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 第259章 己所不欲,务施于人

廖化拜谢之时,刘备的视线透过冕旒,看向群臣中一个颇为桀骜不驯的身影。

武陵太守、侍中廖立。

先前,刘禅上眼药之后,刘备派人去跟廖立问话。

廖立竟然对使者说:“我跟你们没什么好说的,到时候自会亲自向汉中王禀报。”

他太高看自己了,着实有些狂妄,刘备决定打压一下他的气焰。

便以荆州诸郡,唯有武陵郡出现叛乱久久不能平定为由,令马良接替武陵太守的位置。

廖立保留侍中的职位留在成都。

之所以选马良,是因为其向刘备进献了治理武陵蛮夷的策略。

类似于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对武陵蛮夷进行分封。

对于马良的建议,刘备深以为然,表示自己会全力支持。

而武陵蛮也有不少酋首派自己的子侄跟着刘禅来到成都,沙摩柯甚至亲自来了。

刘备很高兴,当即封沙摩柯为苗人君长。

其他人也雨露均沾,刘备将他们的部族长都封为君长,给予印绶,承认自治权。

算上沙摩柯的苗君,一次性封了瑶、僚人、仡伶、仡佬、土家、侗、壮八大君长。

刘禅趁机出言建议,在成都专门设置一营。

让这些君长派遣子侄前往成都学习先进的文化、武学教育。

至于谁来管理,刘禅毛遂自荐:“此事,儿臣愿替父分忧。”

所谓学些先进文武教育,但大家都明白这是做质子的意思。

由世子管理对他们来说不仅是恩典,更是让他们与朝廷加深关系的重要纽带。

将来放他们回去做了君长,更能心向朝廷。

群臣议论之后,皆认为此策甚善。

刘备顺水推舟同意此事:“就叫越子营吧,一应所需皆由朝廷拨付。”

正当刘备准备进入今天最后一个也是最为重磅的大事的时候,吴懿却站出来:

“王上,懿有事要奏。”

刘备冲他微微点头,“讲。”

吴懿看了眼刘禅,又看了看他的诸葛亮和伊籍二人。

蜀汉的权力蛋糕就这么点,能多占些是一些,吴懿想要的是吴家家族鼎盛,如东汉外戚那般大权在握。

“懿要谈的是世子教育问题……”

随后他侃侃而谈,说刘禅如今年纪正是应当努力求学的时候,身为世子身上肩负重任,绝不可懈怠。

世子应该位居中央,学习治理国家的本领。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军旅是危险的去处不能再去。

还给刘备举荐了几个名声很大的儒士,一片公心的样子。

“来敏、尹默皆名学士也,可在世子左右时时提点,必能使世子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刘备点头,他还是很认可教育的重要性的,尤其是对刘禅这个继承人的教育。

小时候虽然家境不行,但同族的叔父帮助下,刘备还是能够拜大儒卢植为师。

只是当初他并不热爱学习,反而是跟着公孙瓒那伙豪族子弟飞鹰走犬,游山玩水。

经史子集这些东西,他见过,也读过,但只是浅尝辄止。

如今身居高位,有了基业之后。

刘备在望子成龙的思想观念下,反而非常反感刘禅也飞鹰走犬,游山玩水。

作为创一代他常常觉得自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自己早年不学无术,因此在教育刘禅这方面采取非常严厉的态度。

己所不欲,务施于人了属于是。

他自知在教育这方面自己肯定比不上那群治经为博士的士人。

而他所能接触到的学问最高的便是诸葛亮、刘巴、伊籍等人。

刘巴这人口头禅一直是‘不如降曹’,刘备欣赏其才华,但是担心其带坏刘禅,便没有将其安排为刘禅师傅。

至于军权,说实话,老刘并不介意,刘禅成长的越快越好。

老刘反而更担心因为自己年龄大了,刘禅会来不及成长。

因此,上庸、房陵两郡的盐铁刘备也没打算从刘禅手中收回,就当是资助刘禅养军队了。

只要他用在正途,而不是挥霍,便不会过问。

因此对于让刘禅远离军队这方面,老刘拒绝了吴懿的谏言,这让后者傻眼。

刘备下令让吴懿举荐的儒士入驻世子府为刘禅释经讲学。

并要求刘禅每半个月向自己汇报一次学习进度。

刘禅倒不反感学习,只是在他看来,这时代的儒士们有神经病。

没有标点符号之下,经文只能通过句读进行阅读。

有时候因为断句断的不一样,儒士们就会争的面红耳赤甚至能打起来。

刘禅小时候也曾试着拿出标点符号以匡正这种混乱局面。

结果这利国利民利文教的发明,竟然人人喊打,所有儒士都反对。

自那以后,刘禅便下定决心:

“一本典籍却有十几种解释,这难道不是对先贤的背叛吗?等吾一统天下之后,定要将这些胡编乱造的东西通通废除,只留一种,岂不痛快?”

大朝会继续进行,很快便来到最后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征伐南中。

对于张裔被俘虏送往东吴,群臣皆认为应当派使者严厉斥责孙权,要求其赔礼道歉,并将张裔接回来。

刘备最终选定邓芝出使东吴。

因为高层之间已经达成共识,征伐南中的战略很容易便得到群臣全体通过。

兵员、粮草、军械、民夫等任务皆有摊派。

没有人会怀疑朝廷会取得此次胜利。

南中的实力并不强大,之所以如此狂妄,一是因为上一代益州之主刘璋暗弱,二是因为刘备一直没腾出手来收拾他们。

蜀汉群臣皆知,一旦刘备决心收拾南中,无论过程曲直如何,最终结果一定是成功。

大朝会便在众人对未来满怀信心的氛围下结束了。

李恢此前曾献策,让群臣与南中豪强、蛮夷酋首相熟者书信安抚拉拢。

劝降也是一笔功劳,于是大朝会之后,许多有门路的都开始往南中联络。

比如犍为太守李严便直接写信给雍闿这个造反头目,足足写了六张纸向雍闿说明利害。

李严一个铁杆东州派,如何跟南中的雍闿熟络的呢?

揍出来的。

李严此人平生只有三个爱好,做官、土木、剿匪。

做官这个不是一般的做官,他觉得自己能力非常大,是可以身兼数职的那种。

因此他即便身上有差事,但还是不断要求给自己加官。

不给的话他会非常不满,甚至以懒政怠政来威胁别人。

因此同僚杨洪、王冲、辅匡等人和他都有仇怨。

这就是个有野心的超级官迷,若是不让他做官,估计会抑郁而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