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英雄吁天录 > 第一百四十六章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如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戴复古见这袁承天中气充沛,让这道派的《度人世经》长声诵了出来,但觉的歌声嘹亮,震动每个人的心脉,这是度人为善,去除苦厄的不二法门,所以既使有人不明所以,但是心灵深处依旧可以感到这天地之间总有一股不灭千古的正气依然存在,所以乾坤从来不会倒悬!

戴复古又岂会理解其中的奥妙,他只是想着功名利禄,早已将什么仁义道德抛到九霄云外,所以不明白什么“高上清灵美,悲歌郎太空。惟欲天道成,不欲人道穷……束诵妖魔精,斩馘六鬼峰。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所以他见袁承天将这《度世人经》诵完,这才一挥掌中竹棒,说道:“袁少侠在下不懂什么为国为民的大义,只知道为人在世只要随心所欲,为我所用也就是了,至于什么经纬天地不是我等所乞求的,所以袁少侠今日只怕你难逃公道!你是束手就缚还是自戕于此?”袁承天听他大言不惭,心想:他们丐帮看来无法可救,人人不再思念故国,至于反清复明的决心再也没有,只是一味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至于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他们所追求的只是眼前之物!他心中不禁长叹,好好一个丐帮,今日沦为世俗,真是让人感慨不已。

戴复古忽然出竹棒点他胸口,他要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杀袁承天个措手不及。只是他忘了这袁承天又岂是易与之辈。便在他未动欲动之时已然惊觉,只是不出手,要他出招。他的意思是礼让于他,不为己甚,这本就是他的做人原则!戴复古竹棒中途忽然加大劲力,只听竹棒嗡嗡作响,可见他已是全力施为,一力将其拿下。袁承天眼见竹棒临近,忽然左倏出拿位棒头,不让其前进半步。戴复古未料到他出手如此之准,竟而一击得手。他便使力回夺,岂料其不为所动。袁承天见满面通红,便自撤手道:“去吧!”只见戴复古一得自由,便自向后直跌出去,竟拿势不住,蹬蹬退出十丈开外,本要沉气拿桩站住,岂料这昆仑派玄门正宗的运气功与别派不同,不是一发既消,而是后发而至,绵绵不绝,余力不消;所以这戴复古虽为丐帮的传功长老武功自是不低,可是依旧拿捏不住,跌倒在坐,一时觉得自己堂堂丐帮长老今日挫败于后辈小子手上,颜面无存,气得无以复加,却又无法,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其实倒不是他无应变之能,只是自己落败实在出乎他之所料,一时头脑中浑乱,以至于不知如何是好!

袁承天不愿与这些人多所纠缠,所以转身欲走。忽然长街那头有大队清兵涌来——原来是巡兵发现这边有人胆敢戕杀官兵,所以报讯于步兵统领。步兵统领本是守护京师安全,所以不敢怠慢便去禀告九门提督,让他本人亲自裁夺,因为九门提督是为卫护京城治安首脑,不可逾越于他,所以这步兵统领便请示九门提督。

傅传书听到有人胆敢光天华日之下于京城长街之上戕杀于官兵,而且艺高人胆大,如入无人之境,不觉冲冲大怒,心想谁人有这么大的胆,诛杀官兵,可不是吃了熊心,食了豹胆。他现已被摄政王擢升为九门提督,已是显赫身份,便觉得天下无人与其当锋,意得志满之时便觉是人生最大快意之事,心想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他远远见有人要走,有官兵挥刀砍向他后背。不料其人并不回身后顾,只是右足反转踢出,婉转如意之间竟将这名官兵毙命当场。接着又有几名官兵见同伴横死,呐喊一声冲杀而来,挥枪持刀向着他招呼。只见他右手反掌而出,竟而将来敌的兵器一一缴下,只听得乒乒乓乓响声,接着有人惨叫,显是被击中要害,一时官兵鬼哭狼嚎,狼狈不堪!傅传书远远见了这些清兵平昔养尊处优,对付无辜百姓也许绰绰有余,但是一临大敌,便自溃不成军,也真是无能。他催马前行,疾行而至,待等到了切近,控缰在手,翻身下马,甩手将缰绳甩给一名士兵,令他看管马匹,然后毅然来到切近,本要大声斥责,忽然又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你呀袁师弟!只是你杀官造反却是不对,非但不对,而且是忤逆大罪,罪在不赦,师兄我本想为你网开一面,只是不能,因为朝廷律法所在,我虽为朝廷命官——九门提督,却也不能公然包庇于你,——所以袁师弟你是束手就缚,还是要我动手?”

