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白衣天子 > 第357章 北直军情

明末之白衣天子 第357章 北直军情

作者:白石源中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06 21:12:43

第357章 北直军情

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张鹿安率领安庆右营终于赶到了山东东昌府临清州。

从盱眙走水路到济宁还算是顺畅,从济宁州到临清州则是河道勉强可供通过,只能集中于河道中间行驶,人为划船的速度不可能太快,偶尔需要经过的闸口,还需要再加上纤夫在岸上拉纤,才能勉强通过。如此一来,整个安庆右营的行驶速度就无法保证了,原本十日的路程,走了半个月才到临清。

临清以北的运河,则基本无法继续行驶了,一来清军南侵,导致南下避难的船只大增,造成河道拥挤。二来天气开始变冷了,更北方的通州一带河道甚至出现了薄冰,通行不畅。

张鹿安果断下令全营在临清下船,跟上次北上勤王一样,将船上货物搬下了船,然后开始在临清城外扎营,接受上级进一步的调令。让孟大江率领水师南下,回到正阳关,放假三个月,三个月后再去浮山。

选择临清城除了本身的地理条件限制外,还有很大的原因是,临清州在此时是山东行省最为繁盛之地,南来北往的客商非常多,各种消息也是纷杂至极。

张家原本就在此地设置有钱庄、商号和见微社分社等机构,获取了一定的情报,但是大部分情报来源都是来源于别人之口,对于战争来说,这种消息来源远远不可靠。

按照张鹿安之前的安排,许由已经提前一步,从芝罘岛那边调集了大量的人手,进入临清城,并且加大对北直隶一带的清军情报进行详细的侦查。

马国勇则是带着人打听凤寿右营的具体位置。

张鹿安在安庆右营在临清城外扎好大营后,就带着张捡、贾得文等少量护卫,来临清城闲逛,才发现临清城内的百姓已经是风声鹤唳。尤其是从北面德州过来的客商,纷纷表示德州已经戒严,不让继续北上了。而且朝廷断定,清军一定会猛攻德州,继而进攻最为繁华之地临清。于是把济南府、青州府一带的驻军精锐全部调到德州加强防守,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济南府城只有战兵数百人,青州府剩下的战兵甚至不到三百人,防守非常空虚。

这一切令张鹿安非常心惊,如果老百姓都知道的事,那么清军会不知道?

清军扬武大将军岳讬是沿着运河南下,只是他们一定就会按照既定路线进攻德州?

当初两路清军在通州会师以后,大明朝廷原以为清军会组织兵力攻打京城,大量明军全部往京师城内高度聚集,清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做出分兵决策,还把每翼兵,再各自兵分四路,组成八路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南猛攻,完全破坏了明军的防守计划。

难道此时还不吸取教训?

张鹿安觉得这个教训很深刻,如果济南和青州的防守空虚至极,如果他是岳讬,就一定会避开重兵防守的德州,而是利用自己的骑兵优势,转而进攻济南和青州。

张鹿安就在想,要不要向上峰请战,前往济南或者青州驻扎。

还在思考之中,然后就看见原本留在军营中的金马儿和莫约日匆匆跑近,张鹿安将人引入到一边比较偏僻的位置,拿出金马儿带来的信,信是许由传来的,上面的军情为:

本月初九,高阳陷落,原蓟辽总督孙承宗被俘后宁死不屈而死。

本月初十,清军前锋叶臣所部已经逼近真定府;与此同时,晋州、深州、武强、沧州等城也是全部遭到攻击,清军主力不知具体去向,北方一片大乱。

原来,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清军主力在多尔衮的亲自率领下逼近了保定高阳城,目标就是已经老迈的大明督师孙承宗。

孙承宗一手缔造了宁锦防线,一度收复辽西五百里,给当时的后金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多尔滚正是看中孙承宗所代表的隐形价值,直接领兵来到了高阳城下。

高阳城的守兵早就被调到了保定城中,此时城内除了衙役和巡检外,没有别的武装,城内一片慌乱。

孙承宗虽然已经是七十六岁高龄,却临危不惧,率领自己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孙等孙家一百六十余人,勇敢地登上城墙,眼神坚定的看向城外阵型严整的清军。

高阳城百姓被孙家的勇气所感染,纷纷拿着菜刀、钉耙、木棍、石头等各种杂七杂八的武器上城协守。

多尔滚在远处看到城上站着的服饰各异的人群,心中嗤笑不已,命令大将楞额礼、伊尔登、昂阿喇、苏克萨哈四将分攻四门,然后就摆上了酒桌,直接沙场饮起酒来,仿佛是完全的胜券在握。

只是就是这只完全由孙家领导,百姓自发临时仓促组织起来的队伍,竟然阻挡住清军的正规军达三天之久。

战至第三天的初九日,清军已经阵亡了2个汉军牛录章京、8个骁骑校、29个满、蒙、汉领催以及其他士兵、余丁至少400人,始终无法攻进城中。

只是此时的高阳城内,也已经是精疲力尽了,战至最后,孙承宗对自己的小儿子说道:

“幺儿,你下城去,躲起来,为我孙家留个后!”

