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白衣天子 > 第70章 初选根据地

明末之白衣天子 第70章 初选根据地

作者:白石源中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06 21:12:43

第70章 初选根据地

张鹿安一行人是在傍晚才来到北隍城岛的。

这座归属于登州建制最北端的有民居的小岛,距离旅顺非常近,原来的驻军已经撤离,只有零散的渔民傍海而居。

明军的巡逻船偶尔过来巡逻一下,收点渔税。

除此之外,别无产出,对于朝廷来说,这个地方太过于鸡肋。

旅顺陷落后,随着旅顺难民的到来,旅顺失陷的消息很快传开,一些本地原住的渔民纷纷南逃,非常担心建奴水师会打过来。

毕竟旅顺失陷后,北隍城岛就成为了山东海防最前线。

好在对于张鹿安来说,北隍城岛剩余寥寥的十余户人家,根本无法左右大局,倒是一件好事。

张喜带人上岸后,拿出了部分帐篷,再利用岛上现有的条件,搭建一些木屋、草屋和石屋,先给所有的难民一个稳定的居所。

张喜命令张氏族丁们开始组成巡逻队进行巡逻,在制高点设置了了望哨。另外妥善安排旅顺难民的生活,好在旅顺难民此刻比较温顺,服从安排,一切井然有序。

问题是粮食不多,张喜一面向岛上渔民求购粮食和鱼获,鼓励岛上渔民继续下海捕鱼,然后用银两和铜钱购买。一面又开始勘探北隍城岛上的土地,看看哪些土地可以种粮食。开始花钱雇佣一些半大的顽童,让他们在平坦的土地上,把一些石头捡起来,较大的石头就挖出来,然后堆放到一个地方,整治出来的土地,再等义勇们到后,进行开垦。

这些都是之前和张鹿安商量好的,一切还算顺利。

张鹿安这边一路上和谭应华聊了很久,他非常敬佩谭应华的忠诚,强烈邀请谭应华留下来,一起为黄总兵等人报仇雪恨。

作为现在东江旅顺军唯一仅存的战士,谭应华伤心至极,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他还是坚持要到登州去报信,然后亲自到京城兵部去说明情况。

也罢,此刻的张鹿安的实力还是太过于弱小,很多东西都是靠着父辈得来的,谭应华身为大明都司,怎么着也看不上一个商人家庭。

张鹿安没有勉强,而是派船把谭应华送到了登州。

张鹿安到达北隍城岛后,先是去看望了养伤的于六等人,于六表示想带人回栖霞养伤,也让兄弟们早日入土为安。

张鹿安反复劝说养好伤再走,可是于六去意已决。张鹿安无法,只好让顾国栋把各条船上剩余的火药罐和其他多余的武器、粮草全部卸下来,留在北隍城岛上,让张喜保管,并分类做好登记。然后让顾国栋驾船载着郭亮、于六和那些阵亡的护卫尸首一起送回芝罘岛。顾国栋完成任务后,把芝罘岛上之前存储的部分粮草拉上,再返回北隍城岛,另有新的任务。

让郭亮到芝罘岛后,负责找车子和人力,然后亲自把于六等人安全送到栖霞后,再返回芝罘,继续主持芝罘岛的建设。

张鹿安带人把载着于六等人的船送走,然后带着张捡、阴六等人用脚步把北隍城岛全岛都转了一遍。

“少爷,这个岛也太小了吧”张捡埋怨道。

“可是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去处。回南直隶老家?地方上的那些大佬们会害怕的。一方面接受东江镇的保护,一方面又避之如瘟神。想想也是令人无语至极。”张鹿安说完就自顾自的向前走去。

经过实地调查,张鹿安发现北隍城岛面积虽小,但是岛屿多山,山峰、山岭把整个岛屿分成了天然的三个区域:山前、山后和山东。

其中山前平地广大,估计起码有上千亩地比较平坦,只要解决了水源问题,再适当的平整土地,种粮食应该不在话下。

张鹿安找来张喜,进行询问,张喜说道“北隍城岛经过丈量,总数四千余亩,其中约有一千五百亩的土地比较平坦,另外的都是有坡度的山地。我们此时解救了旅顺难民有四百余人,多数均为老弱病残,壮丁仅仅六十人了……”

说到此处,果然附近此起彼伏响起了哭叫、哀鸣的声音,没有回来的壮丁的家人,此刻都是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张鹿安心里难受,眼下的难题太多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难民的吃饭问题,然后就是合法性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官府认可。再次是如何才能将此处发展成一块比较可靠的根据地。三个问题犹如三座大山,一度压得张鹿安喘不过气来。

