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影视世界从药神开始 > 第八七九章 定计

影视世界从药神开始 第八七九章 定计

作者:楞个哩嗝楞 分类:科幻小说 更新时间:2024-10-28 23:05:55

第八七九章 定计

这年月的谋士就没有简单的,虽不如诸葛亮那样精通五行八卦、天文地理,但是一个个的也都是能看明白局势的。即便不是每个人都长于谋略,但是一定都有智计。

成公英的分析是正确的,确实如他所说,王言打凉州不可能兴大军,补给线拉的太长,送过去一石米得消耗一石米,这个投入是收获极其不相配的。若真是拉那么长的补给线,打下了凉州也没用,因为失去了渡河攻打河南的机会。

相对来说,河南地比凉州重要的太多。那里的人口更多,土地更好,水利丰足。这是任何一个成熟的人,都会做的抉择。何况王大将军也可称为军事家,战略家,他更加的不会脑子抽抽了,起大军伐凉。

事实上韩遂并没有搞明白问题的关键,王言为什么打凉州?就是因为这边地贫,种地不太合适,可以大面积种植棉花,而且通西域,可以经商。河西走廊也有相当的战略重要性,是东西咽喉之地,必要掌控。

所以如果韩遂等人足够聪明,他们现在更应该做的,是写信求和。承诺将他们种出来的棉花全都低价出售给王言,承诺商税交给王言。换言之,就是韩遂不依附,不投靠,但是要给王言打工。

那么只要他表示出了这个意思,王言就会立刻罢兵,并且还会与韩遂开放粮食交易,开始更大规模的通商,繁荣凉州。如此一来,韩遂绝对是可以安稳的活到王大将军一统南北之时,绝对是最后一个死的。

但是可惜,韩遂等人没有领悟出来王言的意思,或者就算是想到了,也不甘心这么做,因为那是真正的苟活。

现在反抗,至少保证着自主。可一旦开放,让王言进入凉州,韩遂等人毫不怀疑,彼时定然是兵不血刃,凉州就没了,他老韩就成骨头架子了,想跑都跑不了。

沉吟片刻,明白了成公英的意思,韩遂点了点头:“孟晦之言大善,若与吕布相持,王言必不大举兴兵来攻。然我等若能速胜,王贼亦未必来攻,实在得不偿失。今吕布、张辽有兵五万,且大半乃匈奴、鲜卑、羌等蛮夷,其战力必然不足。

如此,我当求速胜。若一战功成,将吕布、张辽打出北地、安定二郡,王言知我军强,必不复扰。孟晦以为如何?”

成公英踱步思考着,他当然清楚,若是能够速胜,让王言知道他们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不敢轻易劳师远征是正确的。但他觉得王言太过强大,而且对手下的军民好的过分,如果吕布、张辽在凉州吃了亏,死了许多的军卒,那么难保王言不会不顾河南的袁绍,怒而兴兵。

这种事儿是有极大可能发生的,因为王言本就不是一个合常理的领导者,古往今来,从未有这样的一个人,对豪族如此的仇视。那么现在有了这样的一个人,干出什么意料之外的事都不难理解。是以在敌对状态之时,就不得不去考虑考虑这种意料之外。

….

他顿住脚步,说:“主公,吾以为还是相持为上。王言麾下之军战力极强,前番与袁绍河北之战,十万便败袁绍之五十万大军。今吕布、张辽领两卫一万五千之兵,又挟数万蛮夷之军,万不可小觑。若求速胜,纵有蛮夷助力,亦恐其事难成。

况王言厚待军民,极为推崇先汉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言,其麾下军民彪悍勇武,若果真速胜,王言未必不会起大军远征伐我。主公莫要忘记,王言不过三十,正是壮勇之年,纵然晚几年伐河南亦无大碍。主公当三思啊。”

“王言强则强,然吕布乃匹夫,其与张辽领军,本部兵马不过一万五,余皆蛮夷。而蛮夷是何秉性,我等皆明了。吕布、张辽二人领数万蛮夷成军,十分战力去五分,不过人多势众而已。今地利、人和在我,我兵倍多于吕布、张辽。当发大军,求速胜。若不能胜,再求相持为时未晚。”

这是韩遂一思,二思,三思出来的决定,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干他娘的。又不是几十万大军在这里,真正的精锐只有一万多人,没什么好怕的。吕布确实勇猛,那又如何?

……成公英默然,拱手道:“英听令!”