“父亲,儿子做不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儿子无法做到,亲眼见到父亲和兄长们为国尽忠,而儿子却苟且偷生,那样儿子会遗憾终身的。”

孙承宗听完后早已经是泪流满面,好巧不巧,满清巴图鲁瓜尔佳.鳌拜已经身披三层重甲登上了高阳城头,孙承宗的大儿子和一个侄子上前厮杀,被鳌拜接连砍死。鳌拜转头看到了孙承宗,狞笑着向孙承宗走来,孙承宗的小儿子奋勇地挡在自己父亲的身前,被鳌拜挥刀劈死。

孙承宗鼓起余勇,嘶吼着挥刀砍向鳌拜,但是终于因为年老体衰、气力不够,被鳌拜轻轻格挡,然后便将孙承宗踢倒在地,几个满清士兵立刻上前将孙承宗绑缚住。

随着孙承宗的被俘,宣布了高阳城的陷落。战后的清军为了报复,下令屠城,高阳城成为一片地狱景象。孙承宗亲眼见证自己的儿孙接二连三地死亡,见证了清军的残暴,对清军将领是大骂不止。

多尔滚见孙承宗不存在投降的可能性,念在其忠勇的份上,留下全尸,下令部下将孙承宗绞杀(注1)。

至此,孙承宗以及自己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孙等孙家族人一百余人,全部殉国。

而高阳城附近并不是没有明军主力,只是卢象升带领的军队,被阿巴泰率军阻隔在定兴,那个时候的白洋淀还是非常大的沼泽地一片,卢象升的大军根本就不能绕道直接南下支援高阳城,必须从定兴转道南下;

保定城中的保定总兵刘光祚倒是率兵3000人,出城邀击清军,但是很快便被清军将领萨穆什喀率领优势兵力击败,不得不退回城中;

驻扎在河间府的吴襄部有关宁铁骑5000余人、驻扎文安县的祖大乐所部更是有精兵8000余人,均受在河间府的监军使高起潜节制,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无论是吴襄还是祖大乐,两部对于高阳城的求救,没有任何救援的举动,坐视高阳城陷落。

孙承宗和全家殉国的消息传到了崇祯皇帝的耳中,朱由检只是哀伤悲叹,命有关机构从优抚恤,但却对玩忽职守的吴襄和祖大寿没有任何惩罚。

高阳之战后,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突然西向进入望都、定州等地休整,阿巴泰也将所部南移,卢象升得以率领天雄兵、宣大军、大同军和山西兵等南下保定。

卢象升来到保定后,得知了孙承宗阖家殉国后,派人收拾了孙家的遗骸,进行了妥善安置。对于监军使高起潜的见死不救是大加斥责。

高起潜因此更加深恶之,内心对于卢象升,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双方的官司打到了御前,崇祯皇帝内心本来就很烦躁,没有辨明是非,只是对两人都训斥了一顿,要求两人同舟协力,尽快把清军赶出去。

高阳之战后,清军分为东西两路,又开始聚集起来,岳讬率领的东路清军顿兵于沧州城下,多尔衮率领的西路清军则是驻扎在保定和真定之间。两路大军开始了轮换休整,大规模的战斗暂时停滞。

大明朝廷利用这个空档,开始加强催促勤王大军的北上速度,尤其是洪承畴和孙传庭两部人马。

其中孙传庭率领的嫡系人马郑嘉栋所部1500人率先赶到彰德府武安县,杨嗣昌在对建奴和谈方面与卢象升政见相反,便想利用孙传庭来制约卢象升,于是把大名、广平、顺德三府驻军划归孙传庭统领,让他单独发动对清军的进攻。

孙传庭却没有按照杨嗣昌期望的那样做,反而收住部下,专门围剿一些清军南下侦查的散兵们,取得了斩杀“真奴数十级”的战果。

崇祯皇帝见孙传庭这么能干,就准备换掉卢象升,扶持孙传庭顶替卢象升的位置。但是反而被杨嗣昌劝住,杨嗣昌的理由是“临阵换将”历来是兵家大计,只是与此同时,他又示意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兼受孙传庭指挥,这就造成明军内部的内耗非常严重。

注1:《高阳县志》记载孙承宗在城破后,是自缢而死,笔者感觉不符合实际情况,既然被俘虏了,那么最大的可能还是被清兵所杀,按照自己理解写为被绞杀。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