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白衣天子 > 第275章 熬下去

明末之白衣天子 第275章 熬下去

作者:白石源中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06 21:12:43

第275章 熬下去

崇德皇帝皇太极的策略是非常成功的。

他通过全面放手放权,全权任命白登庸负责东江(除了原皮岛、云从岛一带)的经营和防守,这一措施本身就令白登庸感激万分,白登庸有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发誓对“我大清”誓死效劳。

果然,这位军事方面缺乏建树的将军,行政方面却是一把好手。

白登庸先是搜集各个离岛的人口,尤其是将皮岛和云从岛一带残余的人口全部迁移到长山岛和广鹿岛,组织百姓搭建房屋,使得百姓得以安居。经济方面,组织青壮开垦荒地和打渔活动,很快便将长山岛一带的生产逐渐恢复起来。

刚刚经历过一系列大战之后,苦战余生的老百姓,对于能够稍微安定下来,哪怕清国的土地税和粮税极高,但是只要能够生活安定,只要能够活下来,普通的底层老百姓对于家国信念是没有多大概念的。

白登庸推行的政策正好可以满足老百姓的最低要求,所以他的政策是成功的。

当然这也与皇太极的信任有莫大的关系。

反观崇祯皇帝朱由检,采纳了杨嗣昌的提议,决定全力供应关宁,放弃通过离岛骚扰清军后方的战略,可谓一开始就失去了先机。

但是这一切对于张鹿安来说,却不失为一次机会。

通过与杨文岳的相处,虽然此人沾染了很多官场腐朽的气息,但是相对而言,还算是比较务实,不仅没有怪罪桐城营的提前撤离,还主动帮助桐城营上报朝廷,说明相关情况,指出桐城营行动的必要性。

或许是杨嗣昌刚进入兵部,还想有所作为,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

只是朝廷的大政方针,还是需要继续执行下去的,大明登莱巡抚杨文岳执行的非常彻底,只是在沙门岛、长岛和大黑山岛留有三个观察哨所,遍撤砣矶岛以北的一切明军防卫力量,全面收缩回登州城。

已经撤到登州城的张鹿安,从杨文岳那边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印象感觉就是,这个消息绝对是件好消息,北隍城岛太过于狭小了,张鹿安正在发愁如何获取更多的根据地,才能更好的安置越来越多的民众。

如今包括砣矶岛在内的离岛都被明军主动放弃,那么张家完全可以趁此机会,将附近的岛屿全部开发起来,将其发展成根据地。

只是这个想法很快被贾名杰否定,贾名杰称“时机还不成熟”。

“很多人都说大明境内的流寇为何久禁不绝,为何精明如献贼张献忠和闯王李自成那样的枭雄,始终都无法建立牢固的根据地,只能选择到处漂泊,流动作战,这是他们被称为流贼的根本。其实他们一路带着家眷行军,何尝不想稳定下来,只是大明会给他机会吗?”

贾名杰为了解释说明他的意见,反问道。

“大明如今内忧外患,恐怕不一定能够管的过来。如果我是张献忠或者李自成,我会选择西北边境或者西南建立自己的政权,只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了,才能有持续作战的根基,否则只能被撵的到处跑。”

张鹿安说道。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大明虽然内忧外患,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明如今混乱的是朝堂,除了陕西以外,其余地方统治的根基还在,无论任何武装势力一旦妄想建立起对抗中央的政权,必将受到来自朝堂的全力打击,是不可能成功的。之前的闯王就是个例子。登莱也好,东江也罢,各个离岛上面大多土地贫瘠,很难自耕自足,都得靠内地供养。并且离岛多距离陆地较远,容易被封锁。因此只能用作暂时的安置人手,而不能作为永久的根据地。眼下的优势是明、清两方都不太注重这些离岛,我们现在恰恰可以在这些地方,夹缝中求得生存。任何想要走捷径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很多时候真的是别无他法?”

