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151章 口水不争气地往下流

第151章 口水不争气地往下流

第151章 口水不争气地往下流

2月1日,交道口电影院。

方言一家四口整整齐齐第出现,售票处排着长长的购票队伍,场面蔚为壮观。

得亏提前买了预售票,坐在第二排。

不一会儿,《少林寺》电影正式放映。

漆黑的影院里,回荡着主题曲的声音。

“少林,少林。

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

少林,少林。

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

听到这里,方言渐渐地想起了自己上辈子曾经一天之内连看三场的“壮举”。

毕竟在《少林寺》之前,华夏电影既没有“娱乐片”的概念,也没有“武打片”的说法。

高义摇了摇头。

方燕昂起下巴,“我才不考中专,我要上大学,我要圆了哥哥姐姐上大学的梦想!”

方燕蹦蹦跳跳,“你能写本武侠小说吗?”

一翻不要紧,一下子就陷进去了。

高义走到儿子面前,却见小高一言不发,紧紧盯着手上的《燕京文学》,眼睛一眨也不眨,看的津津有味,嘴角不自觉地流哈喇子。

杨霞没好气道:“今天带你看了《少林寺》,接下来这学期,给我好好学习。”

………………

刺激!

“你小子唬老子呢,看个杂志能把口水看出来,里面是有金子,还是有美食啊?”

小高吓得一个激灵,赶紧擦了擦口水。

“胡闹!”

方燕眼前一亮,惊喜连连。

方言摸了摸小妹的头,和杨霞各自牵着她的一只手,手拉着手。回到南锣鼓巷。

“哥!哥!”

不等方言张口,方红皱了皱眉,“你哥怎么能写武侠小说这种通俗文学呢!”

小高把杂志递了过去,“不信您自己看。”

“你还真是属蛇的,顺着杆子就往上爬。”

“爸!”

虽然故事很简单,改编自《十三僧棍救唐王》,但武打片重点不是剧情,而是打戏,招招凌厉,拳拳到肉,完全是感官上的享受。

“真的吗,哥?!”

“谢谢刘叔叔。”

就连杨霞,都看嗨了,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和儿女们聊《少林寺》,嘴上就没停过。

“忙碌了一天,我准备吃個美食犒劳自己,寻寻觅觅,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就在万家灯火处……事实上,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都多大的人了,还流口水。”

“还真是美食,写得真好吃,不,好看。”

“看什么看,马上就要参加中考的人,看什么武侠小说,什么小说都不准看!”

“你这话倒听得挺提气的,这样吧,如果你能考上重点高中,或许我可以考虑考虑。”

“口水都流出来了,赶紧擦了。”

“通俗文学也是文学啊,为什么不可以写呢?”方燕嘟囔着嘴,“爱情小说不也是通俗文学嘛,哥不还是给我写了《山楂树之恋》?”

高义起初不以为然,随手翻了起来。

每一篇散文,不仅写了吃上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更是把美食整个制作流程写了出来。

刚到院子里,就被刘东方喊住,他从屋里拿出一捆《燕京文学》的样刊,说刚刚邮递员来过,但方言家里没人,于是替他们代收了。

“爸,我这是情不自禁,完全是看这个给看的。”小高指了指罪魁祸首,《燕京文学》。

方言和方红互看一眼,眼里颇为欣慰。

方红摇头失笑:“我已经拜托小雅给伱辅导,中考前这段时间,再加把劲知不知道?”

方燕满口答应下来,“我会的!”

《少林寺》在全国掀起了观影狂潮,一毛钱的票价被持续地炒高,但仍然一票难求。

再过几天,《舌尖上的中国》就要发表了。

方言从里面抽出一本,双手呈了上去。

高义白了眼。

“你不是一直说想再看一遍《少林寺》吗,一会儿吃完饭,我们就去电影院。”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

这个烟火味,不仅是文字的韵味,更是美食的香味,简直跃然纸上,注入灵魂。

好看归好看,就是容易让人越看越饿。

“咕噜,咕噜。”

高义本能地吞吞口水,特别是看到腊味。

年夜饭才过去没半个月,吃进嘴里的腊肉、腊鱼的味道,仿佛还留在口中,唇齿留香,忍不住地回忆起那一天大快朵颐的场面。

“爸爸,您说方言写的‘葱烧海参’、‘北京烤鸭’、‘鱼香肉丝’这些,是不是比《少林寺》里的‘田鸡粥’、‘烤狗肉’,更好吃啊?”