袁承天道:“掌门大师兄我虽不在昆仑派,但是心在昆仑,而且师父情义弟子终生不忘,虽然师父壮志未酬,但是我信他老人家在之灵也会护佑昆仑派正气长存,斩妖除魔,荡尽乾坤秽气!”他这一番明是指自己不忘同门之谊,又且指出昆仑派弟子应以汉人名节为要,不能助纣为虐,否则何以为人?潜意识里指出大师兄傅传书为了功名忘了自己初心,以至入了魔道,虽是指责亦有规劝之意,奈何这位掌门大师兄心意己坚,已然不为所动,听这位袁师弟说出这番话来,觉得不可理喻。

傅传书见这位袁师弟心中依旧执念恢复明室天下,心想:你这样执着未必有功,却是有罪。便是皇帝私下视你于手足,可是当今是摄政王临朝岂能任由你们袁门一任坐大,所以只要摄政王向皇上谏言,皇上只有应允,而没有拒绝的理由,毕竟你们袁门是朝廷的乱党,所以便身处险境,以你区区袁门,纵然势大,南七北六一十三省尽有其分舵,只怕也不过十余万众,想与朝廷一争长短,只怕也难,将来恐怕要处万劫不复之地步!

袁承天见大师兄眉目之间都透着狠辣,似乎今日不拿下决不罢休的样子,心想:大师兄你纵然有本事,为什么非要行这倒行逆使之事,为天下正道人士所不齿,全然忘却了师门的门规,竟而让昆仑派推入万劫不复之深渊,你竟心不愧疚,只怕将来难有颜面见昆仑派历代掌门。

戴复古见到这新任的九门提督来到,而且知道他们原本是昆仑派的师兄弟,后来袁承天成为袁门少主——其实他本来就是袁门少主,只是先前将帮中事务交于几位堂主处置,以至各自为政,被朝廷得了间隙,四下缉拿,以至事业凋零,好在后来袁承天回归袁门,主持事务,才有了中兴之举,而今四大堂主都忠心一人,更是怀着“反清复明”的决心,因为有袁少主领导,还怕着什么?所以天下州府时有饥民与官府放对,其实背后都有袁门弟子参与,否则只怕一事无成,所以朝廷很为震怒,尤其以摄政王和多隆阿将军为最,在他们眼中对待天下乱党——尤其如袁门这般抵死与朝廷为敌的门派,决不故息迁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摄政王重金礼聘这傅传书归顺王府,他知道这傅传书和袁门少主袁承天师承一脉,只是他们一个是反清复明的江湖帮派,而傅传书虽执掌昆仑掌门衣钵,只是并无反清复明之志,只是想着朝廷的官爵,所以两个人的思想天差地别,所以便以傅传书对付这袁承天是才好不过了的,因为他们是师兄弟,对彼此武功都知之甚详,所以让他们相恨相杀是为上上策,这也是摄政王计谋之一;只是傅传书还自以为是,对摄政王擢升自己为九门提督之职还犹自感激涕零,仿佛人家于他有再造爹娘之恩,其实这也是摄政王多铎想要的效果。摄政王见这傅传书对自己的话言听计听,一幅马首是瞻,恭敬如仪的样子,心里甚是欢喜,心想:如果多福安有他一半的武功本事那该多好,只是不能;莫如将来有了机会收他为义子,可以辅助自己左右,将有倘若我坐拥天下,那么他便是世子,至于多福安现在浑浑噩噩的模样,不堪大用,还是这傅传书人物俊逸,潇洒出尘之态,甚合吾意。他倒想的好,只是有时天意多变,人心难测!

戴复古来到傅传书面前,恭敬如仪道:“大人,你还不出手拿下这袁门首逆?”傅传书见不出手已是不行,看来今日和小师弟有的一拼,只是此时他倒不想出手,因为他如果将袁师弟拿住走到王府,只怕摄政王立刻便要杀之,因为摄政王已然对这袁门恨之入骨,不杀之不快。自己虽然可以得赏,只怕嘉庆皇帝犹有不肯,便会无形中迁怒于自己,以为冒功领赏,杀了袁兄弟,岂不恼恨有加,因为他也听到坊间传闻这位少年皇帝心仪袁承天,视为手足兄弟,往往无话不谈,可说情交莫逆!

