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白衣天子 > 第18章 拜师和闯祸

明末之白衣天子 第18章 拜师和闯祸

作者:白石源中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06 21:12:43

第18章 拜师和闯祸

张鹿安还不清楚自己平白无故就有了两个师傅,刚吃过午食不久的他,很快困的就睡着了。

张可道来到了门外,想进去又有些犹豫。长年的在外打拼,使他已经失去了和自己孩子正常沟通的处理方法。

张捡正好上完茅房回来,赶紧拜见张可道,张可道轻轻的“嘘”了一声,示意别出声。

“陆道长有说鹿安的腿没事了吧?”

“回禀老爷知道,是的,陆道长已经来看过了,只是说让多休息就好了”。

透过午后的暖阳,张鹿安侧身躺在床上,那微胖的大脑袋正好朝着外面,原本白皙的脸庞,因为几个月在外的风吹日晒,早已经有些黝黑的样子。嘟嘟的小嘴巴好像在咀嚼些什么好吃的。

“臭小子”,张可道笑骂了一声,脸上流露出的是遮掩不掉的舔犊之情。

张捡趁机说了一句:老爷,少爷变化还是很大的,我们躲在院夼的时候,连王百户都在夸少爷聪明伶俐呢。

“小聪明何足挂齿?再说了,利昭跟随陈镖头行走江湖多年,认识人家院夼王粮长,人家估计只是客气的说一下而已。真要说来你们五个这次也多亏了人家,这份恩情一定要铭记于心。我们江湖中人,一向讲究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切记,可以忘记别人欠你的,绝对不能忘记你欠别人的”。

张捡“嗯”肯定的点点头。

张可道说完,然后慢腾腾的转身回房了。

两刻钟过去了。

张捡来到屋内拽拽张鹿安的被子:少爷,少爷,老爷叫你。

张鹿安迷迷糊糊睁开眼,看到张捡后面跟着的张可道,赶紧把被子一掀开,抬头问道:爹,您有什么事吗?

张捡搬了一把椅子,让张可道坐下来聊。

“鹿安,你应当知晓,凡事过犹不及,就比如这中午休息,睡得时间过长反而觉得更加困乏。此次远行,你也算是经历过生死的人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顽劣。现今世间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国朝内忧外患。东北和北方有外患,西北有内患,西南奢安之乱已经持续十年之久,东南红毛鬼更是虎视眈眈。越是乱世,一技之长就显得越重要。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是不行的。因此为父决定,趁着这段时间养伤,你就先跟利昭复习一下功课。等伤好后,再跟丘无极道长练习一下防身术。待年底回到老家,再为你聘请名师”。

“可是爹,我这伤了脑袋,很多东西都忘记了,是不是应该再休息一段时间……”.

张鹿安实在不想这么早就被束缚,听到张捡说起了家底,就算不学无术,一辈子也会不愁吃不愁喝的。

“混账!你老子我不是跟你商量,而是命令!你看看你大哥鹿鸣已经通过了崇祯三年的南直隶乡试了,现在好歹也是一个举人了,虽然去年春闱不利,但是以你大哥的才学,两年后还是有考中进士的可能。哪怕你的姐姐,也是知书达理。就算你的姐夫马应魁,都是熟读诗书,现在虽然弃文从武,但是刀马娴熟。只有你,文不成武不就的。眼下还敢推脱,真是反了你了……”作势要开始全武行了。

“是,是,儿子听从父亲的吩咐。”张鹿安知道再犟下去就得挨揍了,果断先行服软。

张捡觉得好玩,“噗嗤”笑出了声。

张可道看不下去了:你们两个小兔崽子一起去学,谁学不好,家法伺候!

张捡苦着一张脸和张鹿安一同退下去了。

神清宫前休憩草堂下,这里就是临时教室。

张鹿安和张捡过来的时候,意外的发现十六岁的阴六已经坐好了位置。

与这个时代的很多严师不同,陈利昭拿着几本书面带玩味的微笑走了过来,看到端坐在矮凳上的三个大孩子纷纷起身。陈利昭轻轻点点头。

“按道理说,应该延请专门名师的,但是眼下身在他乡确实不便。所以父辈们便安排我教教你们文章,午时以后由丘师傅来给你们讲解武术。你我父辈们也许不知道在哪里看着呢,所以还请你们认真对待。”

“是”三人说的声音一点也不齐整。

陈利昭严肃起来“尔等三人即为同窗,私下里应该互帮互助。课堂上更要言语一致,整齐划一。再来一遍”。

“是”这下好多了。

陈利昭接着说“今天我带来了《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和之前从西昌带来的《幼学琼林》,咱们一步步来学……”

第一次当老师的陈利昭讲课并不出色,与读书相比,三个人都更喜欢听陈利昭穿插一些五湖四海的故事。

第二天的武术课可就没有那么轻松了。丘无极本来就不愿来,如果不是师叔苦口婆心的劝说自己,说有这一段造化,也是一种修行过程,他无论如何是不愿来教这三个小屁孩。

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练法来训练的。“习武之人,初在强身健体。想要筋骨强健,就要勤加苦练。犹如熟能生巧,苦练之后,自然反应快。眼手协调,身手自如。身手好,首要下盘稳重。按照先练下盘、再练拳法、再练兵器、最后练心法的顺序,现在就是增强你们的腿部力量。”丘无极面无表情的说着。

