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 第79章 冲绳行 下(求月票)

第79章 冲绳行 下(求月票)

出发前王建昆从地图上测量了下从长江出海口到冲绳的距离,如果沿着地球曲面的大圆弧走大概是820公里。

按照通气管深度的航速,大概要行驶15个小时,当然不可能全程按最高速行驶,要休息,要测试一下准备制造的导弹,所以到到达时间预计要20多个小时。

此时正是夜间,王建昆把潜艇开到了最高航速30节,找准方向后就直朝冲绳驶去。

王建昆在潜艇内开启了被动声呐,当声呐监听到3海里内有船只时,连接的自动驾驶系统会响起警报提醒王建昆,让他有时间反应,把潜艇往深处开。

一路上王建昆开启超能力收集起铀元素,此时的他因为超能力作用范围上升到了长宽高各120米,所以过滤收集铀元素的效率大大提升了,按照30节的航速,每小时可以收集2.4公斤的铀元素。

待航行了1个多小时,已经离大陆海岸线差不多100公里,王建昆开始调集元素制造小型遥控飞机用来当靶机。

他在潜艇内放置了很多种元素,铜,铁,铝,锌,碳,硅,铬,钼等等都不少,他首先调动铁,碳,铬,钼等元素制造小型涡喷发机,制造完成后在潜艇甲板上进行了测试,发电机成功启动,因为是用来当做靶机的,不考虑长时间使用,实验了能启动并稳定运行1分钟后就可以了。

接着制造遥控飞机的机体,考虑到轻便以及元素组合复杂度,王建昆直接制造了不锈钢机架和碳纤维材质的蒙皮和机翼,而这款遥控飞机的外形是参考的F-15。

当然作为靶机,用于测试王建昆设计的单兵防空导弹,暂时不需要达到超音速,能达到8百公里时速就可以了。

只要导弹能追上并打中这款靶机,那么小舅就能获得一把有效的防空大伞,他的根据地就不怕国家级的干涉了。

因为他那边多山,把防空导弹部署到山腰或者山顶,再配备上警戒雷达,不能超音速飞行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对小舅的根据地都没办法,而超音速飞行在山区是很危险的,只有特级飞行员才有能力在山区的低空进行超音速飞行。

机体制造完成后,王建昆把刚才制造的发动机安装进去,然后再制造出遥控手柄和天线。

因为是在9米多长的潜艇上,起飞没有那么长的跑道,王建昆给靶机加上了两个火箭助推器,然后在潜艇前方临时做了个起飞支架。

接着再制造单兵防空导弹。

这款防空导弹是根据佩里级上的防空导弹修改的,采用红外制导模式,导引头是有信息处理装置的锑化铟多元阵列红外探测器,具有灵敏度高、可全面攻击目标和扛红外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而且由于王建昆是用超能力制造的,锑化铟多元阵列的纯度更高,阵列可以做得更细小更多,用的处理器性能也非常好,所以按照智子的模拟测试,只要目标被锁定,没进入超音速的飞行器都会被咬住并击落。

因为是制造第一枚导弹,必须小心谨慎,王建昆除了留出一点精力来捕获铀元素,其他精力都集中在制造这款单兵防空导弹上了。

花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把导弹和相应的发射装置做好,制造完成的导弹被固定在后甲板的架子上。

