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444,拜占庭再起 > 第219章 大方阵和射击军

第219章 大方阵和射击军

第219章 大方阵和射击军

马车停靠在大皇宫外,以撒跳下车,骑上马,正好碰见了迎面走来的皇弟曼努埃尔。

曼努埃尔的身后还跟着一小队士兵,他们个个人高马大,头戴铁盔,身着绯红色蛮族服饰,披着全身链甲,手持双手战斧,身后背着一面筝形盾,腰间斜挎一把罗姆法亚剑。

“哥哥,你回来了?”

曼努埃尔见以撒急匆匆走来,脸上露出腼腆的微笑。

“瓦兰吉卫队?你怎么把他们带出来了?”

以撒望着这支维京战团,有些惊讶。

“哦,父皇说,他已经老了,不再管事,皇宫附近都有近卫军驻守,也没什么人会对他动歪心思,就把瓦兰吉卫队分为两份,我们两个一人一份。”

瓦兰吉卫队,东罗马帝国最著名的常备雇佣兵团,巴西尔二世首创,最初由北欧维京人和东欧罗斯人组成,平时负责担任皇宫护卫,战时随皇帝一同出征。

瓦兰吉卫队属于重甲步兵,很好地弥补了东罗马帝国在步兵领域上的不足。

当时,东罗马军区制逐渐没落,军区农兵战斗力差,作战意志低下,瓦兰吉卫队的重要性水涨船高,他们和铁甲圣骑兵互相配合,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无论是维京人还是罗斯人都是骁勇善战的民族,偏爱丹麦重斧,不太喜欢传统的东罗马罗姆法亚剑,战斗起来大开大合,不管不顾,是野蛮,鲁莽和残暴的代名词。

瓦兰吉卫队在当时的欧洲可谓是名声显赫,不少返回家乡的瓦兰吉人将君士坦丁堡的趣闻传回了斯堪的纳维亚,这导致愿意加入瓦兰吉卫队的维京战士越来越多,许多著名的维京酋长都曾在瓦兰吉卫队中担任统帅,其中就包括“最后的维京人”,传奇征服者哈拉尔德。

东罗马皇帝一度非常喜欢蛮族佣兵,这些外来的武装力量不仅更加勇猛善战,而且与国内的政治斗争牵扯更少,不会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地位。

在帝国昌盛时期,瓦兰吉卫队的军饷十分充裕,每年都会有一些向往富贵的瓦兰吉人来到君士坦丁堡,向皇帝讨要一张长期饭票。

这种常备佣兵的军事体制在早期确实保证了瓦兰吉卫队的战斗力,但也正是因此,瓦兰吉卫队压根没有融入东罗马帝国这个大家庭,依旧保留着他们原先的习俗和语言。

百姓排斥他们,因为他们生性野蛮,不服王化,还偏爱酗酒。

官员讨厌他们,因为他们对罗马帝国完全没有什么向心力,他们的誓言和忠诚全寄托在皇帝的身上,相当于皇帝的私人佣兵。

皇帝喜欢他们,但出于政治需要,一直不愿将他们本土化,有意地将他们摒弃在官僚体系之外。

后来,东罗马帝国陷入危机,铁甲圣骑兵在曼奇科特会战中几乎全军覆没,瓦兰吉卫队也在后续的底拉西乌姆会战中被同为维京后裔的诺曼骑兵击败,自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重现往日荣光。

不过,皇帝们实在太过钟爱这一支蛮勇无双的重甲步兵,哪怕节衣缩食,解散农兵,也咬着牙保下了瓦兰吉卫队的编制。

与铁甲圣骑兵相比,瓦兰吉卫队要幸运很多,逃过了被正式解散的命运,跟随着东罗马帝国见证了巴西尔二世开创的马其顿盛世,见证了阿莱克修斯大帝营造的科穆宁中兴,也在沉默中陪伴着帝国迎来了生命的终点。