“令梁兴、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成宜、马玩、杨秋八将,领军五万。联络匈奴、鲜卑、羌胡各部,汝亲自游说,言明利害,起兵十万。如此十五万大军,共讨吕布。”

“是!”

成公英应了一声,匆匆出去安排。现在还不是打仗的时候,整军就要整上两个月,现在已是初冬,前日才落了一层薄雪,纵然他们有棉衣,但也没有那么多的棉衣。

再者就算有棉衣,冬日打仗的消耗也要更多,这是极不划算的。所以这一个冬天,都是整军的时间,真正的大战,还是要到开春以后。

于是这一个冬天,韩遂就在整军备战,进行冬日的训练。同时也在四处联结,积极游说匈奴等蛮夷各部,组建联军。

事实上也不用他们游说,毕竟凉州百万人口,五六十万都是被王言打的跑到了这边,他们当然明白王言有多可恨,多该死。只是可怜他们没有办法抵抗,冬天打不过,春天想要再打的时候已经被消耗了生力,各部想法不一,也团结不到一起,发大军去干王言,始终没有一个挑头的。

或者本来有挑头的,但是在过去的多年时间中,都被弄死了,真正的苦王言久矣。

如今韩遂挑大梁,并且自己出动五万大军,蛮夷各部参加的十分踊跃,出人出马,嗷嗷叫着要干王言,重回先前的土地,解救他们的同胞。

韩遂堪称振臂一呼,云集景从,共襄干王言之盛举。

他们都想的很美好,蛮夷想着能够一下子打回去,还能到王言治下去抢掠,韩遂则是想着就算起大军干不过,也可以维持住局面。他们有一个共同,就是没想过战败了会是什么样。

….

确实,这也是不用想的,又不是没有例子。只不过他们并不认为会失败,至少也能稳定住,不至于被打崩溃。

他们承认王言的强大,但不会认为主力没来,只有一万五千兵马的情况下,仍旧强大。

王言十万兵力打袁绍五十万兵力,还把袁绍打的狼狈南逃,丢了河北,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没有人会怀疑王言麾下军队的彪悍。

但说到底,全天下真正跟王言的大兵团交过手的,也就只有袁绍一人而已。对于王言到底强到了什么程度,认知最清楚的也是袁绍及其麾下的人。

也只有他们才最清楚,先前的河北之战,去除了太原那边的战斗,在整个太行山以东的地区,王言投入的直接参与战争的一线部队,只有不到五万。余下的十来万军队,全是后勤打杂的,几乎没有战争体验。

正是这五万军队,打败了袁绍在这边的四十万人,而且并没有爆发出歼灭战,从头到尾都是有来有往的战斗。就是这样,还打崩了袁绍的四十万大军。

主要原因肯定是袁绍撤军跑路,丢了斗志,乱了军心,若不然如此有来有往,袁绍方面没有重大失误的话,必然还要打上个一年半载。这是因为王言不打城战,不求速胜。

但即便如此,五万人把袁绍四十万大军打的不敢出城,也足以说明王大将军麾下战斗力的强悍。

更为重要,更为先进的是思想,军卒们打仗不是为了吃饱饭,他们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穿暖。吕布、张辽麾下的士兵都清楚他们这一次攻打凉州,目的就是在于棉花,要让更多的人冬天能够离开屋子。而他们也在给卷席的蛮夷军卒上课,让他们有美好期盼。

这就是战斗力的保证。

而这些,都是韩遂以及蛮夷部落的头人、首领们,所不能理解的……

“大将军,郭嘉来信,韩遂尽起大军,同时联结蛮夷诸部,欲一战打退我军,来春必然交战,请大将军指示。”

贾诩拿着郭嘉的来信,找到了王大将军汇报。

不是他私自翻阅信件,而是郭嘉的信就是送到将军府的,而不是送给大将军的,这是两码事儿。贾诩是将军从事,正经的大秘书,领导着将军府的工作,来信自然是他先知晓。

王言接过来看了一眼,随意的将信扔到桌子上,笑问:“文和以为如何?”

“韩遂此举,在于士强与我。盖因我之所在,去凉州千里,劳师远征得不偿失。其以为一战而退吕布、张辽,我自不再兴兵往攻。然种棉良地,乃我必取。故而诩以为,此战必打,然不能待敌攻我,我当先攻。

韩遂欲一战逐我出凉,我欲打残韩遂,或可速承凉州之地。今冬廖化可不攻草原,而攻韩遂,来春其生力已丧,如何攻我?