这款导弹王建昆准备命名为东海1型,在发射机构外壳和导弹战斗部上刻了DH-1的标志。

以上是智子设计完成后模拟测试出来的数据,所以还需要王建昆制造实物测试下。

此时潜艇已经来到东海中央区域了,离大陆海岸线已经有300公里,而离冲绳美军基地也有400多公里,在这里测试应该不会遇到危险。

保险起见王建昆给靶机和导弹上安装上敌我识别器,导弹只有靠近靶机一定范围内才会引爆战斗部,确保不会误伤闯入这片区域的飞行器。

准备工作都做好后,王建昆把潜艇航速降低到10节,此时海上风浪比较小,天空是一轮弯月和满天繁星。

王建昆先放飞了靶机,按下启动按钮,火箭助推器先点燃,发出两道长长的尾焰,将靶机推向了天空。

离开发射架的靶机的发动机也启动了,靶机在火箭推力和发动机推力双重作用下速度和高度快速攀升,助推火箭在燃烧15秒后就脱离了靶机。

王建昆在雷达屏幕上查看到了靶机的信息,显示着靶机速度已经达到480公里,高度也达到了800米,在绕着潜艇中心以半径1公里的距离绕圈。

为了测试导弹的速度和追击高度,王建昆用遥控手柄小心的调整着靶机的飞行状态。

让其慢慢加速,待加速到时速700公里,高度也达到1800米后,王建昆给靶机发送了最后一段控制命令,让其从潜艇右前方往左前方弧线飞行,并让它上升到2000米,发动机全力加速。

然后来到潜艇后甲板,打开瞄准装置,红外导引头很快锁定到靶机,其在夜空的尾喷口的红外特征在瞄准镜里显示得很清晰。

毫不迟疑,待导弹发出滴——的锁定声音后,王建昆按下扳机,导弹点火,快速的从导弹筒飞出。

发射后王建昆就从后甲板回到了雷达屏幕前观察,已经瞄准到红外特征的导弹不再需要制导,会自动追击目标,而且在夜晚目视也看不清楚,因为就算现在是漫天繁星和弯月,想看到导弹和接近2千米高度的靶机也是做不到的。

10秒过后,王建昆看到显示靶机的小点突然变大了一点,然后就快速消失了。

这表示导弹已经成功命中了靶机,最后时刻的靶机时速是870米,飞行高度是2300米,离潜艇是5200多米,这说明导弹的射高和射程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为了多得到一些数据,下半夜王建昆又制造了4架靶机和4枚导弹,然后一一进行了测试。

后面4枚导弹有1枚没有命中,这轮测试得到的导弹命中率是80%。

导弹的性能基本测试出来,可以命中40米——2400米,距离300米-5500米内的飞行器。

因为其本身就是超音速导弹,除了几个大国有限的几款飞机,其他飞机都不能超音速飞行,所以目前来说给小舅设计的这款防空导弹完全够用了。

今后再看时机,如果能买下或者租下小岛,再去那上面制造更多种类,威力更大的导弹。

测试完成后王建昆又把航速提升到了30节,在接近凌晨时再次根据星光测量了下位置,确保在正确的航线上。

太阳升起后,王建昆驾驶潜艇来到通气管深度,照样保持着30节的航速。

到了下午3点左右,王建昆将潜艇上升到潜望镜深度,在潜望镜上制造了一个红外探测器,观察天空是否有巡逻的飞机。

在确认没有飞机在低空飞行之后,他驾驶潜艇上浮,然后根据太阳位置测算纬度,根据陀螺仪的数据计算行驶的距离,按照推算,此时应该距冲绳不远了。

王建昆在确认天空没有飞机后,在甲板上制造了一个无线电探测定位装置,因为之前有收集到美军的无线电通信密码,所以王建昆在制造完成后很快监听并破译到美军在冲绳的发报位置,当然岛上的广播信号也一起探查到了。

根据这两股无线电的指引,王建昆可以很准确的找到正确的航向。

将潜艇下沉,保留无线电接收天线露出海面,然后以10节的航速往冲绳驶去。

直到天黑之后,王建昆在用红外装置探测一番天空后将潜艇再次浮出水面,此时从潜艇舰桥上已经可以看到远处的灯光了,用无线电监听装置确认一番,发现那就是冲绳主岛,美军海军基地就在靠近东海的这边。在这个方向上美军的警惕性比较低,毕竟海对面的国家目前连个大型驱逐舰都分不到东海区域,只有一些小舰,完全不敢远航,所以基地的值班人员在呼呼大睡,主动声呐没有开启,被动声呐的监听员则在打瞌睡,不然就有可能发现王建昆的潜艇了。