毕竟眼下的大明朝堂,是没有丝毫指望的,崇祯皇帝朱由检,那是一个“重驭世之术,而轻经世之道”的主,他自己精挑细选的内阁大臣更是多为党同伐异之辈:

内斗如奥特曼打怪兽,外战犹如海参战鲨鱼。

若问他们经世之道,多为顾左右而言他,口称忠义,徒呼‘近君子,远小人’,至于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答曰道同者为君子,道不同者为小人。

临战则要么屈膝投降,要么顶多一死报国恩。

大明朝廷此时已经烂透了。

“烂透了,东江那帮人烂透了”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把奏折摔下,王承恩在旁边小心地收拾,旁边的宫女、侍者是大气都不敢乱出。昨天还刚刚杖毙两个多嘴的侍女,大家还是记忆犹新。

此刻侍奉大臣有周延儒、温体仁、兵部张凤翼、锦衣卫骆养性。

原来朱由检刚刚看到了锦衣卫的奏报,东江黄龙所部面临后金大军的连续进攻,从六月下旬一直持续到七月上旬,竟然没有一支援军能够赶到旅顺支援。难怪身为皇帝的朱由检会很生气。

“黄龙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会不会见不到援军而投降了吧?那帮人已经不是第一次投降建奴了”朱由检恨得咬牙切齿。

骆养性不敢回复。兵部张凤翼硬着头皮回复道“眼下应该还在坚守中,山东方面未有奏报……”

“报”内侍太监王坤到来禀报,他之前在宣府任职,坑了沈棨,朱由检反而觉得他有功劳升为内侍太监。

“念”

“通政司上报,山东方面来报:崇祯六年六月十九日,建奴贝勒岳托、德格类汇合孔有德、耿仲明、石廷柱等进攻金州……至崇祯六年七月七日,旅顺城失陷……东江总兵官黄龙以下、游击张大禄、项祚临、李惟鸾……都司樊化龙……把总尚可义等将士兵丁近五千人全部为国捐躯……更有东江都司谭应华,只身一人,为南直隶义商张鹿安所救,送往登州。臣属已助其前往京师,望陛下明察”。

朱由检听到此处沉默了,原本一心裁撤东江军的他,怎么也想不到黄龙那帮人竟然为国捐躯了。他更不敢想的是,当初就是他的一意孤行,把沿海的一些岛屿警戒兵力给撤销,都是他命令的,才让朝廷、让东江面对建奴时成为了瞎子和聋子。

几位大臣此刻也不敢打搅。

“会不会是误传,有没有查实?”

“黄龙的部下都司谭应华已经从山东启程来京,十日内必到,到时候可听听他的详细陈述”。

十日后

满面风霜的谭应华来到京师兵部报到,门子索要好处,否则不让进。这让谭应华愤怒异常“老子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的拼杀,狗日的门子还敢索要好处才能禀报。来,老子给你好处”。说罢义愤填膺,奋起老拳,往门子的脸上就揍。

旁边的门子看到后立刻蜂拥而上,把谭应华一顿暴打,打过之后,还将他双手反绑在门柱上,以儆效尤。准备暴晒一日后再遣送官府。

兵部尚书张凤翼上值归来后,看到门口绑着的谭应华,忙问旁人原因,谭应华缓缓的睁开肿着的眼睛,奋力大叫道“我是东江谭应华”说完就晕了过去。

张凤翼不敢怠慢,赶紧命人解绑,然后去请医官,同时了解原因后,命左右把门子各打了二十大板,全都锁起来,如果有万一情况,再交由有司严惩。

“好好的,尽给老爷我闯祸”张凤翼很生气,这也瞒不住的,赶紧命人往通政司汇报,省的锦衣卫过来调查。

很快医官就来到了,经过检查发现谭应华浑身多处受伤肿胀,折断了两根肋骨,开了几副药和贴膏,就嘱咐多休息。

皇帝朱由检得知谭应华到来后被误打受伤,了解都已经处罚过门子了,倒也没有过多说法,只是斥责张凤翼严加管束部下。让谭应华休息一晚,第二天上朝,他要当面问询。

张凤翼不敢违逆,尽管他知道谭应华此时需要休息,但是待傍晚谭应华醒了之后,还是向宫中通报,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带着谭应华面圣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看着满脸肿胀跟猪头似得的谭应华,听着他详细的陈述旅顺大战的经过,谭应华说的声泪俱下,情真意切,闻者无不掉泪。

朱由检看了一下谭应华进宫时被搜出的东江总兵官的印信,再度默然了良久。

他不理解为何他看不上的人,就能忠心耿耿的战至最后,而他器重的人,却总是做出令他特别失望的事。想了半天,还是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自己没有错,错误还是别人的,是中外臣僚不守臣道,刻意蒙骗自己。