15世纪后的瓦兰吉卫队人数很少,已经完全沦为一支仪仗队,丧失了绝大部分的战斗力,仅在皇帝出行时负责维持稳定。

也许,每当巴列奥略家族的几個末代皇帝看见身边衣甲鲜明的瓦兰吉卫队时,也会依稀回想起巴西尔二世的荣光,对抗强敌的意志也能坚定几分。

二十年前,以撒刚刚来到君士坦丁堡时,约安尼斯八世的瓦兰吉卫队只剩下两百多人,装备差,战斗力低下,也并非全由维京人和罗斯人组成,兵员驳杂不堪。

后来,君士坦丁之战结束后,君士坦丁十一世极力要求重整瓦兰吉卫队,以撒也就顺着他的意思,将从奥斯曼军队中俘虏的一些罗斯人交给了他。

君士坦丁十一世十分高兴,拿出百分百的热情认真训练他的瓦兰吉卫队,又从立陶宛招揽了一些闲散的罗斯佣兵,经过十年的发展,逐渐扩张到如今的八百人。

也许在这位老皇帝的心目中,现在这个由以撒重整的东罗马帝国掺杂了太多新时代的元素,让他感到有些不适应。

他最向往的,依旧是当初那个由查士丁尼大帝和巴西尔二世开创出的盛世,而非一个由军队,海盗,商人和探险家占据主导地位的王朝。

“哥哥,你的那一支瓦兰吉卫队就在军营中,你要不要去看看?”

曼努埃尔见以撒陷入沉思,小声说着。

“不急,你现在准备带着他们去训练场吗?”

以撒出言问道。

“是,我虽然年纪尚小,但您不是常说,忠诚要从幼时抓起。”

“我已经学会了他们的语言,可以带着他们进行一些队列训练,可以和他们谈谈心,争取获得他们的信任。”

曼努埃尔一本正经地说道。

“这倒是,他们本来就是父皇花了十年的时间带出来的,对你有天然的亲近感,再加以诱导,肯定会是一支忠心耿耿的军队。”

“年龄不是问题,有志不在年高,蛮王哈拉尔德也是从11岁就开始统领部落,四处征战,只要你有能力,他们会信服的。”

以撒鼓励道。

“对了,还有个东西送给你。”

以撒从侍从手中接过一柄装饰华丽的火枪,递给曼努埃尔。

“这是君士坦丁堡兵工厂最新制造的装饰火枪,做工精良,价值不菲。”

“这是最好的一把,主体由大马士革钢打造,枪身和枪托都是来自新色雷斯的粉红象牙木,上面雕刻着鹰徽和橄榄穗,也是出自意大利大师之手。”

“本来这柄火枪是兵工厂的负责人送给我的纪念品,既然伱胸怀大志,这把枪就作为礼物送给你了。”

曼努埃尔又惊又喜,连忙抱过火枪,脸上绽放出一丝发自内心的笑容。

“谢谢哥哥,我会好好努力的!”

接过火枪,曼努埃尔仰起头望着以撒。

“哥哥,我听说不少名贵武器都有它自己的名字,您的这把火枪叫什么名字?”

“暂时还没有,你自己取一个?”

“既然有鹰徽和橄榄穗,就叫皇家橄榄怎么样?”

“好名字,没想到你还有艺术上的天赋。”

以撒微笑着摸了摸曼努埃尔的小脑袋。

“你准备把这支瓦兰吉卫队怎么办?是要训练成一支可上战场的强军,还是依旧当成玩具和仪仗队?”

“当然是要上战场的。”

曼努埃尔立刻回答道。

“君士坦丁堡兵工厂最近还研发出了一种重型火枪,过段日子我派人送一百柄去你的军营,这些瓦兰吉人身强体壮,正好适合,你可以试试。”

“好的,我早就听说过君士坦丁堡兵工厂的大名,也想见识见识他们的最新武器。”

“还有一件事,”

以撒思考片刻,缓缓开口。

“最近是不是有些来自塞尔维亚的贵族找到你或者你的母亲,想请你们帮他们主持公道?”

