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 第244章 天辩

“名为学士,不知是否真有学识?”

张温一开口,便是质疑秦宓。

只见秦宓拾起一酒杯,抿了一口,丝毫不在意自己迟到的事情,开口道:

“蜀中三尺小儿皆有学识,你何必小看人呢。”

呵,大言不惭,张温如此心想,决定考考对方,复又问道:

“先生既有学识,不知所学为何?”

秦宓则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轻哼一声道: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晓。”

见对方被激到,张温立刻顺水推舟道:“先生既然口出大言,请允许我询问天理的知识。”

秦宓向他拱手一礼,示意对方尽管放马过来。

“天有头乎?”

秦宓答曰:“有之!”

张温追问:“头在何方?”

秦宓坚定答道:“在西方!”

此言一出,蜀汉这边众人纷纷颔首。

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听出了二人口中的交锋。

看似在说天之头在哪,实则争的还是蜀汉和东吴之间的主从。

东吴这边则是一起盯着秦宓,看他能否说出个所以然来。

“《诗》云:‘乃眷西顾’,由此推论,头在西方。”

张温吃惊,若不是熟知诗经之人,绝对说不出这句话的。

可见眼前之人确有其才,张温觉得这个对手值得自己全力以赴。

立刻追问道:“天有耳朵吗?”

秦宓答道:“天高高在上却能听到地下声音,《诗经》有言,‘鹤鸣叫于水泽,声闻于天’。如果上天无耳,用什么来听?”

张温追问:“天有脚吗?”

秦宓对曰:“有,《诗经》说‘上天的步履那么艰难,那人已不可靠’。假如上天没有脚,凭什么行走?”

张温越问越急:“天有姓吗?”

秦宓说:“有姓。”

“姓什么?”

秦宓的回答依旧不急不慢,胸有成竹:“姓刘。”

张温此时已经跪直身子,“您怎么知道?”

秦宓回答说:“当今天子姓刘,因此而知道天姓刘。”

现在曹魏还未篡汉,大家还都以汉臣自居,这是政治正确,任谁都无法反驳。

双方完全是快问快答,极短的时间甚至没有时间思考。

而众所周知,回答的难度是远高于提问的。

张温额头冒汗,但是不能给对方反应时间,继续问道:

“太阳是诞生在东方吧?”

言下之意,当年没有我江东,就没有现在的蜀汉。

秦宓针锋相对:“虽然它诞生在东方,而最终归宿在西方。”

天下终将一统,而能一天下者是我们,不是你江东。

一问一答如山中回音,应声随出。

思辨之迅速,令人瞠目结舌。

张温被秦宓的文才口辩给折服,深深拱了一礼。

“蜀中学士,果名不虚传,温佩服。”

而看到这个秦宓坐的位置,竟是众蜀国臣僚的最末位的时候,张温更是心中惊讶。

诸葛亮全程笑而不语。

不久之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双方也渐渐从暗暗较量转为明面谈判,显然蜀汉这边在气势上更胜一筹。

而这时候,大家便没那么讲礼仪,便是真出糗,事后推脱喝酒喝醉了就行。

这只是双方的第一次交锋,非正式的外交会谈。

是为了让双方充分交流意见,给整个谈判过程确立一个草案。

一番争吵后,双方就一些边缘性的问题达成共识。

比如,政治上,第一,东吴承认汉中王的王号,自此孙权与刘备的公文往来要自称‘臣下’。

第二,孙权要向曹操下宣战书,不管打不打,反正要把宣战书甩曹操脸上。

经济上,东吴赔付蜀汉遭受的损失及军费一亿钱(以直百钱为准),外加十万石粮草、铜铁万斤。

此外,为了重新巩固双方联盟,孙刘两家可以再结秦晋之好。

当然,肯定不是把孙夫人送回来。

毕竟刘备现在已经有正妻了,江东若是真敢那样做,估计可以视为宣战了。

联姻对象自然变成了刘备和孙权的子女。

这边是汉中王世子刘禅,联姻对象是如今刚满十岁的孙权长女

孙鲁班……

如果刘禅在这里,可能直接就跳起来了。

但他不是没在嘛。

当然现在只是立下婚约,起码要四年及笄之后才能婚嫁(正常情况下十五岁及笄,但是有需要的话可以卡个极限)。

而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是刘备也同意此事,恐怕刘禅是没得拒绝的。

啧啧,可怕的包办婚姻。

只是,这件事还有个细节,吴蜀双方暂时没达成共识。

那就是联姻的话,孙鲁班是正妻,还是妾室。

东吴这边肯定是争取正妻的。

但是蜀汉这边却坚持为妾室,汉中王和吴侯本就不平等,再加上这次本就是东吴理亏。

而汉中王世子的身份在这。

诸侯一妻八妾,刘禅的妻妾如何安排可都是刘备手里非常重要的政治筹码。

能给东吴匀出来一个妾室的位置,已经算很良心了。

目前的蜀汉内部的政治格局,刘禅的正妻必须也只能是出身于刘备麾下的元从派系。

当然这些只是小争吵,双方交锋最激烈的地方其实是军事方面。

“我军可撤出益阳,但你们也应当撤出竟陵。”

“不行,竟陵是我军将士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我们唇齿一碰就交出去,岂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

“那益阳还是我军将士打下来的呢?”

“哼,吴侯背信弃义,偷袭立盟之友,而助僭越之贼,是何居心?况且,益阳本就是我们的,我们的!”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相让。

对江东来说,竟陵不拿回来,夏口便时时刻刻面临来自上游的威胁。

夏口城池小,江东就不得不在这里屯重兵把守,每年的粮草消耗可不是小数目。

而竟陵城较为高大,驻守此地虽然更远些,但是兵力却只需夏口的三分之一。

因此,他们企图用益阳换竟陵。

益阳在扼守资水要道,是湘水以西沟通南北的重要节点。

若是蜀汉手里没有益阳,那从零陵郡和邵陵郡往北方运输物资就要绕很大一圈,平白多出许多损耗。

这本是个还算公平的交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