则是与高句丽接壤。

然后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辽东终于等来了它的明主。

董卓把持朝政之后,他的亲信将领徐荣恰好是公孙度的老乡。

在他的运作下,189年,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

从而正式开始了公孙氏对辽东数十年的统治。

公孙度是个了不得的雄主,为了在新的地方树立自己的威信,他选择了对地方豪强势力开刀。

若是他跟刘禅碰上,估计会有很多话题能彻夜畅谈。

当时,公孙度属下的襄平令公孙昭,由于之前与公孙度儿子公孙康有嫌隙,公孙度新官上任后,马上将其逮捕笞杀。

还有横行乡里的田韶家族,也被公孙度以为非作歹的罪名处决,而且对其亲属也进行株连。

曾担任河内太守的李敏,也属一方豪强,对公孙度的作为又气又怕。

于是李敏带家人坐船跑路。

公孙度对于逃跑的人也不会放过,采取了野蛮的行为进行处置。

公孙度大怒之下,把李敏他爹的坟墓给掘了,然后毁棺焚尸,诛杀李氏全族。

总计‘所夷灭百余家,郡中震栗’。

通过夷灭豪强,公孙度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和钱粮,彻底坐稳了辽东之主的位置。

树立统治权威的同时,剔除了这些吸血鬼,还让底层百姓的生活压力得到松绑。

稳定了社会氛围,为他之后推行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打下了基础。

公孙氏军队的武器装备或许在中原不占优势,但是凭借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付高句丽和三韩还是绰绰有余的。

因此他们在辽东并不是苦寒,反而是和平安宁,甚至偶尔能劫掠一下外邦发发横财。

辽东总体上,人民幸福度较高。

曹操写诗念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时候,辽东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就给了中原居民相当大的吸引力。

逃难的民众既带来了金钱作为资本,本身又是发展急需的人力资源,还掌握着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

理论上招揽的难民越多,辽东地区的经济也就发展的越快。

公孙度确有这方面的远见卓识,对待难民的态度,他一反对本土豪强的严厉残暴,而是给予了极大的礼遇。

如有名的知识分子管宁、邴原、王烈抵达辽东时,公孙度“虚馆以候之”,诚恳的招揽他们为自己服务。

而如此态度也获得了外地知识分子集团的回报。

当时流落辽东的难民一开始都居住在辽东郡南,准备有机会就回家乡。

但管宁则把自己的房子建在郡北,表达了扎根辽东服务当地建设的深刻愿望。

在管宁等人的带动下,许多原来没有长居打算的难民也对辽东这片土地产生了认同感。

在良好的口碑宣传下,投靠辽东的难民越来越多。

至于外交政策方面,对于汉朝内部的混战,公孙度与公孙康前两代辽东之主,都明智的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

他们知道与中原强势诸侯相比,僻处辽东一隅的公孙氏的实力实在微不足道。

一旦得罪了中原政权,恐怕会招来覆灭的结局,因此一直采取事大主义。

谁强大,他们就向谁称臣。

先是袁绍,后来曹操击败河北袁家,袁绍的儿子袁尚逃跑前来投奔公孙康。

公孙康立即将袁尚斩首送给曹操,顺利改换门庭。

而对于实力不如自己的高句丽、乌桓等势力,则发动了多次战争以扩充地盘,成为东北一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