曼努埃尔一听,当场就急了,连忙为自己辩解。

“皇兄,有些人的确来找过,但我可以保证,我和母亲都没有答应他们的任何条件,就连会见也是当着父皇的面进行的,绝对没有私底下的来往!”

“我不是在怪罪你们。”

以撒看着曼努埃尔脸上的冷汗,微微有些好笑。

“你今年十岁了,这个年龄的君主是权臣们最喜欢的,他们不来找你反倒奇怪。”

“塞尔维亚局势本就十分混乱,自从前任大公拉扎尔·布兰科维奇去世后,这种混乱局势再次加深,公子争位,贵族割据,百姓流离。”

“拉扎尔大公死前为了保住自家地位,罔顾了当年跟杜拉德大公许下的誓言,没有将大公之位传给弟弟乔治·布兰科维奇,而是将领地分给了三位儿子。”

“乔治当然恼羞成怒,拉拢了倒向自己的一帮贵族,自封塞尔维亚大公。”

“正是因此,塞尔维亚的内战打打停停,局势混乱不堪。”

见曼努埃尔沉默不语,以撒叹了口气。

“当然,这些事情也不能全怪你的舅舅和表兄们,塞尔维亚贵族拉帮结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多争端早在奥斯曼和匈牙利的争霸时期就埋下了伏笔,分裂和内战几乎是历史的必然。”

“一个没有威望的君主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只能充当各大势力的代言人。”

“我以后绝不会这样,我要当一个好君主。”

曼努埃尔坚定地说道。

“那就去招揽自己的班底吧,以后你可以正式宣称塞尔维亚大公之位,和塞尔维亚的各大贵族多多接触,招纳流民,组建军队。”

“你是我的弟弟,东帝国的皇子,身上有四分之三的塞尔维亚血统,能说一口最正宗的塞尔维亚语,他们不会排斥你。”

“你的祖母和母亲都是塞尔维亚的大贵族,他们的家族可以引为外援。”

“布兰科维奇家族并不是所有人都和几个分裂势力沆瀣一气,德拉加什家族更是老早就和我们有所往来了。”

以撒说道。

“您……您真的允许我组建自己的班底?大臣那边会同意吗?”

曼努埃尔有些高兴,但依旧怀有顾虑。

“怕什么,这个权力我还是有的。”

以撒挥挥手。

“等这场战争打完,我会正式册封你为塞尔维亚大公,随时准备进军塞尔维亚,不说完全消灭他们,但至少要打下一个容身之地。”

“行,我等着,我会好好练兵的!”

曼努埃尔的眼里绽放出光彩。

“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外交局势依旧不太好,我们与匈牙利和瓦拉几亚之间迟早都会打上几仗,你要是能够尽早在塞尔维亚站稳脚跟,我的压力也能减轻一些。”

曼努埃尔重重点了点头。

以撒笑着拍了拍他的肩,双腿一夹,策马而去。

来到大皇宫内,以撒将马交给侍从,走向花园中的人工湖。

人工湖边,君士坦丁十一世,外交大臣斯弗朗其斯和宰相伊苏尔特在一起钓鱼,三人专注地盯着湖面,一动不动。

以撒向装鱼的木桶瞥了一眼,全是空的,还真就一条都没钓上来。

“咳咳,父皇,我有事找你们。”

“别吵,没看我们在钓鱼吗?”

“你把我的鱼都惊跑了!”

君士坦丁十一世转过头,眉毛一挑。

“呵呵,陛下,还是国事为主吧,这鱼恐怕是钓不起来了。”

伊苏尔特笑呵呵地放下鱼竿,站起身来,舒展了一下筋骨。

“伊苏尔特,我把你叫过来,是让你帮忙处理政务的,不是来钓鱼的!”