傅传书知道这丐帮长老和帮主秦于卫见自己升任九门提督之职,兵权甚重,而他们丐帮却被摄政王置于一旁,不矛置喙,心中着实难受,可是又无由发作,只有憋了肚子气,心中自是不服,心想:他区区昆仑派地处边垂,怎么可以和自己丐帮一较长短,何况丐帮天下南七北六一十三省帮众不下三十万之重,又岂是他昆仑派可以比拟的,王爷为何舍本逐本,实在让人不明白?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摄政王有意于这傅传书,想要收他为义子,所以便事事遂他心思,这又岂是丐帮秦于卫所能比拟的了?又况且这秦于卫资质平平,毫无出众之处,如果不是有四位堂主扶持,只怕早已为别人所取代,所以心中只是要借重他丐帮天下势力,对于这秦于卫本人却不十分看重,虽不重用,却也不能疏远,所以两下心知肚明倒也相安无事。今日这戴复古可寻着了机会,自然不容还傅传书稍有犹疑,促他下场与袁承天相生相杀。傅传书却也不可以推辞,因为缉拿天下反清复明的袁门中人,便是他的职责所在,不能够推脱?他只有出手,谁教他此时是九门提督,职责所在,不得不出手。

袁承天见这戴复古催促大师兄出手,已知这大师兄此时职务非小,看情形是九门提督,因为从他的官服可见,但见今日大师兄不比往时,只见其顶戴花领,一颗红宝石煜煜有光,更兼身着武服,绣着蟒龙可是显得英武非凡,气势压人。这九门提督一职非同小可,在有清一代是卫戍京城治安防务的最高长官——全名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初时设立于康熙十三年,初时为驻京武官大员,主要职责便是bJ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卫护和门禁,更兼职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其实是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的负责人,人数始终保持在三万之重,器械精良,本为皇帝本人亲任,可是而今这摄政王绕过皇帝,亲自擢任这傅传书为九门提督,其野心昭然若揭,——因为自嘉庆皇帝上位以来将其官职升为从一品,非满清权贵不得担任此职,先门卢照林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九门提督之职,皆因他于先皇有不世之恩——当年反清复明人士在济南大明湖畔刺杀皇主,是这位汉人将领舍生取义挡住毒箭,让皇帝幸免于难,所以到了嘉庆临位也就不再更换满洲人做这九门提督,将他视为心腹,卢照林也是感激涕零,誓言为皇上肝脑涂地,向来为嘉庆皇帝倚重,谁料而今摄政王竟以那大不敬之罪革去卢照林九门提督之职,让这傅传书做了这位置,虽然不甘却也无法,因为现在的情刑皇帝身边除了四大顾命大臣和禁城侍卫,似乎也无其它势力,如果和摄政王鱼死网破,只怕毫无胜出的机会,嘉庆皇帝知道自己身在危城,只有韬光养晦,暂时隐忍,只待将来龙跃于渊,再行鹤唳九天之举,将这忤逆隐有篡位之心的摄政王一举拿下,方出今时之恶气,否则何以君临天下?

傅传书知道自己再不出手,便为人落下口实,所以他从一名兵士手中取过一条白蜡杆子枪,噗地抖了一个大大的枪花,向着袁承天道:“袁师弟,师兄不恭了,请出剑。”袁承天不欲以自己的轩辕神剑对付师兄手中普通的长枪,便也从一名兵士手中取了一把长剑,刷地耍了个剑法,说道:“我虽在袁门,但是咱们还有同门之谊,所以我还是尊你为大师兄,至于你领受不领受,我也是无法。”傅传书长枪一抖,便向着袁承天刺去。袁承天也不敢托大怠慢,因为他知道这位大师兄自承师父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内功心法以来,便隐隐武功大成,所以不可以小觑。虽然袁承天的“乾坤一指”和“国殇剑法”也是不世武功,可是说到内功只怕尤有不足。今日见这大师兄掌中这杆枪使出,以气御枪,枪身均是劲气所罩,便是长枪之上的红缨也被他内力震动飞扬而起,可见大师兄此时已然全力施为,因为在场众人都是武功在身,尤其是这戴复古更是大高手,否则何以做到丐帮传功长老的位置,所以他也不可以手下容情,被人瞧破,落下口实,他便难以在京城立足,恐怕还有杀身之祸也未可知?所以袁承天见大师兄长枪到处卷起阵阵阴风,也不深责于他,因为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所以身有同感,便如他身为袁门少主一样不能随心所欲,处处拘于形骸,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傅传书见袁师兄出剑总是点到为止,不为己甚,知道这位小师弟从来悲天悯人,不为己甚,可是有时别人看他仁慈便觉他是个不会心机,不通时务的傻子,以为可欺,总是暗中讥讽于他,觉得他仿佛是个不入流的怪物,处处与别人不同,好像是孤高傲岸,又似乎众人皆醉我独清,于这浊世中为卓立不群之人物!可是世人又有几人知他真心地,只是看其虚表,以为不堪大用,所以多以诽谤为事。——可是他从来不记恨这些人,觉得他们人人愚不可言,身在浊世而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不知道自己的本来真面目,所以一个个沉沦于斯,这也是无可救药之事!纵然袁承天于苍茫世间奔走呼号,似乎也无济于事,难以唤醒奴役不自觉醒的人!