吕布无谋,张辽虽稳重,然无能统御大军。此二将领数万兵马,恐力有未逮。而我三年之内无南下之意,领军训练、防御、备战之事,从军司马便能胜任,我大将清闲无事。是故,或可抽调几位将军,再抽调各军骑兵,往凉州增援,以分领蛮夷之军。

….

再有郭嘉坐镇,破敌谋行我计,如此当稳操胜券,必下凉州。”

“便依文和所言。”

王言含笑点头,“除草原、东北以外,各部抽调五百轻骑,赵云、太史慈、高顺、张、高览五将入凉州增援。调拨军械粮草,即日启程,开春之前必要送至北地。”

“是!”

贾诩起身行了个礼,转身快步离去。

没有再管旁的事情,王言继续看着手中的书。

不被打疼一次,那就永远不长记性。人们的成长,就是来自于吃亏上当,毕竟从小到大,家长、老师还是其他的什么人,给讲过无数的大道理,也没有听进去,只有自己经历了才刻骨铭心。

有的人吃了亏,上了当,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种人会有进步。有的人不会,记吃不记打,这种人大概平庸。还有的人,既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还是不后退,这种人或许平庸,或许成功。

袁绍是会进步的,他很难得的有了霸气,有了决断,一门心思的干王言,结果被王言打崩了家底儿,还狼狈南逃,自然就会有教训。而这教训让他在面对王言的时候,心生畏惧,未战先怯。

所以即便知道王言在攻打韩遂,即便知道抽调了能打的将领以及精锐的骑兵,远征凉州,他仍旧不敢在这个时候挑衅王言,不敢乘机渡江再来一次北伐。

他不敢赌,他手下的人也一样不敢,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说起过王言了,都在下意识的忽略。如果真的北伐,如果真的失利,那袁绍就彻底完了。他再没有基本盘做缓冲,可以保留部分生力,曹操是不会放过他的。

也是如此,王言才会那么调动。给袁绍八个胆子,都不敢主动来找事儿。事实上即便是袁绍真发兵来攻,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没了能打的将领,不是没有将领。实在不行,王大将军挂帅出征也是可以的。

一晃眼,又是好多年没有亲冒矢石的打仗,有时候想想还是挺想活动活动的。

王大将军微笑着将书翻了个页,东汉存世的书,可以说大部分他都看过,毕竟他掏空了大汉的皇室藏书,也有蔡邕的藏书,以及他弄死的那么多家族的藏书,之前随同袁绍跑路的豪族之家更是有很多藏书,有的被烧了,有的被夺了过来,基本上他都看过。

现在看的书,都是现在的那些文人写的,不少的书都是相当有水平的。事实上出版的书他都在看,正是通过这些书,他才能掌握到现在的文脉。

当今真的堪称文华盛世,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太多影响,得益于王大将军的各种政策,现在整个大汉的文风十分鼎盛,百家学说迎来复兴。以往只有几页的文昌报,如今出一期都是跟一本书一般,实在是内容太多,都不能舍弃,只得往厚了做。

….

为此,不得不新开了五家报社,分别是医学专刊、农学专刊、工学专刊、将军报以及民生专刊,分薄文昌报上有关于此的内容。

将军报自然是将军府的报纸,基本内容跟给官吏看的内刊差不多,但是更注重的还是思想建设,都是各种的先进事迹,各种的表彰,还有一些大事。

民生专刊顾名思义,就是专讲民生,还额外多了一些娱乐的内容,在传播思想,治下实际情况之余,专门找士子编故事,丰富百姓精神生活,这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扫盲的工作是一直在进行的,学童有老师教,岁数大的则是有夜校。即便王言没有对文字进行简化,也没有搞什么汉语拼音,但这么多年下来,最新统计的识字率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

这个基数已经相当庞大,再有个十年八年,单就目前的人口来讲,不认字的死上一批,再有一批学会识字,基本能达到百分之八十。再过二十年,这个数字将会是无限接近于百分百。

之所以不是百分百,则是要考虑到残章人士,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先天不足,后天受创,都是有可能的事。

也是如此,王言才会新增了报纸专刊,他的报纸是给治下的人看的,不是专门印出来卖到领地外去赚钱的。现在认字的人多了,能够自主看报纸了,这才是关键。

这些事都是相辅相成的,以后的文风只会越来越鼎盛,越来越繁荣,思潮一浪接一浪,涤荡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日常感谢投的好哥哥们支持、

感谢投推荐的众位哥哥们支持、

感谢默默看书的大哥们支持。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