以撒不满地哼了一声。

“哪敢呐,政务都处理完了,我们才来小聚一会儿。”

“我和斯弗朗其斯最近帮您发掘了几个贤才,在处理政务上颇有才华,有时间就介绍给您。”

“北非呢?也是交给你们的那群贤才来帮忙管着?”

以撒将信将疑。

“是啊,其实您在北非建立的行政机构已经比较完善了,凭您的威望,再加上阿莱克修斯皇子的坐镇,没人敢随便破坏规则的。”

伊苏尔特慢慢收起鱼竿,摘下帽子。

“如果您愿意稍微扩大一下行政机构,我们这些官员也能得心应手一些。”

“哪有钱啊,人才也不够,最近又要打仗了,等打完奥斯曼,我就着手建立教育制度,培养行政人才。”

以撒轻叹一声。

“现在你们还是得多担待一些。”

“说起这个,我们刚刚说要举荐的人才中,倒是有一位愿意身兼多职,只拿一份工薪。”

一旁的斯弗朗其斯也是笑着说道。

“哦?还有这等好事?”

以撒有些兴趣。“就是那个巴西利厄斯,您的皇室教师。”

斯弗朗其斯说道。

“他是我一位故友的儿子,早年游历欧陆,文武双全,对帝国无比忠心。”

“我们离开迦太基时,正值迦太基城从前的执政官病故,所有人都不太想挑起这个职位,就他毛遂自荐。”

“书面报告已经呈递给您了,您还没看吗?”

“最近几天琐事太多,的确没看。”

以撒沉吟道。

“他的确有些才华,若是想当这个执政官,不妨就让他暂代,但我可说好,孩子的教育也不能丢下!”

其实,在东罗马群臣心目中,君士坦丁堡和迦太基两座城市的执政官不是什么理想职位,以撒平时管得太多,事必躬亲,留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很少。

干的不错,那是皇帝的功劳。

出了差错,那就等着受罚吧。

于是,两座都城的执政官也就只能充当皇帝或皇子的文书,贪腐弄权更是别想,就连级别更低的保民官的实际权利都比他们大。

“我知道他一直想往上爬,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但阿莱克修斯不爱管事,一切政务必须交给莱昂诺尔过目,再交到我的案头,明白吗?”

“放心,我们都知道规则。”

以撒点点头,一挥手,侍从将穆什科特火枪递上来。

装药,架杆,点火,发射,一气呵成。

浓厚的烟雾散去后,几人震惊地看着以撒。

“陛下,您要是有什么心事就不妨告诉我们,这……”

伊苏尔特很是小心地说。

“不不不,重点不是我,是枪。”

以撒哭笑不得,将穆什科特火枪放在木桌上,供几人观察。

“这是君士坦丁堡兵工厂最新研制出的重型火绳枪,名叫穆什科特火绳枪。”

“这种火枪的结构已经十分完善,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完全拥有了建立火枪兵团的能力。”

“你准备怎么建立火枪兵团?”

君士坦丁十一世抚摸着冰冷的枪身。

“我原来就已经试着建立了以枪刺方阵为主体的一支兵团,即近卫军第三军团。”

“事实证明,近卫军第三军团的表现的确不错,在面对威尼斯雇佣骑手和突厥骑兵时占尽了优势。”

“这一次,我准备从两个方向下手,在东罗马军队中推广火枪。”

以撒大手一挥,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第一,近卫军第二,第三和第四三个军团全部扩充为两千人规模,换装穆什科特火绳枪和制式长矛。”

“每个军团分为两个大队,每个大队包括六百名长矛兵,四百名火枪手,战略辅助人员不算在其中。”

“这几支军团具备独自应对小规模战斗的能力,必要时也能共同组成一个六千人的大方阵,应对敌军骑兵的集群冲锋。”

以撒略微思考,还是将长矛兵的占比提高了一些。

早期的西班牙大方阵中还有剑盾兵和长戟兵,但历史证明,这几乎就是无用的编制,完全可以抛弃。

后来,随着火器的进步,西班牙大方阵出现了改良版,火枪兵的比重占到四分之三。

凭借以撒现在的火枪技术,暂时还没有这个能力。

“穆什科特火绳枪威力大,射速慢,火枪兵需要采用多线战术,前排打完一轮就后退装弹,后排上前发射,以此类推。”