只见虽然还是寒冬,但是张捡和阴六因为蹲马步而额头直冒大汗,两条腿抖得跟筛糠似得,可是仍然在坚持着,因为丘无极真的会揍,揍起来很疼。

唯一相对舒服的就是张鹿安,因为腿还没有好透,所以暂时不参与训练。丘无极也懒得管他,

小孩子身体容易饿着,张鹿安跑到斋堂,找了半天都没发现有什么吃的。毕竟过了饭点,在本就食物匮乏的明末,找个随时能吃的就更难了。

张鹿安找了很久,突然眼前一亮,发现了一个好久都没有见到过的东西--红薯。只是这红薯长得太磕碜了,不仅模样小的可怜,而且特别的细长,比张鹿安的小胳膊粗不了多少。

张鹿安抱着好不容易找到的十来个红薯来到外面,本来想烤着吃,但是这么小的红薯,在上一世都是喂猪的料,用草灰烤熟的话,估计到时候也不剩下什么了。

所以就搬了几块青砖,再从斋堂里拿了一个陶锅,盛上水,把红薯洗干净后,放在锅里。然后用斋堂里的火折子生了火。坐在台阶上,边烧火,边乐呵呵的看着辛苦训练的两位同窗。

煮着吃就是没有烤着吃闻起来那么香,但是对于容易饿的半大小伙子来说,饿的快,这边的点点香味还是转移了两个人的注意。

丘无极立刻察觉到了这个破坏者,一个箭步跳过来一看,掀开锅盖一看,“你把师叔留种的甘薯都给拿过来了?”

“甘薯?留种的?”张鹿安愣住了。

“啪、啪、啪”“哎呦喂,疼啊”“呜呜……”张鹿安又挨了好几鞭子。

“让你学艺,你倒好,竟然开始偷东西了?谁给你的胆子?”

“谁说是偷了,我太饿了,我那是光明正大的拿好吧,怎么能叫偷啊”张鹿安还在嘴硬,毕竟小偷的名声太难听了。

“好哇,那就是明着抢劫,你要当土匪啊”张可道更加生气,手里的力度更大了。

好在陆凌风及时出现,制止了张可道,张可道百般陪着不是,好像张鹿安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一样。

张鹿安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嘟囔着:不就是几个很小很小的红薯吗?

张可道急忙准备大声训斥,陆凌风摆摆手,出声道:鹿安,你小小年纪就认得这甘薯吗?所有人都叫甘薯,你为何叫红薯?

张鹿安:额……

“那你知道这甘薯原产地哪里吗?”

“产自于西方化外之地”张鹿安不敢说的过于超前了。

“那你可知晓这甘薯又是何人从化外之地引入?”

这可难不倒张鹿安,他记得很清楚:“福建的陈振龙于万历二十一年从吕宋引入的,当时的佛郎机人坏的很,不准红薯出口,陈振龙是把这红薯的茎叶藏在缆绳里才带回来的”。一席话说完,大家都愣住了一下,哪怕是张可道,也不知道是谁把这些告诉给张鹿安。

只有陆凌风仍然面色如常“实际上应该是万历八年由东莞海商陈益引入的番薯,甘薯和红薯都是称呼这个番薯。虽然你说的这个红薯随种随活,但是产量却并不高,主要吃多了胀气严重,此前一直在闽越沿海一带种植,并未传播到北方。徐公光启曾经在天津试种,可惜收成并不好。陆某也是之前通过孙抚台才弄到一点种子,如今天干物躁,麦黍收成很低,希望用这红薯来缓解粮食的危机……”

张可道还想作势预打,陆凌风劝解“东西没了,还可以再从南方运过来。人没了,就真的没了。孙抚台也算是一个公心之人,虽然被叛军给放了,眼下已经被锦衣卫逮拿进京了,估计凶多吉少。”

张可道连忙承诺可以从南方把种子再运过来。

陆凌风连忙摆手:今年算是已经错过了,既然已经煮了,大家都来尝尝。

张鹿安连忙捞了一个,本想填到自己嘴里的,想了想,依次递给陆凌风、张可道、丘无极和陈利昭,然后自己赶忙捞了一个。毕竟不像后世打那么多农药,也洗干净了,直接就吃了。

但是味道却不怎么好,不光涩涩的、纤维丝状物还特别多。

“我可算是知道为何大家都不愿种这特别容易成活的红薯了。大明的老百姓是最能吃苦的,某些时候也是最难改变的。虽然眼下种子现在已经不难得,但是味道难以下咽而且还容易胀气,哪里比得了麦香?种的东西没有希望,谁还愿意去种?”张鹿安脱口就说。

张鹿安知道虽然从大局上来说,眼下正值小冰河时期,天气变幻多端,干旱和洪涝灾害接连出现,层出不穷。原有的历史大概到崇祯死后,整体天气才开始好转。尤其是北方,大部分时候已经变得干旱不停,陕西北部少部分地方甚至出现连续十年未曾下雨的现象,粮食产量骤减。

而大明的奇葩赋税制度,至崇祯初年,陕西、山西、山东和河南四省百姓承担了全年税收的百分之四十九,南直隶承担了百分之二十,剩下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广东九省赋税不到百分之三十一。商税是可怜的三十税一,还有大量商人逃税,中央稍微一管,那些清流大臣们就叫嚷与民争利。海关税收更是被那些地方势力霸占了。西北有晋商、北方沿海有沈世魁,运河两岸和江南有徽商,福建有郑芝龙家族……

而北方的各种灾害是更为频繁的,老百姓们实在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

如果北方能够推广红薯的种植,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灾荒,可以延缓大明的灭亡时间?

张鹿安接着说:现在难得的是如何在干旱的年份,把红薯推广开来、如何提高产量和改变这难吃的味道。就像徐阁老在天津所做的努力一样。

陆凌风微微点头。

张鹿安最终在陆凌风的讲情下,只是被处罚默写《千字文》全文一百遍。

闯祸的事被高高抬起,又低低放下了。毫无波澜。

可是在昆嵛山不远处的院夼却遇到了惊涛骇浪和灭顶之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