王建昆在制造这款潜艇时只是参照了当时收集到的一些外形数据,至于怎么降噪,只是根据原理制造,没有经过大规模测试,也没有参考的实物,所以在10节航速时分贝还是有93分贝的。

看到远处的灯光,王建昆知道已经进入美军基地中层防御圈了,于是赶紧将航速降低到5节,并且关闭了柴油机,完全由电池驱动。

就这样一点点往前挪动,没有直接对准美军基地,而是往偏北方向。

待水深逐渐降低,王建昆开始用超能力探查海底地形,准备让潜艇坐沉到海底,他则潜水进入美军基地。

因为单人潜水,基地的监听系统就非常难发现了,而且他只需要靠近基地内的舰艇,武器装备,指挥机构120米,就可以把资料全部投射到脑海里。

待水深只有20多米后,王建昆开着潜艇来回巡游,找到了一处海底凹槽,宽度有10多米,两侧是渐渐隆起海底小山,山顶在退潮时离海面可能只有几米,这种有海底暗礁的地形不可能有船只会经过,所以将潜艇停在这就比较安全了。

他驾驶潜艇小心的坐沉到海底,待搅动出来的泥沙沉降好后,王建昆开始准备出艇了。

在潜艇前部王建昆已经预留了出艇的通道,潜水装置也制造好并在长江测试使用过,还有一个小型电动助推器辅助前行。

在前舱里先穿好保暖衣,再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并戴好氧气面罩,一手拿着驱动器,一手按动进水开关,水慢慢把前舱充满,王建昆待内外压力一致后慢慢打开舱门。

出艇后王建昆先适应了一会漆黑的海底环境,幸亏他是有超能力能够观察到四周情况,不然一般人肯定摸不着方向。

把舱门用超能力关上,然后启动助推器,慢慢往上游。

露出海面后,王建昆放下氧气面罩,呼吸了一会寒冷潮湿的空气。

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在观察方位,看了下远处露出的军舰顶部,确认那个方向就是停靠军舰的码头。

重新戴上氧气面罩,用助推器辅助往基地码头方向游去。

此时是夜里10点多了,码头上静悄悄的,只有零星的人走动,码头上停靠的船只全都是熄火状态,岸边的探照灯不时扫过军舰及附件海域。

在离码头800多米处,王建昆就沉到海面下方3米多往前游,这样岸上的人是绝对发现不了的。

随着越来越靠近泊位,王建昆探查的东西渐渐变多了,首先是铺设在海底的声呐,他觉得可以参照,投射到脑海里。

当脑海中出现一个大型的船底轮廓后,王建昆知道好东西找到了,继续往前游,这艘军舰的结构被王建昆一点一点的投射到脑海里。

待王建昆都靠到军舰底部的船壳,还没有将军舰完全投射进脑海,这说明这艘军舰长度至少超过120米了。

而且看着脑海中的军舰中间和上层部分,王建昆发现有飞机的形状,上层还是平直的甲板,按照王建昆听到和收集到的资料,这应该就是一艘航母了。

王建昆绕着这艘巨无霸游了半圈,把它里里外外全部投射到脑海里,知道这是一艘核动力的航母,因为王建昆对反应堆中的铀元素太熟悉了。

此时看着这艘航母里有丰度这么高的铀235,恨不得全部提取走,但是理智告诉他,只要一动反应堆内的元素,肯定会引起反应堆的警报,到时这趟冲绳行就不完美了,今后再进来就更难了。

投射完这艘核动力航母后,王建昆让智子赶紧给这艘航母建模,研究其动力系统,结构设计,还有航母上的飞机也有好几种,都是值得研究参考的好东西。

在航母的阴影里,王建昆浮出水面,看了看头顶外飘的航母甲板,感受了一番这艘人造巨物的压迫感,接着往航母前后观察,发现后方泊位停靠着一艘130多米长的军舰。

于是再次潜水往那艘军舰游去,就这样投射完一艘又一艘军舰,总共投射了5艘大型军舰(4千吨级以上)和8艘小型军舰还有好几艘拖轮和消防船,然后还摸到潜艇码头,此时正有一艘核潜艇停泊在泊位上。

