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英雄吁天录 > 第一百十章 善扑营中.大显身手.与君同行.义气相投

京城已在望,忽地烟雨朦胧,下起小雨,天街人少,人家门前花柳成荫,只见京城依旧屋舍鳞次,每家屋舍之上都起了一层朦朦胧胧的烟气,行人都匆匆,都不看顾旁人,只为生存。世人多不易,都在困苦中,不知明天会如何,面对生死,谁人可以逆天改命,只有忍辱含悲,在茫茫尘世中零乱!

袁承天眼见京城人多,只好忍下心来与清心格格分离!清心本是多愁善感的女孩子,眼见和袁大哥近在咫尺,却要分离,痛楚地只有转头而去,消失在京城的天街之中。袁承天见她无语而去,回头那一刻多是含悲有怨,不觉心中痛楚,仿佛被大铁椎重重击打;他这一生什么都不怕,只怕不见清心,原来喜欢一个人不是说放弃就可以放弃,这一切根由可说是自己作法自毙,又怨得谁来?

他懵懵懂懂地行走,但觉胸中落得空索索,觉得人生不过大梦一场,浮生如梦又如烟,谁人可以执掌乾坤,世人为我所用?

忽然抬头,只见街边一只酒旗挑出店外,上面写着“太白醉。”可见是一座酒楼,他索然无味,便抬脚上了酒楼。推开临街的大窗,可见远处一座气势磅礴的府邸,只见那座大宅中一座假山更是高可百丈,假山之山花木葱茏,更有飞瀑直下,其间凉亭更是可观。袁承天见了,心中一动,这不就是摄政王多铎的王府,轩辕神剑中所藏的宝藏秘密,不也藏匿在这王府——那藏宝之图秘示那绝世宝藏便藏在这座“天地同春”的假山的观雨亭下,心想自己不能急在一时,还是等待时机,不能操之过急,因为这多铎王府一向戒备森严,便是一只飞鸟也难进入,只有想个良策才行。他低头想着心事,何时店小二将酒放在桌上,他都不知道。只听得邻桌几个人在那高谈阔论,隐隐听到袁门弟子什么?袁承天心中一动,便小心聆听,只听一个沙哑的汉子声音道:“我听说最近京城拿到几个忤逆反叛的袁门中人,他们似乎谋划行刺多铎王爷,因为近年来这位性格暴戾王爷捕杀了不少袁门中的好汉,所以他们谋划着行刺王爷,不料其中竟出了个卖主求荣的无耻败类,偷偷去王府告密,所以计谋败露,有司衙门捕快缉拿,交于多铎王爷,眼见这几个袁门弟子便要身首异处,不料当今皇帝得悉,便命宫中侍卫传他口谕说是要亲自过问,其实……”这沙哑的汉子住口不言。一个瘦子则巴巴地问他:“老六,别卖关子了,你直说便是,这里不会有人听到。”沙哑汉子回头看看酒楼上的人,只见没有一个人看他,都自顾自低头饮酒。他又说道:“如果是别的门派忤逆乱党,皇帝才不会过问,只因为他们是袁门中人。”瘦子不解问道:“这却是为何?”沙哑汉子嘻嘻笑道:“你听说过先前的汉哀帝和董贤的故事么?”瘦子道:“咱们说袁门正事,你怎么胡扯到汉哀帝的故事?”这沙哑汉子摇摇头,笑道:“大谬不然,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事出反常,是必有因。你没听说过那袁门少主袁承天姿容出尘之表,世之所无,而且那和硕亲王的清心格格更是心心念念于他,这袁少侠更是在清心格格大婚之日私闯将军,只为一见这位格格,可见他硕人俣俣,公庭万舞又且是彼其之子,美无度,所以长得一定好看,要不然清心格格也不会倾心于他。其实——”他又向四下张望,确定无人注意,又说道:“当今皇帝也是不遑多让,所以便以手足相称,虽无断袖之癖,实则心意相通。所以他便要来这几个袁门中人,虽不至死,也不能够放他们走,因为摄政王多铎从来视天下反清复明人士为眼中钉,肉中刺,从来是杀之而后快。你想想今次皇帝要走这袁门乱党,他能心甘。所以皇帝不会放了他们,只会命刑部押入天牢,以作姿态,这样多铎纵恼怒也是无法,因为他虽贵为摄政王,也不能公然违抗圣命,所以袁门弟子一时半刻未必就死。”