“黄龙有没有可能是诈死?”不知道旁听的哪位大臣发出的质疑。

“什么?”谭应华大怒,扭过头试图找到到底是何人在大放厥词。

温体仁连忙训斥道“圣上面前不得无礼、喧哗”。

谭应华无奈只得再次跪下叩首道“陛下明鉴,黄总兵如果诈死,何必劳我千里送印?况且,南直隶义商张鹿安亲眼所见,黄总帅并一干部属、将军的人头都悬挂在旅顺通津门外呐,山东派人探查一次就会明了。兖兖诸公,怎么能信口雌黄、污蔑烈士啊。”说罢,又大哭拜伏于地。

“南直隶义商张鹿安,这个名字好生熟悉,在哪里听过?”崇祯皇帝朱由检询问道。

“回秉陛下,就是之前登莱之乱时,那个据说阵斩叛将吴进兴的张鹿安,只是他年方幼冲……”温体仁博闻强记,立刻回复道。

崇祯皇帝此时也回忆起来,他还给了张鹿安一个例贡的恩赐,没有想到这么快又再立新功,只是他记得张鹿安才十岁出头,难道这个世界还有比自己更早慧更聪明的人?此人是否可为大明的甘罗?

“小小的一个地方商人,为何要战时前往东江,常言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难道南直隶张家与地方大员还有勾结?一个商人不好好行商,为何专往边疆大员处跑?通贼焉?通奴焉?”周延儒突然出列说道,打断了朱由检的思绪。

这位内斗大家,不放弃任何一个打击政敌的机会,或许他觉得山东系官僚的靠山温体仁和张家有什么关系,或者他觉得张家就是靠着南直隶的张国维而发展起来,反正只要是影响到自己的地位的人,那都不能放过。

但是这样的说法就显得比较无耻了,众位大臣们全都看不下去,加上周延儒之前树敌太多,连内侍王坤也曾经向朱由检弹劾周延儒贪鄙。

捅了马蜂窝,温体仁继续跟没事人似得,他的手下马仔们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弹劾。

众人的此起彼伏的参劾没有令周延儒乱了阵脚,他的狗腿子们纷纷选择上前护主,一时间朝堂乱做一团,朱由检早就习惯了这种朝堂的吵闹,不是特别过分,他都不会过多干预,而是选择任由发展,他觉得这就是权力制衡。

此时的兵部张凤翼站了出来,他觉得不能任由主题偏离了,他坚定的说道“陛下,山东方面已经多次来奏,有逃难旅顺民众均报旅顺城失守,现在整个旅顺都被建奴所占。黄龙等人阵亡应属千真万确之事。如果真被俘虏,或者投降,建奴肯定会大肆宣扬。”

“本兵此话谬已,万一黄龙等人顾忌身在大明的家人,而故意诈死,如何?”不知道哪位多嘴的又插了一句。

“荒唐啊,天下何人不知,何人不晓,黄总帅的全家人原本就在登州城,被耿仲明、陈有时给屠杀殆尽,哪里还会有家人的顾忌和牵盼?”谭应华恨的牙根出血。

此话一出,顿时一片寂静,鸦雀无声。

温体仁轻咳了一声,打破了安静的氛围,出列禀奏道“事实胜于雄辩,已经明了,无须再辩,眼下应该讨论该如何善后”。

众位大臣又是一片无休止的扯皮。

末了,最终朝廷下旨追授黄龙左都督,赐祭葬,找寻黄龙旁支血脉,继之为后,给予世袭官职。建显忠祠,四时祭祀。旅顺之战中阵亡的东江军将校李惟鸾、樊化龙、项祚临、张大禄、尚可义……等均供奉于显忠祠附祀。

朝廷询问谭应华是否想要再赴东江,谭应华心气神没了,表示只愿意归家务农。明廷对于这种没有部属的将领一向是没有好脸色的,那就顺着谭应华的意思,好歹还是赐予了白银两百两,让他回山东老家度日。

至于东江的人事安排,就顺势提拔了原东江副总兵沈世魁,升级为东江镇总兵官,长山岛副将俞亮泰、广鹿岛副将尚可喜、云从岛参将吴安邦和石城岛游击仇震泰均受沈世魁节制,命令沈世魁寻机收复旅顺地方。

最后还提了一句,出于爱护人才的考虑,鉴于南直隶义民张鹿安,年纪太小,应该回乡潜心攻读圣贤书,才不至于多走弯路,着令地方帮助找寻名师辅导。

这一句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特意加上的,他自己就是年纪轻轻就继位九五之尊,因此对于这种年轻就崭露头角的人,特别爱护,比如后来的杨尔铭年仅十五就被任命为桐城知县,这是后话。

只是这样的命令对于张鹿安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