戴复古又岂有看不出端倪,见这袁承天本来可以一剑洞穿傅传书小腹,却在紧要关头,偏偏失了准头,不再招式用老便自换招,处处容让于这位掌门大师兄傅传书。傅传书已看出戴复古的眼神之意,他便压低声音道:“袁师弟现在是生死以之的事情,你莫容让于我,既使你不下杀招我也不领这份情。你要知道我现在已是九门提督,为皇家效命,可说身不由己,缉捕天下乱党乃是我职责所在,所以今日你只怕难脱干休,所以你要全力施为,否则……”

袁承天见大师兄话说到这份上,自己再行一味容让,便是看他不起,当这众人之面时间长了便是一般官兵也会瞧出端倪,自己怎么令大师兄难堪,当众出乖露丑下不台,想到此处,他便剑锋一转,剑招由先前的轻灵毫无杀气转为剑气笼罩,一时竟让这傅传书近身不得。傅传书忽见小师弟展开这剑法与适才大相径庭,处处透着天地悲凉,万古长悲的气氛,虽然他未习得这剑法,但已隐隐猜到便是那昆仑的绝世剑法——《国殇剑法》——是为卫国英雄的一曲悲歌。《国殇》本是楚辞一章,乃当年楚国屈原所做,歌诵那些为国战争而亡的战士,虽人亡而精神不倒,屹立于千年!千年以降,后人诵之依旧可以感触到这直激灵魂的不屈篇章,让人不能自禁而泪流于面。巜国殇剑法》虽中有悲凉,然而更多的是赞扬勇士的英勇无畏,所以剑法融入悲凉与毅然的决绝之心,剑法之中仿佛可见中有已故士兵的亡灵在舞动,夺其心魄,动人意志,可以与武当的《玄武剑法》并驾齐驱,而了无愧色,似乎更上一层,因为武当那套剑法只是护身卫道之用,而这《国殇剑法》却迥然不同,是护卫家国,佑护天下生灵为己任的无上剑法,所以高下立判!

傅传书虽闻《国殇剑法》,只是未见过有人施展过,今日一睹才知道这剑法威力非常,是常人所难以匹敌,不由心想:小师弟怎么会有机缘得到这剑谱?莫非师父有私心,私下教他的,可是想想也从未见过师父私下展演过,似乎他也只是只闻其名,而不知其剑法?其实这个中际会因原也只有袁承天知道,如果他不说天下谁人会知。他本不愿今日施展这《国殇剑法》只是见大师兄手中长枪已是咄咄逼人之至,自己也不能够再卫护于他,否则只怕死的便是自己,所以只有全力施为。

众清兵见自己上司长官将一条长枪舞得如龙出海,如龙入九霄,有时似乎犹有苍龙在吟,如入无人之境,竟而将一条长枪舞得出神入化,让人叹为观止。不由得都为这傅传书喝彩,而对袁承天的《国殇剑法》则置若罔闻,如视不见,虽然《国殇剑法》更加一筹,奈何他是忤逆朝廷的乱党,所以便是心中赞佩,口中却也不可以说出来,否则长官颜面何存?