袁承天无心再听,关系袁门子弟安危,便会了钞,匆匆下了酒楼,径往紫禁城而去。

因为当年嘉庆皇帝赐与袁承天腰牌,可以随意出入禁城,所以袁承天行动便不受节制。他来到禁城之中,心想自己要不要去见嘉庆皇帝?他漫无目地,四下游走,忽地听到别院大屋中传出少年的吼叫声。他心下好奇,便悄悄地走近,只见大屋木门紧闭,吼叫声便是从里面传出来。他心中诧异,皇宫大内怎能有人嘶杀的声音。身子欺近,透过窗缝可见大屋之中正有十几个精悍的满洲少年,正自互相搏杀,用的技艺却是满洲的武技布库也就是满洲人摔跤,其中吸收蒙古式摔跤和汉人武术之手术,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其技法讲究:跮、踱、蹍、蹋、踞、跨和欠,其技法多以下肢腿脚彼此之绞力而完成,当然不似中土汉人之武术,虽看似简单,无有杀伤之力,实则蕴有实实在在的威力,满洲勇士多以此为能。袁承天见他们三三两两,各自为战,一时间斗得不亦乐乎。

忽然厅后转身进来一个,衣饰华丽,气宇不凡,正是当今天子——嘉庆皇帝。这十几个满洲少年一拥而上,向着嘉庆扑去,一时间交上手,只见嘉庆皇帝左突右围,仿佛要冲出这十几个少年和围之势,奈何他们心意相通,所以连成阵式,让嘉庆皇帝不得不就范!他渐渐似有不支,额上也有汗渗出。袁承天见这十几个满洲少年似有不甘,毫无罢手的迹象,心想:自己再不出手,只怕皇帝要有危险。他再也顾不了别的,啪地一声撞碎木门,欺身跃进,双手已是连环拍出,一股股凌厉掌风真迫的嘉庆皇帝周遭满洲少年忙不迭闪身躲过,因为一旦被掌风波及非死既伤,端的厉害无比。

嘉庆皇帝斗然间见到袁承天出现在眼前,惊喜非常,跨步而前,握住袁承天的手,说道:“袁兄弟,别来无恙,让朕好想。”袁承天道:“皇上,我听闻袁门有几个弟子被你拿来勘问?”嘉庆皇上先是一怔,随后明白他的意思,笑道:“其实在朕看来他们也非大奸大恶之徒,反而觉得他们都是有担当的好汉子,我之所以拿来,因为多铎他要严加审问,那时只怕他们几人性命不保,所以朕……”他的言下之意自是朕出于保全他们的性命,才把人拿来。袁承天自是知道他的深意。嘉庆皇帝一扫那十几个满洲少年。那些满洲少年齐齐施礼,向皇帝请罪,说是多有冒犯天颜。嘉庆皇帝置之一笑,说他们何罪之来,武功较艺本来就不能偷机取巧,所以挥手让他们退去。

嘉庆皇帝见袁承天不明所以,伸手一指大屋中央上方,只见一块木匾,写着“善扑营。”他说道:“朕织组他们勤加习练摔跤之能,以期将来对付忤逆叛上,有不臣之心的人。适才你也见了他们全力施为,这是朕的本意,便是要他们拿出对付朕的手法对付将来的奸人!袁兄弟适才大约你还以为他们要合起来伤害朕吧?”袁承天听了嘉庆皇帝一番言语,才明白这少年皇帝看似碌碌无为,实则城府极深,机谋深远,只是不轻易显现,以免打草惊蛇,大计落空!