王建昆毫不犹豫,将这艘大黑鱼也投射到了脑海里,让智子赶紧分出算力研究这艘潜艇的外形和消除噪声的装置,好让王建昆给自己那艘小潜艇改造。

码头被王建昆摸了一圈,王建昆脑海里都可以开军舰和飞机博物馆了,于是潜水离开码头,往潜艇坐沉的地方游去。

回程时全程在水下10米左右游动,在电动助推器的帮助下,按照脑海中投射的海底地形图快速的前进,不到20分钟,王建昆就来到了潜艇坐沉的地方。

此时还是初春,海水非常冷,虽然有特制的防寒内衣和潜水服,但在冰冷的海水中待了这么久也受不了,于是用超能力快速打开前舱的出入口,进去后快速排干海水。

脱掉潜水服,王建昆来到生活舱,用微波炉加热了一份午餐肉罐头和一碗之前做好冰冻保存的米饭。

吃饭的时候王建昆询问智子对潜艇消音的研究怎么样了,在得到其已经有初步方案后,王建昆快速解决掉眼前的食物,然后查看起智子给出的方案。

原来方案非常简单,就是在潜艇外壳上安装一层消音瓦,当然这不是普通的瓦片,而是合成橡胶做成的,它必须能够在海水中长时间工作不被腐蚀,而且安装的方法和用的胶水也是特制的。

王建昆没想太多,安装方法和胶水就完全按照刚才那艘大黑鱼的,橡胶组成也一模一样,就是厚度要稍作改变,而且潜艇的外观也稍稍调整了下,好方便把消声瓦粘贴上去后,外形也是能够发散声呐信号的造型。

制造完成后王建昆看了下时间,是后半夜2点多了,此次冲绳行已经成功了大半,拿到了大量的技术,特别的航母和核潜艇,这是全球顶级的武器装备,没有之一,连红色帝国苏联都没有这种大型航母服役。

其上面的多种舰载机也是最先进的,比如有F14、A-7、A-6、EA-6B、S-3、E-2、C-2、SH-3等等。

其中F14“雄猫”战斗机还是世界上第一种可变后掠翼战斗机,还有最先进的EA-6B“徘徊者”电子攻击机,E-2“鹰眼”预警机。

这三款飞机上的技术就够王建昆研究好久了,等小舅的地盘扩大,造几架无人版的去那边测试看看。

里面的电子设备,控制程序等等都拿到了样品,维修手册也有,如果不是自保的能力不够,王建昆真想制造出来试试看。

航母上还有个飞行模拟器,这是给出现驾驶有失误的飞行员进行复飞前测试的,王建昆准备回去制造一个,可以用它先学习下飞行,今后等飞机造出来,就可以快速的上手了。

其他的飞机王建昆查看了下智子整理出来的资料,知道A-6和A-7这两款是攻击机,王建昆觉得并不实用,S-3是“维京”反潜机,C-2是“灰狗”舰载运输机用于快速不定时上舰运输补给和人员,SH-3“海王”直升机则是舰载战斗直升机。

这些也有研究价值,上面的一些技术在今后也可以用得到,总的来说,现在除了陆地装备坦克和装甲车,其他武器王建昆都可以复制出来,就连战略核导弹王建昆都可以制造,因为那艘大黑鱼里就有好几枚,有2枚里面放着的就是核弹头,而且是氢弹头。

趁着是后半夜,王建昆在简单测试了下潜艇在水下电驱动航行时分贝已经降到海洋背景噪声之下后,就驾驶这艘潜艇离开冲绳,带着满脑袋的战利品往家的方向航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