戴复古见这袁承天施展这《国殇剑法》古朴之中透着心中愤懑更有壮志难酬的浩叹,尤以那几式剑招“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最为凌厉悲凉,天地之间起了阴风,白昼之间忽然变作漆黑,忽又天雷滚滚,于这阴雾苍茫中仿佛又见那为国战死的士兵,他们又自活转来,与敌人再自厮杀,仿佛英灵附体,而袁承天又以剑引之,其势不唯不大,一时之间悲凉杀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天地有正气,浩然亦存之。正道在何方?长剑去留存!踏碎山河路,回首已是秋。但愿心长存,乾坤有我名?袁承天手掣长剑,仿佛引导神灵。众人都身罩阴气苍茫间,人人迷离其间,但觉心志已失,不受控制。其实这是天气偶然所变,只是不常有,因为世人少见为怪,便以为这袁承天果是天上天煞孤星降落凡尘,以至有此能为!袁承天见大师兄似乎力有不逮,堪有败迹,心想:自己何苦为难于他?只有行借刀杀人之计,使大师兄可以全身而去,回去又可以交代差事,不至于为皇帝斥责!他于苍茫之中见到那戴复古正在那低首想着什么?心想:这便是机会。他移行换步于旋踵之间已到了他身周。待他惊觉想要还手之时,已足迟了。只见袁承天剑交左手,右手于间不容发之际点他背后命门诸穴,让他手不抬,口不能张,只是双腿可以走路,因为他要行要挟之事以脱重围!

他随之长啸声中苍茫雾气四下散去,众官兵此时但见这位丐帮长老戴复古为人所制,显得十分狼狈。袁承天此时已抛去长剑,以右掌抵他命门穴,只要他敢长声或者有什么企图,那么自己右掌只要内力轻轻吐出,击中命门大穴,那么这戴复古便非死不可,想来他也不可敢忤逆自己的行为,只有言听计从。傅传书见袁师弟出此下策,也是为他的计谋称赞,这样一来他们便不会再行残杀,因为若论真实本领只怕他傅传书未必是其对手,自己总然处于不利地步,现在好了他手中有了丐帮传功长老,便可以喝令官兵后退,自己可以安然无样地走出去,可说是两全其美,免了师门师兄相残为江湖人士所诒笑,可说袁师弟这步棋走的甚好!

戴复古此时说话不得,只有为袁承天所迫,走出清兵包围。傅传书也佯作大仁大义,喝令众官兵不得私自行事,否则这戴长老便有性命,于摄政王那里不好交代。这话也合乎其理,全然是为了这戴复古的性命安危着想,也不无道理。可是在这戴复古耳中听来全然是虚情假义的话,因为他老早便看出这袁承天不欲与这傅传书生死以之,因为可见他心中顾念师门同谊,不愿相残,他便出此下策,以自己为要挟,迫清兵和傅传书退让;而傅传书则顺水人性地接了下来,让这戴复古看不到他们同门相残的情形。戴复古想到自己竟被他们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心中肺都要气炸了,心想:好你们两个人,将来我有不死之时再行了帐,决然不会就此罢休!

众清兵见这袁承天挟迫着这戴复古走出重围,看着袁承天从他们身边施施然走过,虽心中有气,却是无法,因为上司有命,任他们谁也不敢忤逆上司,所以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他走出去。戴复古想要全力反击,怎耐全身施不出气力,因为命门穴被人拿住,所以丝毫无有反抗之力,心中亦是沮丧之极,心想:岂难道自己一世英名竟要毁于人手,自己以后还如何在丐帮自处?一时之间懊恼不己,却是无法。

走出里许,袁承天这才放脱了手,然后恭敬如仪道:“戴长老,在下多有得罪,还望海涵!”戴复古一得自由,便要出手,可是稍一运气,但觉体内之气息已不受控制,四下游力,自己想要反击却是无能为力,只有看着袁承天扬长而去,待要追赶已是望尘莫及,心中不禁长叹:我堂堂丐帮传功长老,今日竟挫败于这姓袁的小子手上,也真是无能!这时有人用手拍他肩臂。戴复古一受惊吓,不加思索甩手出招将后反击了出去。他身后之人本要张口说话,不意这戴复古出手已至,于是亦是出掌相还,耳中之听“啪”地一声响亮,两人均后退几步。戴复古刚要发作斥责是什么奸邪小人偷袭暗算,却见身后之人却是九门提督傅传书,正冷冷地看他,眼神之中分明透露着责怪之意。

戴复古虽在丐帮是为传功长老,地位尊崇,然后到了京都投于摄政王府,那么便是朝廷中人,便受朝廷律法约束,不能再如先前闲云野鹤,无拘无束,所以身在官家不自由!今日他见傅传书也要行礼恭敬,因为人家可是九门提督——威权所在,不得不小心应付,谨慎行事。傅传书知道自己适才背后拍他实在出于唐突,也难怪这戴复古要出手反击,这也原怪不得他,便笑道:“戴长老,适才在下多有唐突勿怪勿怪!”戴复古道:“标下怎敢!只是大人今日走脱袁承天,只怕异日便难擒拿?”