嘉庆皇帝见他不言语,以为他心中惦记着袁门中兄弟,便开口道:“朕不意杀人,奈何有人要杀朕!”袁承天见他面色阴郁,知他心中伤感,虽然他是一国之君,奈何军国大事全倚仗他一人处理,可说宵衣旰食,不可谓不辛苦,试问谁人与他分担这天下重任?他之所以不杀袁门子弟,皆是念在他和袁兄弟这情份,否则早已杀无赦!这深意袁承天又不是不知,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人间多是不堪。正在此时忽有宫中执事太监王公公巴巴地找到这善扑营,本意禀告,见有陌生少年,便打住不说话。

嘉庆皇帝道:“但说无妨!”执事太监王公公这才跪禀道:“皇上,摄政王多铎卧病多日,朝中大臣皆以探望,皇上要不要过几日去看视?”嘉庆皇帝道:“这是你的求肯,还是恭慈太后的意思。”王公公自然不敢隐瞒,如实回禀道:“奴卑怎敢,这是太皇太后的意思,再者一说摄政王亦是皇叔,如果不去探视,似乎于理不附,——所以……”嘉庆皇帝不耐烦道:“好了,就明日吧!”王公公唯唯喏喏而去。

嘉庆皇帝看了看袁承天,说道:“袁兄弟,你觉得怎样?”袁承天道:“什么?”嘉庆皇帝道:“你说这多铎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朕要走袁门弟子之后,生病了,你说怪也不怪?”袁承天道:“他是心中不满皇上的作为,所以……”嘉庆皇帝道:“他虽贵为摄政王,然而行为不知检点,一味蛮横,在朝中作威作福,奈于他是朕的皇叔,不便直斥其非,是为憾事,否则的话,焉能活在世间!”袁承天听他说话心中极是不满,可见这多铎平昔一贯拉帮结派,惯使伎俩,笼络人心,皇上看在眼中,恨在心中,只是碍于他是摄政王,也不能公然翻脸,所以只有隐忍。额娘也劝他小不忍,则乱大谋!他喜欢独断专行,由他去,只待时机一到,连同他的党羽一并除之。袁承天自然知道他的心境,袁门对他威胁甚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这摄政王多铎对他的危害却是至关重要,时时刻刻危及生命,所以嘉庆皇帝权衡利弊,笼络天下英豪为己用,可见当务之急是应对这摄政王——因为他好似一只猛虎,时时刻刻有伤人心。

嘉庆皇帝见袁承天殊无笑颜,便道:“袁兄弟我下一道手谕,你拿着去刑部大牢要人——将你袁门弟子悉数带走。”袁承天道:“这样不行,多铎知道了只怕不肯善罢甘休。”嘉庆皇帝道:“无妨,只说他们越狱而逃,打伤几名狱卒而已。”袁承天不再言语,拿着他的手谕走出这善扑营。背后传来一声长长的叹息——这是嘉庆皇帝的无奈!他见袁承天走去,心中落寞,心想:朕一心笼络天下英豪,可是真正的英雄又岂会为功名利禄所羁?

当袁承天手拿皇帝诏旨出现在刑部大牢时,守狱的众人面面相觑,看着眼见这英俊少年,不敢相信——因为这些袁门弟子可都是反清复明的忤逆之人,又且行刺于摄政王多铎未果被捕拿起来,本来的意思摄政王便要私下杀了他们,谁知被皇帝得悉下诏拿来刑部勘问,不想这才几日便叫一个不知名的少年将他们提走,这似乎于皇帝性情做事方法不合,——然后这少年手持诏书却千真万确,还有皇帝玉玺,而且手书诚然是假不了的。他们思之再三,还是不敢违背皇命,又且见他腰间有皇帝赐与的腰牌——只有皇帝十分信任和亲近之人才堪拥有,可见他与皇帝的交情非同一般,所以只有心不甘情不愿地放人,看着袁承天带着袁门弟子离开刑部大牢,已是近晚时分。看着京城巍峨的古老城墙,虽经修葺,依旧掩不往的苍桑——这曾经是故国都城,而今被满洲人占有,而天下汉人却成了别人的臣民,曾经兵火连天,在这古老城墙留下了斑驳和以往的家国伤痛,想象当年满洲人长驱直入,杀的如入无人之境,明朝官兵士民虽也全力以赴,奈何临危之机出现反戈倒击的乱臣贼子,终于失了天下,让人扼腕长叹,也许是天数使然,所以明失天下,该他满清有三百年!