贾名杰已经说的非常直接了。

“别无他法?”张鹿安重复一句,贾名杰点点头。

“慢慢熬吧。”

…………

登莱朱高山山寨

“慢慢熬下去?不行不行,咱们不能再当缩头乌龟了。主家已经给我来信了,信中说道他自从投靠了大清,如今已经是副将了,让我带着人过去,怎么着也有个参将的位置。到时候趁着明军不备,咱们手头紧了,再跨海抢劫福山、宁海一带,抢钱抢粮抢女人。兄弟们,到时候天高皇帝远,岂不快活?”

朱高山山寨的大当家吴嘉应说道。

吴嘉应之前曾是吴安邦的手下游击将军,后来福山战败,两人各自逃命,分道扬镳。

吴安邦后来通过清国密探,获知吴嘉应的消息,特地派人前来通知吴嘉应,招揽他带着手下去广鹿岛投靠。

吴安邦在海洋岛之战后,部下将士们损失非常惨重,亟需更快的招兵买马,因此给吴嘉应开来了很高的空头支票,吴嘉应一时半会竟然被说动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这么想离开登莱,毕竟茫茫大海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去冒险的,这个劝说吴嘉应坚持留在朱高山,熬下去等待机会的人,就是朱高山的二当家汤致远。

汤致远见实在劝说不了吴嘉应,索性闭上了嘴,口中说道:

“大当家对致远有救命之恩,既然大当家的主意已定,致远一定追随左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吴嘉应对于汤致远的态度很满意,开始下令部下提前进行准备。

汤致远原本已经投靠清人,一步步成为北曲山的大当家,后来被张鹿安和于七带人联合围攻之下,所部溃散,走投无路之下,只能投靠了朱高山的吴嘉应。

汤致远毕竟本身就有一股蛮力,凭借着自己八面玲珑的交际能力,竟然后来居上,逐渐坐到了朱高山山寨二当家的位置上。

朱高山的土匪打家劫舍,并威慑登州府南边的粮道,大明登莱地方官是头疼不已,多次派兵前往围剿,都被吴嘉应和汤致远带人给打败。

汤致远劝说吴嘉应见好就收,让吴嘉应暂时投靠登莱官府,登莱巡抚杨文岳也是积极应对,只是后来东江事发,杨文岳急于筹措粮饷事宜,对这件事情暂时放下不问。

吴嘉应因此觉得自己被耍了,心中充满了怨气,这也是他想要跨海投靠吴安邦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是汤致远却有自己的打算,他是坚决返回跨海投靠吴安邦的那部分人群的代表。

汤致远的亲属都在上一次的北曲山之战中被明军所俘虏,好在并没有受到刁难,而是在张鹿安的安排下,由赵西文护送到北隍城岛进行了安置。

汤致远通过调查,了解到自己的家眷没有被杀害后,心里产生了一丝后悔之感,后悔当初贸然投靠了建奴;加上原本以为,鄂多和王可就很快就会返回登莱,然后会第一时间来联系他,可是事与愿违,鄂多等人压根没有派人联系他,仿佛不记得他这个人一般。

两方面的原因综合考虑下,让汤致远下定决心“弃暗投明”,重新回归到大明的怀抱,只是苦于没有所谓的“投名状”,让他觉得无法取信于大明登莱官府。

这下吴嘉应竟然脑子坏掉了,想要跨海投靠建奴,简直是不知死活,真是机会来了,他也亲自劝了两次,可是吴嘉应不听,他也算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了。

汤致远于是派自己的小舅子陈二,悄悄来到了登莱官府,将吴嘉应将要投敌的想法告诉了杨文岳,并表示自己愿意弃暗投明,充当内应,为大明朝廷剿灭朱高山土匪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杨文岳得到消息后,大喜过望,当即允诺陈二,对于汤致远的过往既往不咎。同时派人通知桐城营的张鹿安以及福山都司王来承,令两人尽快带兵前往朱高山,务必要剿灭当地匪乱。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