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北宋穿越指南 > 第501章 0496【新朝问题】

北宋穿越指南 第501章 0496【新朝问题】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9 23:48:22

第501章 0496【新朝问题】

父子俩走进垂拱殿,朱铭指着北边说:“我连东宫都没去过,后宫更是没踏入一步,有很多太监和宫女不肯走,你住进去之后自行处理吧。”

朱国祥没接这话,而是问:“艮岳毁了?”

“毁了,但垒出的山峰还在,”朱铭说道,“外延福宫也被拆了许多,只剩殿宇楼阁保留着,围城时给勤王大军做营房。”

朱国祥颇为惋惜:“赵佶劳民伤财建好的,就这样毁了有点浪费。”

朱铭笑道:“你也可以重建啊。”

“滚蛋!”朱国祥没好气道。

朱铭拖了把金交椅坐下,翘起二郎腿,指着垂拱殿的御座:“那位子是你的。”

朱国祥踏上台阶,端端正正坐好,屁股左右挪了挪,嘀咕道:“总感觉瘆得慌,好像被什么托起来,飘在半空使不上力。”

“孤家寡人的感觉?”朱铭好奇问。

“有点。”朱国祥点头。

朱铭说道:“刚进城的时候,张根那些人提了一嘴,让我劝伱在开封登基称帝。”

朱国祥问:“现在称帝好吗?”

朱铭说道:“一旦称帝,就名正言顺了,很多旧宋官员都会改旗易帜,统一天下的速度会快很多。但说实话,各地官员投靠得太快,我心里总觉得没底,不过是换一块皮而已,没有三五年根本别想消化。我先把各地军队收编,利用打仗做出调整,逐渐纳入统一军制。地方官则安排了一些县令,剩下更高级的知府、知州需要你来操作。”

“这几年,也发现了一些人才,”朱国祥说,“还有你带来的那些太学生,有几个已经足以胜任知府。”

朱铭说道:“开封城里,还有一大堆降官。臭名昭著的,我都已经抄家了。又腾换召回几十个县令,跟开封降官加起来,总数有三四百个。这些人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处理,任用吧又信不过,不用吧又寒天下士子之心。”

朱国祥笑道:“选几十上百个通经史、文采好的,让他们进翰林院编书,这不就处理四分之一了?”

“也对。”朱铭点头。

朱国祥又说:“再把四川的佐贰官大量外调出来做一把手,安排一批旧宋官员去四川做佐贰官。如此既能让四川官员升迁,又能加速消化新占地盘,还能安置东京的旧宋官员。旧宋官员去了四川做二三把手,上头有一把手压着,他们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朱铭赞叹道:“还是朱院长有法子。”

朱国祥说:“称帝的事不用着急,得先选定好都城再说。”

“现在无非三个选择,长安、洛阳、开封。”朱铭说道。

朱国祥却有些个人情怀:“北京不行吗?”

?ttд n?co

“你是说幽州的燕京?”朱铭问道。

“就是那个北京。”朱国祥道。

朱铭摇头说:“幽州又是战乱,又是天灾,还有饥荒瘟疫。有些州城,死得只剩下十多户人家。我问过郭药师,即便人口最稠密的燕京,城内百姓也仅剩不到十万人。而且多为平民男子和老弱,金国在卖地盘给宋国时,把贵族、富户、工匠、年轻女子都迁走了。”

首都不是说建就建的,还得有许多前提条件。

如果定都燕京,并非把一堆百姓,迁徙到燕京城去就行。城外乡村也必须有充足人口。周边州县,同样必须有充足人口。

如此,方能提供维持首都的各种物资供应。

朱棣能够顺利定都北京,除了金元两朝的经营,还依托朱元璋连续二十年的移民政策。因为元帝北逃带走大量人口,北方显得极为空虚,辽东、河北全是朱元璋的重点移民区域。

没有朱元璋的二十年移民,朱棣根本别想把朝廷搬到北京去。

维持一国首都运转,每年几百万石的漕米,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它需要周边地区发力,给予大量的民间物资供应,形成一种特殊的首都经济圈。

“那就洛阳吧。”朱国祥说。

朱铭说道:“洛阳土地兼并极为严重,还有大量名门望族,跟旧宋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是想要定都洛阳,须得处理那些大族。”

“你打算怎么处理?”朱国祥问。朱铭说道:“强制迁徙。河南、河北和山东,因为战乱、天灾和重税,都大规模出现无主之地。把洛阳的大族进行拆分,计算他们的土地,打散了强制迁徙出去,用无主之地置换他们在洛阳的田产。空出来的洛阳土地,一部分赏给功臣,一部分赏给将士,一部分配给佃农。”

“这些大族不会反抗吧?而且似乎影响不好。”朱国祥担忧道。

朱铭笑道:“他们若是反抗,正好借机抄家。罪名都是现成的,思念旧朝,阴谋迎立旧宋皇室!”