袁承天殊无欢颜,心事重重的样子。一名袁门弟子问道:“少主,你好像心事忡忡,是不是心中怪属下行事造次鲁莽,以至惹下祸事?”袁承天道:“不是的,我只是看到这京都的城墙,想象百多年前这里的战事,还有先祖袁督师身死菜市口,身受万刃之苦!他一心为国,忠肝义胆,可最后却落了个通敌卖国的汉奸之名,而当事之时,围观百姓不知就里,人人争先,个个勇敢,争先恐后要啖食其肉,以泄其愤,因为他们人人被人蛊惑,以为袁督师里通外敌,要灭自己邦国,后来虽真像大白于天下,而崇祯帝则身死国灭,这惨痛的教训谁人吸引?后人误后人,后人悲前人,我辈只有仰望星空,不见明月,只见一轮满月悬于中天,是后人之悲也!”

在京城城东的袁家祠堂,袁承天默默无语,点香叩拜,又复走出,后面是袁督师之墓冢。有清一代,历届皇帝都十分看重这位民族大义的英雄,其实不独有清一代,历代皇帝都注重为国英雄,而鄙视那些叛国的贰臣,在他们眼中很为看不起,虽然这些人生前荣华富贵,死后却为万人唾弃,不屑于行为,在后来执政皇帝眼中他们于大节有亏,临危变节,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忠孝仁义,礼仪廉耻全无,可说是乱世之乱臣贼子,太平盛世之不二佞臣!

这京城城东袁督师墓冢,其中葬有袁督师遗骸——其实这遗骸只是袁督师的大好头颅,因为身受极刑,最后只剩一大好头颅被行刑刽子手悬于旗杆之上。第二日忽然不见,京中缇骑四出,四下侦缉无果,只有作罢。其实他们那里知道,袁督师大好头颅被其属下——一名姓佘的侍卫于深夜潜入刑场,飞身上于旗杆,拿去悄悄埋葬城东自己老宅——也就是后来袁氏祠堂和院后的袁督师墓冢。

而今袁承天和袁门子弟睹物思人,泪如雨下,人人悲哀,不禁失声!所谓千古英雄谁见了,悲歌长天,苌弘化碧,此恨留人间,徒让后辈扼腕长叹,恨不能生百多年前,杀入京中,救袁督师脱厄,可是时事难料,忧患丛生,悲歌不断,所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为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当年岳武穆受不白之冤而写的一首词,因为二帝被囚五国城,受胡虏蹂躏,所谓主忧臣辱,所以武武穆尽忠报国,却被佞臣陷害,以至不能报国于万一;后来袁督师的遭遇与岳武穆一般无二,都是报国无门,饮恨以终,千古英雄,万古流芳!袁督师的一首诗道尽平生抱负: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百年以降,犹自凛凛有威,让人心生敬意,可叹英雄遭遇都是如此不堪!

这时天空骤变,又是细雨朦胧,春夏初交,天气多变,这雨说来便来,从来不随人意。袁督师墓冢前青草离离,先前左右各有石像生,而今却已不见,被人搬离了,不知去处。袁承天拜祭过了,用手摩擦去石碑上青苔,那一行大字显见眼前:故国忠烈义臣袁君督师之墓冢!心中一动,心想:自己是否要担负起反清复明大业?可是当今嘉庆皇帝爱人及人,对天下庶民百姓可说是仁义以尽,难道自己还要领导袁门和他为敌?一时心中百感丛生,不知如何是好。过了一会,告别众袁门弟子,这时一位新任一位堂主道:“少主,你何不在此暂时安身立命?”袁承天不置可否道:“我还有事情要做,你是新任的忠孝堂堂主,一定不可以再似先前各自为政,那样只会削弱咱们袁门的实力,被奸人趁虚而入,各各击破,所以……”这位忠孝堂主道:“少主,放心,有你领导咱们袁门中弟兄只会同心协力,一致对外,反清复明,恢复中国!”袁承天深以为是。他手撑油纸伞出了袁氏祠堂,来到京都长街,心无所寄,只是想着如何去到多铎王府,以窥假山藏宝秘密所在。转来转去已是中夜,便随意找了房间住宿。