小高抿了抿嘴。

“明知故问。”

高义斜睨了一眼。

“这里面我最想吃的就是那道九转大肠,保留了大肠的原汁原味,嘶,一定很好吃。”

小高又不争气地流下口水,馋死我了!

好巧不巧,正值中午,石库门的灶披间里,几户人家挤在一起炒菜做饭,锅碗瓢盆的响声,能传遍整个弄堂,菜香也弥漫开来。

飘在过道里,也乘着风钻进人的鼻子里。

简直是身临其境一般,高义越看《舌尖上的中国》,肚子越是“咕咕”地叫个不停。

“还说我不争气呢,您不也一样。”

小高撇了撇嘴,就听高义板着脸说,“你刚刚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爸,我说、我说什么时候开饭啊?”

“吃饭啦,吃饭啦!”

伴随着妻子的喊声,高义父子立马来到餐桌,明明桌上的午饭跟往常一样,但他们却忽然觉得是清汤寡水,有一种难以下咽的感觉。

“妈,你这菜怎么没有发光啊?”

小高边分碗筷,边问。

妻子瞪了眼:“菜发光,那还能吃吗!”

“能吃能吃,上面都写了,真正的美食在食客的眼里,是能散发出万丈光辉。”

小高举着《燕京文学》,语气认真:“也没有锅气,妈,这样的菜是没有灵魂的。”

“是啊,锅气是一道菜的灵魂。”

高义俨然一副美食家的作派。

“什么乱七八糟的,赶紧给我吃!”

妻子拿起筷子,拍在桌上。

高义和小高缩了缩头,乖乖照做。

小高对着萝卜汤,像法师施法一样,嘴里不停念叨:“这个是鸭血汤,这个是鸭血汤。”

然后,对着热气腾腾的米饭喊,这个是“蛋炒饭”,又对着鱼喊,“这个是鲤鱼焙面”。

自我催眠了一会,小高咬了一口,直接破功,哭丧着脸,“这个不是蛋炒饭。”

“你神神叨叨什么呢?”

妻子皱眉,以为儿子脑子出问题了。

直到高义把前因后果说了个大概,她才明白儿子是中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毒,把手一伸,“有你们说得那么神嘛!拿给我看看!”

高义把杂志双手奉上,“老布啊,这方老师写的‘拌萝卜丝’,‘烧小萝卜’,我看着就蛮好吃的,晚上我们就吃这个好伐?”

“萝卜?”

妻子低头一看,视线不自觉地被一句话深深吸引。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王硕看到这里,把杂志砸在桌上,“方老师写得好啊!”

“可不是嘛,而且发表的时候也好,正好就在咱们要开烤鸭店的档口!”

叶晶搓了搓手,兴奋不已。

王硕沾沾自喜,“瞧见了嘛,哥们出这个烤鸭店的主意,是不是很明智?”

叶晶竖起大拇指:“因为方老师的文章,全聚德那儿真的是满座,根本抢不到位子。”

“这哪儿成啊,咱们的烤鸭店也赶紧开起来。”

王硕笑道,“方老师给的这泼天富贵,必须得有我们一份!”

不单单是全聚德,但凡是散文上提及的饭庄、餐馆,这些天统统生意火爆,远超平常。

在《少林寺》掀起全国武术狂潮的时候,《舌尖上的中国》也在大江南北扬起美食的热潮。

本来华夏自古便是“民以食为天”,美食对老百姓的诱惑是刻在骨子里。

何况这年头,许多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对“吃饱”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对“吃好”更是一种说不出的向往。

《舌尖上的中国》渐渐地变成了精神食粮,不少人甚至在啃着窝窝头,喝着玉米粥的时候,都会就着方言这些散文下饭,满脑子想象着文里的美食,望梅止渴。

也有的人家,干脆就把《舌尖上的中国》当成了菜谱。

按照方言写的配方和步骤,变着花样地给家里做出干贝烧白菜、塞馅回锅油条……

特别是萝卜,因为这会儿正是白萝卜大量上市的季节,水灵灵的萝卜清爽可口,口感嫩脆,而且能补气,堪称“小人参”。

方言特意多写了几种吃法,一不小心,就带动了全国萝卜的销量。

供销社、菜市场的萝卜被硬生生地抢光,以致于供不应求、萝卜告急。

甚至有的地方领导被惊动,紧急开会,协调各方,调拨萝卜,满足人民群众的的需求。

这下子可真的是萝卜开会!

为了萝卜而开会!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