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白衣天子 > 第346章 万历四十七年的荣光

第346章 万历四十七年的荣光

崇祯十一年九月十日

大明京师城内,连日来从草原上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多,大概的内容就是有蒙古的扎鲁特部和喀喇沁部等部,因为天干物燥,准备入关抢劫。

为此,已经有商队向大明官府反应,蒙古骑兵已经加强了消息封锁力度,严禁过往的商队离开草原进入关内,大战的形势非常明显。

十一日,又有从草原逃回关内的商队管事,向官府报告了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

那就是清军出兵了,漫山遍野都是,足足有数十万人,正在沿着草原商道,自东往西狂飙而来。

但是该商队管事随即被官府认定为妖言惑众,给关进了监牢之中,因为朝廷的大员们早就做出了判断,那就是这是清军的障眼法。

按照大明中央朝廷大臣们的理解,草原传来的消息,是清军故意唆使蒙古人放出来的,目的就是混淆视听。

朝廷派员前往锦州前线进行确认,前线战事猛烈,双方均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可是清军仍然没有任何退却的迹象,竟然还增加了兵力,他们由此判定清军的根本目标还是在宁锦防线。

只是身为大明兵部的实际执政者和掌权人,杨嗣昌虽然也是大致倾向清军的目标在宁远和锦州,但是毕竟前年有过阿济格绕过草原,直接入关的先例存在,倒是也做了一定准备。

杨嗣昌作为阁臣兼任兵部,在请示过崇祯皇帝后,以内阁和兵部的名义,下令给原屯驻山海关的蓟辽总督吴阿衡,将驻屯地转移到通州,密切关注着京北一带的布防情况。

吴阿衡是河南裕州方城人,系万历47年的进士,很多人以成败论英雄,却不知道吴阿衡曾经在平定白莲教的军事行动中,表现极为突出,是大明为数不多的文武全才之一。

另外需要提一句的是万历47年的进士是万历皇帝留给子孙后代最后的荣耀,因为这一年的进士及第的人才,出现真正井喷似的涌现。

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有三甲第40名的袁崇焕,三甲第41名的孙传庭,除此之外还有那么多在明末历史中留下浓厚一笔的人物,如何吾驺、梁廷栋、丁启睿、甘学阔、杨文岳、刘宇亮、余应桂、邵捷春、马士英、薛国观、王永祚等等不胜枚举。

作为万历四十七年的登第进士,吴阿衡的表现还是非常对得起他的身份的。

吴阿衡刚接到兵部的命令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了通州,初到通州的时候,吴阿衡的内心还是比较安心的,因为通州驻扎了数量庞大的大明官军。

其中就包括山永总兵鲁宗文、密云副总兵方登元、滦州参将刘邦域、迁安参将丁志德、开平参将洪日升和兴州游击将军秦鼎等山永系统的明军,总数约有人;另有京营总兵黄得功部、参将王之富部、游击王武纬部和游击周遇吉部(崇祯九年阿济格入塞,周遇吉表现突出,已经由都司升为游击)等,兵力约有两万人。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吴阿衡实际掌控的兵力还是非常可观的,总数的军力带来的底气,令吴阿衡的信心倍增。

吴阿衡一面积极布防,一面派敢战之将黄得功和周遇吉等,分别率领少量的骑兵,出塞不断袭扰塞外蒙古各部,竟然取得了杀敌近千的斩获。

只是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不到十天的时间,九月二十日,兵部来了命令,将黄得功、周遇吉、刘邦域、丁志德、秦鼎等部以及从其他各部中抽调精锐,组建援军三万,连夜调往宁远参战,受右都御史兼任兵部左侍郎兼宁锦等辽东地方巡抚方一藻节制,抵御来袭的清军。

方一藻也是主张与清国议和的,杨嗣昌就是通过方一藻与皇太极取得的联系,方一藻曾经亲临盛京城,与皇太极当面谈判的相当顺利,皇太极基本上答应做大明的附庸,双方开展自由贸易。

他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皇太极竟然会刚刚答应和谈条件之后,又突然大举进攻宁锦,难道“信义”二字对于皇太极来说只是一个词语而已?

方一藻看着城外的多铎在宁远城外耀武扬威,内心实在想不通:想不通皇太极为何会突然开战,想不通为何皇太极胆敢绕过锦州城,让亲弟弟多铎率领大股清军,突袭到宁远城外。

宁远的守兵经过多轮反复折腾以后,战斗力已经直线下滑,方一藻深知这一点,他只是希望关内的援军快点到来。

与方一藻的愿望恰恰相反,蓟辽总督吴阿衡则是希望援军尽量晚点离开,或者压根不要走.他的理由更为充分,这些兵力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力量,如果清军越过草原来袭,那么剩余的三万多残兵弱卒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抵抗住清军的。

为此吴阿衡不断通过自己的关系,联系兵部,诉告自己的意见,但是他的正确意见被崇祯皇帝和内阁直接给忽视了,内阁甚至没有准备召集北直隶以外的军队的打算。

吴阿衡非常无奈地看到,自己所能指挥的精锐部下,被纷纷调走,心情非常失落,站在他身边的几位将军也是毫无精神,大家都明白,万一出现大股敌军来袭,他们的下场会是如何。

毕竟蓟州北面长城防线长达上千里,以剩余的区区三万余人,该如何布防?

哪怕孙武在世,恐怕也得抓瞎吧?

吴阿衡非常无奈,但还是出言鼓励身边将领道:

“各位不必灰心,吾量来侵的北虏没有攻坚能力,我等谨守阵地,但有为国全力以赴一条路而已。”

吴阿衡毕竟还是知兵的人,他知道兵力分散的危害,索性在身边留有总兵鲁宗文率领的一万三千名主力人马,作为全军的机动力量使用。

令密云副总兵方登元率兵一万驻扎密云城,严密防备西到慕田峪-白马关-古北口-墙子岭-黄崖峪一线;

令开平参将洪日升率兵五千,驻扎蓟州镇城,防守宽甸峪-大安口-龙井关-喜峰口-青山口一线;

令京营参将王之富率兵五千,驻扎迁安城,防守太平寨-冷口关-一片石一线。

令京营游击王武纬率兵两千,驻扎遵化城,作为三路守军的援兵使用。

吴阿衡在现有兵力的情况下,已经把兵力用到了极致,可见他的防守重点是西线,因为那是阿济格当年入关路线,地势也不是多么险要,推断北虏很可能会沿着清军开拓的熟悉路线进军。

但是这里面有几个重要的纰漏之处:

第一、密云副总兵方登元还算敢战、勤恳,只是他派到驻扎墙子岭的守将名叫范三运,系山西介休范家的族人,系范永斗精心安排的人选,但是三年前因为所谓的 “忤逆家主”,名义上被逐出范家;

第二、青山口位于中路和东路的中间位置,而中路守将洪日升和东路守将王之富关系一向不睦,使得青山口几乎成了两不管地带;

第三、来袭的大军不是北虏草原各部,而是战斗力更强的清军主力。

这三点注定了悲剧必然会发生。

万历四十七年的荣光,将会再次绽开一朵绚丽的花朵,那种惊鸿一瞥的光芒。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