次日杲杲日光照着禁城屋宇,金色辉煌,皇帝于乾清门御门听政——在有明一代朝中文武百官拂晓于奉天门(既太和门)早朝,皇帝亲自接受朝拜,听政于此,处理军国大事,以示勤勉!清朝移至于乾清门,接受文武官员奏折,以处理政务。

嘉庆皇帝见帝京拂晓,旭日东升,又是新的一日,万象更新,不觉心中畅快。看见众位官员朝拜已毕,只见摄政王的四阿哥多福安上前迈了一步,向皇帝奏事,:“臣多福安于近日拿获一人,私写反诗,污蔑朝廷,还请皇上圣裁。”嘉庆皇帝一怔,心想:还有这事?多福安见皇帝神情疑惑,犹有不信,便将折子递给皇帝身旁一名执事太监。这名太监小心翼翼接来,恭敬地递给皇帝。嘉庆展开一看上写一张宣纸上写着蝇头小字:故国..醒来几番是春梦,落花有意水无情。我说明月还照人,清风无意割人发。右衽本是汉人风,匈奴逐马食羊羔。中华人物表春秋,长望故国又一年!嘉庆皇帝自然知道汉人衣物是右衽,而夷狄则为披发左衽,可见这诗中虽未明言,实则暗喻当今朝廷为披发左衽的夷狄之蛮夷,不觉得心中生嗔。这多福安自小与皇帝交好,最好察颜观色,只是后来渐长便分开,知性情,最恨有人鄙视和轻视满洲人,所以当他看到这首诗时龙颜大怒,似乎便要雷霆大怒,可是环视四周,又自收敛,心想自己为一国之君怎么可以有失礼仪,所以便屏息怒气,道:“多福安写这首诗的人却是谁人?”多福安道:“禀皇上,写这首诗的人便是当年流放宁古塔,而今回转京师的吴振尘。”嘉庆皇帝自言自语道:“那个自视甚高的江南文人吴振尘——昔年混迹京师文人堆,靠书画度日,有时也做人家幕僚的人——他不是还有一个儿子叫做吴新奇的?”多福安道:“皇上英明,皇上睿智,不错便是此人!这人曾因擅议朝政,胡言乱语,被人揭发,投入刑部,本意问斩,岂料皇帝天恩隆庆,大赦天下,死罪可免,活罪难免,着情发配宁古塔,要其反思,——不想此辈不思皇恩,而今才得自由,又自枉写忤逆反诗,污蔑朝廷,可说罪在不赦,臣下求皇上予以严惩,以儆效尤,否则岂不天下大乱?皇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可不防啊!”

嘉庆皇帝心中深以为然,他亦知天下文人还在怀念故国,不忘前明,他们心底里是排斥满洲人,有时不免写诗加讥讽当今朝廷,以泄其愤,如果不加以制止,那么祸害横流,将来未始不会荼毒天下,所以现在要防患于未然,以免漫延开来,一发不可收拾。他看着多福安,知道治这吴振尘的罪名由他说出为好,自己也不至于受天下文人诟病。多福安何等精明,见皇帝以目示意,便知其意,便拱手为礼说道:“皇上,以臣下之见,当以极刑处之,以儆效尤,否则祸及天下。”

嘉庆皇帝见他说话甚合心意,便准奏,让他全权处理此事。多福安心中欢喜,因为他一向憎恨这些不安守己的天下文人,因为他们一直蠢蠢欲动,欲图天下事,只是他们忘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道理;这次他假借皇帝之手杀这吴振尘,以期激起天下文人的愤怒,讨伐他的不仁道,失却民心,而他的阿玛摄政王多铎以自己之名赦免天下劳役和苛捐杂税,以获声名,所谓仁义得天下,这样一来给人的印象皇帝龙眼无恩,不施仁政,反施暴政,以至离心离德,这样多铎便可以暗中行事,以期得有天下!因为这念头在多铎心念之中久久挥之不去,有时在梦中见到自己九五至尊都不自禁笑出声来,以至吓得晚晴侧福晋花容失色,以为王爷得惊厥之症——其实她那里知道这多铎有越制忤逆之心,一心想坐拥天下,可说计谋深远,他只想着天下,却然忘了如事不成,便是株连九族之祸事,纵使皇帝念他是皇叔——和大行皇帝是同胞兄弟,可是面对谋逆篡夺之罪,也是死罪难免,可是这多铎利令智昏,全然忘了其间的利害关系。