强行将大族拆分迁徙,这事儿大宋自己就干过。

义门陈氏三百多年不分家,在朝做官的就有400多人,严重威胁到地方统治。

在文彦博、包拯的建议下,宋仁宗决心对义门陈氏下手,并且由包拯亲自主持相关工作。陈氏族人被拆分成290多份,若按后世的行政区划,就是分散迁往全国16个省市。

义门陈氏也没干啥伤天害理的事情,还有好几百人正在做官,面对朝廷还不是说拆就拆?

“国号呢?”朱国祥问。

朱铭笑道:“当然是大明啊。地名都用得差不多了,再换花样也搞不出新意,其实‘元’就挺不错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时乘六龙以御天。只不过国号大元,我总觉得有些膈应,还是大明听起来更舒服。”

朱国祥莞尔:“这属于制度性破坏,那帮官员听了会跳脚的。”

“先做汉王吧,”朱铭说道,“把朝堂班子进一步完善,省部框架充实起来,再寻个合适的时机称帝定都。为了安抚人心和稳定南北,我觉得可以继续采用四京制。洛阳为首都和西京,开封为陪都和东京。燕京暂定为北京,金陵暂定为南京。”

朱国祥说:“迁都洛阳工程量很大,需要时局安定了再说。洛阳的城墙必须扩建,现在钱粮都不够,至少还要等三五年才能开工。”

“这三五年间,正好用来处理洛阳大族。”朱铭也不着急。

朱国祥道:“今后实行阁部制,还是实行省部制?”

“集权是大趋势。”朱铭说道。

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看似制度严谨,实则效率低下,且中书省和门下省依托皇权,很快就将尚书省边缘化。

到了宋代,整体趋势是三省合一。

宋代虽然保留三省,但权力已经虚化,六部也权力减弱,大权掌握在宰相和中书门下省的中书五房手中。

熙宁末年,宋神宗没有征询王安石意见,就自己下令进行官职改革。把大宋的中书门下制,改回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行政效率变得更低,但裁撤了一些冗官和衙门,每年能够节省两万贯开支。

这个改革,在元丰年间制度化,因此又叫“元丰改制”。

宰相权力就此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如果没有元丰改制,宋徽宗还真不能肆意妄为。因为身为宰相的蔡京可以不用那么讨好皇帝,就能依托中书门下制掌控大权,而宰相大权又被其他机构给制约。

以上这些只是大致情况,实际更加复杂。

比如六部就一度侵夺三省大权,是皇帝出手给按下去的。枢密院也曾经能压制宰相,在不断的权力交锋中逐渐衰落。

究其根本,无非吏权、财权、事权的争夺而已,更深层次则是皇权与相权的对抗。

宋代的冗官根源在于分权制衡,设参知政事分走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走宰相的军事权,设三司使分走宰相的财政权。

分来分去改来改去,结果在元丰改制之后,形成一个畸形的四不像怪物,集唐宋两代的各种弊政于一体。

好的没有,坏的全要!

朱铭说:“内阁制在明代是反复磨合出来的,属于一种妥协式集权制度,太监掌控的司礼监具有关键作用。你也不想重用太监吧?”

“当然不想。”朱国祥说。

朱铭笑道:“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今后的皇帝肯定重用太监。宋代的皇帝,最初是提拔翰林学士,用文官来压制宰相和六部。并且牢牢掌控御史台,御史只能由皇帝亲自任命。但最后发现,翰林学士和御史靠不住,他们会跟宰相、尚书眉来眼去。于是,太监不断被启用,到宋徽宗时出现这么多大太监。”

朱国祥无奈道:“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完美制度,政治这种事情,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别说偌大一个国家,就算以前我做副院长,学校里还不是乌烟瘴气的。百年之后的事情,别想那么多,后人自会去调整。实在调不过来,那就等着亡国呗。我们现在设计的制度,尽量靠谱就行。在大方向上,要有利于促进科学和生产力发展。”

“是这么个说法。”朱铭表示同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