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白衣天子 > 第286章 地荒

明末之白衣天子 第286章 地荒

作者:白石源中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06 21:12:43

第286章 地荒

有了许由在处理相关事宜,张鹿安还是非常放心的。

张鹿安带着张喜和容令漳等人继续坐船一路逆行而上,向着霍丘方向驶去。

许久未曾返回霍丘老家的张鹿安,一路上的心情非常沉痛,从淮阴到霍丘之间的六百多里水路,过了洪泽湖以后,淮河两岸竟然再也没有了任何生机可言,淮河航道两边的河床都裸露在外,船只只能尽可能行驶在河中央,否则就很容易搁浅。

“唉,真想不到今年竟然如此干旱,这都六月天了,竟然还没有下雨,之前在淮阴,听一个固始的船帮说道,上游已经三个月几乎未曾下雨了,长此以往,该如何是好啊。”

张喜也是愁容满面。

“这里还是淮河岸边,还是有一定的水源的,问题是流寇的祸害太严重了,两岸的百姓要么死伤惨重,要么被流寇掳走,除了少有的几个县城还有少量的居民外,旷野之地几乎没有任何人迹可言。如此一来,导致无人修建水利设施,只会加重干旱带来的影响。官府不作为,老百姓为了生存,都逃荒去了,干旱越来越严重,然后就会带来饥荒,老百姓更加活不下去,只会选择铤而走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但愿正阳关那边会好一些。”

张鹿安分析道,正阳关是张家最初的基地之一,有自己的大表哥容令彩在主持农事,想必会比其他地方好很多。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点是张鹿安先入为主的一种希望。

“是的,我大哥不爱讲话,但是唯独对农业生产特别上心,他一定见不得土地荒芜的。”容令漳说道。

张鹿安看向自己的表弟,这个被流寇张一川所部拐跑后,再回来就性情大变的小表弟,突然间才发现,自己与他的沟通交流竟然屈指可数。

因为事务繁忙,如果不是这次回家奔喜,恐怕还不会有这么长时间的相聚。

“表弟,当初发生了什么事情?”张鹿安其实不止一次这么问过了。

容令漳还是那么一句话:

“都过去了,将军。”

显得冰冷而又官方化。弄得张鹿安也没有了兴致继续交谈下去。

战争是残酷的,所有经历过战争、经历过无数次生死的人,都会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战争带来的创伤后遗症,有的人可以克服,有的人则会深记一辈子。

这个真的得看当事人自己进行调解,外人真的无法插手。

如果一个人封闭心门,问再多也没有意义,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只能自己慢慢消化。

船队很快便航行到正阳关,令众人大吃一惊的是,除了靠近河边的一些取水较易的土地以外,其他地方竟然也都是荒芜一片。

一阵暖风袭来,大片的荒草随风摇摆。

风压草低,还能看到不远处的顽童在互相追逐、嬉戏打闹。

“草都长这么深了?大哥这是准备种草养马吗?”容令漳感叹道。

“太可惜了,这么好、这么平整的农田土地,不用来种庄稼真是可惜了。”张喜非常惋惜道。

张鹿安铁青着脸驱马走进正阳关,还是有那么多张熟悉的面孔,纷纷向张鹿安打招呼,这让张鹿安情不自禁心情就好起来了。

只是不种粮食带来的巨大隐患,让张鹿安心中非常烦躁。

张鹿安于是找到正阳关留守的刘廷桂道:

“三舅,这边怎么荒废到这种地步了?”

“还不是被官府给害的。”

刘廷桂娓娓道来:

“我们的田地原本是新开垦出来,按照国朝规矩,本就应该免税三年,如今三年之期未到,寿州知州黄日芳便以赋税难以为继为由,要求咱们提前开始缴纳正赋和辽饷,原本还算勉强过得去,只是这个狗官竟然以上田的标准来征收赋税,上田亩产五石到六石;中田亩产三石到四石之间;下田产两石以下。南直隶粮贱,每石粮在收获季只有八分银子,就拿上田来说,每亩产值最多也就4.8两,而黄日芳规定的纳税额度,包含正课正赋、辽饷和新纳入的剿饷,每亩纳税额实际竟然高达1两,如果只是这样,咱们还可以强撑,关键官府还会有各种摊派,从南直隶衙门摊派、河道衙门摊派、凤阳巡抚处摊派、寿州直隶州摊派等等,每亩税负竟然又要增加一倍,如果再加上人工成本和种植成本、前期种子肥料投入等,真的是种多少亏多少。”

“三舅,我没有听懂,如果按照上田亩产值4.8两来算,赋税成本有2两,就算加上人工和前期投入成本,咱们应该还是有的赚。就算是中田,咱们也是有的赚,为什么说一定会亏呢?”张鹿安询问道。

“鹿安,你忘记了一点,土地并不是咱们自己的,还有土地租金没算,黄日芳不知道从哪里整出来一整套地契,确认咱们开垦出来的耕地都是有原主人的,咱们每年还得将收获的四成当作地租交给地主……”

“我尼玛,这么高?”

“咱们还算好的,毕竟手里有武装,一般人不敢轻易欺负,对于一般的平头老百姓,如果是佃农的话,有的甚至要上缴六成收获,即使如此,还得承担额外的税负,所以远近才会到处荒芜一片,百姓们宁愿流离失所到处流浪求活,也不愿意待在原地等死。”刘廷桂继续说道。

“也就是说朝廷的按亩征税成为了一纸空文?”张鹿安问道。

“不全是,朝廷规定的按亩交税,然后按照每个行省的耕地数,层层施压交税,只要收足一定的税额就行了,至于谁来交,那就是那面各级官吏的事了。偏偏如今到处都是充满裙带关系,真正的地主不用缴税,那么多税额都在转化到自耕农和佃农身上了。”

“如果种田亏损,那么确实没有人愿意种田。那么官府对于土地这么荒着,难道没有什么预案吗?”

“能有什么预案,那帮当官的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主,哪里会考虑的那么远,做个几年,用搜刮来的钱财摆平吏部那帮人,然后到外地再某个好差事,到时候再重新收刮一番,如此循环往复,吏治怎么可能会好?现在最奇怪的一点就在于此,不种田不用缴税,种田才会缴税,而如果缴税的话,收入根本覆盖不了支出。

亏本的生意谁愿意去做?

如此一来,大量的土地荒芜就成为了普遍现象。”

刘廷桂继续介绍道。

“简直是荒谬绝伦啊!如果都不种粮食,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到时候吃什么?粮食问题永远是生存的第一大问题,为什么那帮人却不懂这个道理,难道大明真的缺乏忠臣吗?”

张鹿安觉得很是无语。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