当袁承天听到吴振尘被押往菜市口,刽子手午时三刻便要行刑,心中自是焦急,心想:这吴振尘性情耿直,怎么忽然之间招至杀身之祸?他向路人打探,路人便将他写反诗的事告诉了袁承天。袁承天听了,直跺脚,埋怨还吴振尘:你怎么这样糊涂,这是京畿之地,你怎么可以胡乱写诗,写诗也就罢了,还讥讽当今,这可不是自寻死路么?这下好了,落了把柄,被人举发。自己总不能眼见得他尸身分离吧?想起在在宁古塔的时光,自己和吴新奇情交相好,便心中涌上了豪情,自己一定要搭救于他,不能让他枉死在这京都。

菜市口人山人海,人人都要看这吴振尘首级落地,更有人手拿木碗要接这人血——因为据传人血馒头可以医治痨病,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前朝濒湖山人李东壁在晚年所编本草纲目中明确反对人血入药引,根本无助于病情好转,只有对症下药,方是正道,于空穴来风的说法不予采纳;可是世上偏偏有人不信,总以为这法子可以救人,不听劝导,而刽子手也乐见其成,收了人家银子,自然不能阻拦人家要这药引。天下人多是执迷不悟,便如有人信任世间神明,而不信任自我,以为自己命运皆是冥冥之中神明操控,可是有时却是人为!

午时的阳光照得人头脑晕沉沉,眼前时不时冒出金星。刽子手眼见午时将至,用手挥了挥手中刀,让四下围观之人感到森森阴气,说不出的骇然。忽然人丛中奋力挤进一个孩子,大声叫道:“爹爹,孩儿送你一程。”只见这孩子手提一坛老酒,向吴振尘挤来。吴振尘面色如生,毫无惧色,见是孩儿吴新奇,不知为何心中一动,酸楚涌上,泪水流下,哽咽道:“新奇,你不要伤心,爹爹死后你莫忘了自己本来面目,知道么?这天下原本是我们的,却被蛮夷占领,以至沦为腥膻!孩儿记得咱们衣冠服饰是右衽,而不是左衽!记得当年洪武大帝朱重八有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他虽复国,谁想而今又自亡国百多年,不知何时才能重复汉人天下!”吴新奇此时泪如雨下,嘶声叫道:“爹爹,孩儿不要你死!”吴振尘用手抚摸吴新奇的头顶,不觉喃喃道:“人之生死一念之间,世间大义真当以死争!有岳武穆尽忠而死,有袁督师为国而死,他们皆是当世之时不世出的英雄,奈何世上神明不庇佑他们,最终以至身死国灭!是悲是哀,不可尽知?”

这时刽子手,腆着油光凸突的大肚子,抬头看了一下正午照人的阳光,行刑时刻已到,犹见这小孩子与其爹爹有诉不完的离别,心中生嗔,说道:“行刑时刻已到,小孩子走开。”这时台左的监斩官却是多福安。他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正不知心中何想。忽地他从桌上拿起那面写着“死”的生死木牌,向地面抛去,大声道:“午时三刻已到,斩!”刽子手听得命令,不再迟疑,挥刀而落向着吴振尘脖颈砍去。青天白日只见一道摄人心魄的寒光向着吴振尘砍落。这时被驱逐一旁的吴新奇已是泪如雨下,泣不成声,眼见得生离死别,人鬼殊途只在刹那,不觉得头脑晕厥就此倒下不省人事!还好身后有人扶他,才不至头脑撞地受伤。只见是位出家僧人——却是京城天宁寺的住持九指长老,他亦是路过,见此间杀人,忽然心生慈悲,要为亡者祷告,不意见到父子二人片刻之间便要生离死别,又见这小孩子吴新奇因悲伤过度,便自晕厥便挤进身边,以手扶持,才免了摔倒撞伤之虞,否则便无幸理。周遭之人都为看客,所以也无人注意他这举止,更有那手拿木碗要接人血,以为药引,蘸血馒头以治痨疾,看着众人麻木不仁的神情,少有悲天悯人之状,不觉心中一冷,我爰世人,世人却个个为己之私,而枉顾他人之生命,是人可悲?抑或世情可悲?九指长老长长叹了口气,心生悲哀,心想:这些世人看着自己同胞死亡竟都表现出于己无关的冷默状态,让人沮丧,这样的族人也可复国?他满怀心事,抱起吴新奇走向天宁寺,正午的阳光照得他越发高大,身后却无人看顾,更多得是私下议论纷纷,对其品头论足,以为出家不可管方外之事,他拿走吴新奇纯属多此一举!