傅传书道:“日后总有机会,也不急在一时,因为剿灭袁门也非一日之功,要徐徐图之,不可意气用气,否则便功亏一篑,得不偿失,——所以只有以后图之。戴长老他身体无碍吧?”戴复古道:“大人高见,在下无恙,只是今日标下无能,为其所迫,否则大人定可以一举将其拿下,岂不是大功一件?”傅传书道:“一切皆有定数,也不忙在一时,你也不必心心念念,机会总是有的。”

他回头正见官兵听他号令行事。他见天色已晚,分下令官兵分作几队巡视京城治安防务,再有便是分咐几支精锐分守各个城门,严查行踪可疑之人;再者二队人马去缉查酒楼歌坊烟花之地,因为那里本是罪恶渊薮,往往藏匿大奸巨恶,一切调度得当,本部人马:步兵和骑兵各回各个军营,他则径回摄政王府,向王爷多铎说明事情原委——因为多铎一向是心多猜忌,而且王府中侍卫四下行动,刺探京城中各处消息,其行动诡秘犹胜明代之锦衣卫、东厂与西厂;所以任何事情都瞒他不住,只有向其禀告,以释其疑心,否则只怕自己便难为所用,其实这也是傅传书高明之处,知道自己不能恃宠而骄,因为这位摄政王的脾性从来暴戾无情,虽有时也故念亲情,可是一旦涉及自身的利害关系,只怕他便会毫不留情,斩草锄根,不留后患,所以自己做事都要谨小慎微,不可以出了纰露,否则只怕无幸,所以他分派事务已了,便急匆匆回王府回禀这其间所发生的事。

袁承天出得城外,但觉一身轻,长长叹了口气,只见路径人家屋角犹有积雪,还有那梅花在开放,丝丝缕缕淡淡清香入人心脾,不觉得想起那“亘古男儿一放翁”的南宋诗人陆务观的一首词,那词却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心中不禁想到这位忠心报国的诗人,一生遭人排挤,不为南宋朝廷所用,虽有扭转乾坤之力,而无报国之门,只有郁郁而终,不可谓不悲哀!这也是千年以降的憾事,便是目前不也是这情形,先前袁督师也是一心报效朝廷,谁想朝廷却为奸党把持,污人通敌卖国,行刑京城菜市口,是为百年来的憾事。从来英雄都是悲哀,因为他们不肯于这浊世之中随波逐流,所以为他人所不容,因为举世皆浊你独清,别人自然不能你好到那里去,所以只有扼杀一道!

他来到这株梅花树前,可见白雪晶莹,心中却是沉甸甸,不由感发。忽然这户人家木门吱呀打开,走出总角小孩,正点燃一串爆竹抛在空中,只听得噼辟啪啪响动,红皮纸屑在夜晚的空中翻开。他见到此情形,又想起自己那时的情形,虽然贫苦却不寂寞孤独,那时自己虽衣衫破烂,但是还有爹娘护持,不让领家恶少欺凌。娘亲总是对恶人不妥协,总是义无反顾,她是袁承天的做人的好榜样,在他这一生中娘亲最强无畏的,因为她知道在这恶的世界中没有人会你强出头,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勇敢承担,否则别人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欺凌!所以袁承天在后来的苦难中遇到困苦从不掉泪,因为他知道他太多的悲苦人家也不会可怜你——谁教你是个小乞儿,无依无恃,便应该被人家欺负!他有时便想:上天何其不公,将世上之人强行分为三六九等,贱踏别人,以为快乐,殊不知这是有违天道!其实上天无亲,只与善人,然后世事多是不堪:有人饿死在街头,有人乞食被人逐,有人无德却富贵,不一而足……有时他只想叩问苍天:何处是乐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