多福安身踞高座,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心想:看这些汉人懦弱如斯,看自己同胞受难竟丝毫不为心动,沦为看客,这些人竟而麻木如此,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姿态,一旦祸及己身,便哀嚎辗转于苦难之中,看来这些族人不足为虑,可虑者乃是袁门,天下各大帮派皆臣伏于朝廷,连丐帮也自屈从,那秦于卫虽为丐帮帮主,然而却无领导之能,如果不是有执法长老陈元龙、传功长老戴复古、护法长老彭长春、律法长老陆进元,同心一气,全力协助于他,只怕他一时半刻也做不了丐帮帮主,自前任帮主袁枚去后,帮中似乎再无英雄,这也是无法可想之事,似乎丐帮已无中兴之能,日渐式微已成大势所趋!泉下有知的袁老帮主,恐怕也要生嗔,恨其不幸,怒其不争!

刽子手的斩刀迎着耀人眼目的阳光,目下正是五月天时,天气燥热。他赤膊背上晒得汗珠之下,不知为何他今日左眼跳个不休,似乎将来不祥之事发生,可是随既又想:自己怕着什么?有摄政王多铎四阿哥亲自监斩,又何况还有王府的侍卫,更有昆仑派的新近掌门傅传书,可说万无一失,可是自己内心总是扑通扑通兀自跳个不休,不知却是为何?

多福安看了他一眼。这刽子手知道这王府的四阿哥嗔怪自己今日行刑婆婆妈妈,似乎心有所忌。一道耀人白光闪过半空,行刑的刀向着吴振尘的脖颈斩去。吴振尘双目一闭,只是待死,心中闪过一个念头,终于可以和丘帮主地下相会,一叙衷肠,想那丘方绝帮主一世的英雄豪杰,不想竟而自裁而亡,着实让人扼腕长叹连连,自他去后复明社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不复存在;放眼天下只袁门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礼,余者皆是不堪,就连偌大的丐帮也屈身于朝廷,让人不禁唏嘘,当年前任丐帮袁枚在时,可是反清复明的翘楚,而自袁枚去后,丐帮声威一堕千丈,不复昔年之风光,天下英雄谁与?可惜自己一介书生,不能捉刀杀贼,只能以诗名志,看故国消亡,自古从来事都是国破家亡方知人种贱,人人都是阶下囚,无人可以幸免!

刀落一片寒光——在烈日里让人心中顿凄凉,但是更多的是冷默的眼神。服见得吴振尘性命不保,命丧刀下,忽地一柄短刀凌空飞至,当地一声与这下落的斩刀相撞,竟而将这斩刀击飞。这刽子手老李万万没想到青天白日有人敢劫法场,不由地怯懦地向法场四周看去,以期找到这出飞刀之人。

忽然眼前一花,一人已到吴振尘受刑处,双手一绞将缚在他身上的绳索悉数扯断,那牛筋之绳可是坚韧之极,非有大能耐之人可以扯断,足见这人内功之强。这时踞坐高处的多福安再也耐不住性子,一跃而起,以上而下,飞掌向那劫法场之人拍去。待他看清此人面目之后咦了一声,只见是袁承天,不由神情怔了怔。便是这一怔之间,袁承天将吴振尘拉起,提肩跃出法场,足不沾地向天宁寺方向而去。众侍被这突如其来的场景惊得呆了,还是傅传书反应得快,飞身跃过众人头顶,向着袁承天追去。

袁承天只听身后众官兵鼓噪,大喊着如潮水般涌来,心想:目下的情形是救吴振尘为要,至于吴新奇不会有危险,他被天宁寺住持九指长老救去,料无大碍,所以转身又向南门而去。吴振尘见他奔得匆急,汗湿衣服,便说:“袁少侠,你何苦冒着性命危险救我?”袁承天道:“吴先生你忘了当年宁古塔丘帮主和你情交莫逆,一样壮志说天阔,你虽为文人,却有武人的侠气,眼见大地陆沉,别的文士都噤若寒蝉,唯独先生大义凛然,敢说别人不敢说之话,说出了天下百姓的心声,如果先生今日身死,那世间岂不是大义不张,我辈还称得什么侠义?当年丘帮主也是一时迷失,心智不全,以至自裁,让人引为憾事,——否则以他之能重归中土之日,领导复明社旧部,未始不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礼,争一日之长短;而今故人已去,复明社分崩离析,不复存在,天下少了一股反清复明的势力,这岂不是可悲之事!”吴振尘道:“回想过往之事,丘帮主之豪迈之气度,犹在眼前,只是斯人已去,让人痛不自已。我重回中土,寄身京都,本拟访完旧友,便自南归,心中有感写了一首诗,不想被人举发,要问死刑,如果不是袁少侠援手,此刻吴某早已人头落地了,还谈什么英雄壮志?”

袁承天道:“吴先生心中有故国,我又何尝没有?先前不懂什么民族大义,故国情愁,可是久经忧患,才明白人生在世间的意义?”吴振尘面有诧异道:“袁少侠说来听听?”袁承天又奔出十里,前面是山岰,便在一块大石上坐下,回首不见官军追来,长长出了口气,说道:“从前的人只知道忍辱偷生,时间久久反而自得其乐,人人都忘了自己本来面目,家国的真本姓,把蛮夷当正朔,这也是无法可想,天下人尽不相同,多少江湖门派不能洁身自好,甘愿为清廷鹰爪,个个趋炎附势,不知忠孝仁义?如我们一般,在一般人眼中成了不识时务的人,只有流亡于江湖,秘密结社,那有安身立命之所?”

吴振尘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而今天下看似有道,实则无道,皇帝以仁义之名,行独行之实,虽然宽仁待人,对天下百姓关怀,那只不过是为了暂时笼络人心,以期巩固天下,对异己诛杀,犹以反清复明之势力。——只是奇怪,皇帝似乎对袁门网开一面,并不极力追杀,却不知为何,让人心生怀疑。”他看着袁承天,似乎期侍他回答,以解心中之惑——因为他是袁门少主,众人之头脑,自然明白其中原因。袁承天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他抬头见日头毒毒晒着大地,还好这大石之旁有株梧桐树遮阴,所以心中便不发慌,他只是说道:“吴先生,一时也说不清,咱们以后再说。此地是非之地,不宜久留,不然官军追来,可麻烦了。”吴振尘想想也是,此时也不是说话的时候,便起身又行。

待到前面只见有几处农家,正有农人正房舍前后的田地耕锄,无忧无虑清闲的样子,不远处有绿柳红杏,还有鸡舍,更有大黄狗走来走去,与世无争的样子。袁承天见到此情此景,心生感慨:何日我得闲如此?放下心中理想,放下所有执念,放下心心念念,念兹在兹的清心格格,如那农夫一般戴一斗笠,于青山田舍之间度过余生,无争无求,无情无欲,心地如一,只作一个真正的自我!管他什么军国大事,民族大义,天下兴亡;又理会什么龙争虎又斗?全由他们去吧!正所谓:不为功名不为钱,但求青山藏我身!此生一去亦何求?不见佳人守如玉。桃花庵中有神仙,我种桃花他人看!世上几人如我者,看破红尘皆是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