“火枪兵除了配备火枪外,还会携带一柄板门大斧,用作火枪发射的支架,也具备一定的近战功能。”

“但是,为了给火枪兵提供保护,长矛兵是必需的,五米的长矛组成长矛阵,完全可以让骑兵们狠狠吃上一壶。”

“这种大方阵步兵可以很好地对保加利亚人和奥斯曼人钟爱的骑兵进行反制,哪怕是同样使用火枪的耶尼切里,他们也绝不是大方阵的对手。”

穆什科特重型火绳枪是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火枪,有效射程远比耶尼切里火枪远。

况且,耶尼切里禁卫军中只有十分之一的士兵装备了火绳枪,在火力上肯定不如以撒的大方阵。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步兵战术的进步彻底抛弃骑兵,大方阵依旧需要配合上各式轻重骑兵才能发挥出最大战斗力。”

“大方阵最大的缺点就是行动缓慢,在面对远程抛射的弓箭时很难做出有效还击。”

以撒记得,一个世纪前的英格兰长弓如果装上特殊的轻质箭头,有效射程可以达到两百四十米,强弩可以达到四百米,而穆什科特火枪却最多达到两百米。

“当敌军试图通过弓弩这种远程武器来消耗大方阵时,骑兵就派上了用场。”

一席话毕,三人都陷入了沉思,在脑海中构建着大方阵的模型。

“听起来不错,但具体效果如何,还得看实际情况。”

伊苏尔特点评道。

“嗯,这倒没错,我也准备立刻开始对三个军团的改造,争取在开战前形成一定战斗力。”

“陛下,您这些军事上的事务说给我们听,我们也没办法提出什么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啊。”

斯弗朗其斯笑道。

“大方阵的确不需要你们插手,但这第二点就和政务机构息息相关,你们必须尽快落实。”

以撒望向伊苏尔特,神情严肃。

“第二,我准备建立罗马射击军,也以穆什科特火枪和板门大斧为主要武器。”

“陛下,我承认您的确很会挣钱,但我们的军队已经很多了,建立大方阵之后,光是中央军就已经突破三万,加上边防军和斯拉维斯军团更是直逼十万。”

伊苏尔特见以撒还要扩军,眉头紧蹙。

“您每年的军费开支超过总收入的一半,您再这样扩军下去,财政迟早会崩盘。”

“不,你们没有搞懂我的意思。”

以撒摇摇头,面露微笑。

“在我的构想中,射击军不需要招募,直接由各大城市的城卫队,警察队和消防队整编而来,由城市的护民官负责管辖,平时参与城市守卫,也掌管治安和消防。”

“我们会在原有基础上给他们涨一些工资,战时直接征召,发放临时的战争津贴。”

“根据各个城市射击军编制的不同,我们将射击军分为首都军和市民军。”

“首都军只在君士坦丁堡和迦太基城设置,都是一千五百人,齐装满员。”

“其余城镇设置市民军,每个城镇的射击军人数也不同,大约在两百人到一千人之间。”

“但是,每一支市民军的军官全部依照一千人来培养,将指挥架子搭起来,形成许许多多的“缺编团”。”

“战争时期,我们可以临时征召更多士兵,迅速将员额补齐,拉上战场。”

此言一出,三人纷纷陷入沉默。

这就是以撒准备在东罗马帝国推行的军事改革,目的是建立起近现代动员兵制度的雏形。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您准备怎样保证射击军的战斗力呢?”

伊苏尔特提出疑问。

以撒走到桌前,拍了拍穆什科特火枪,看向三人。

“你们觉得,相比其他武器,火枪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威力大?”

斯弗朗其斯说道。

“不,是价格便宜,而且容易上手。”

以撒摇摇头。

“一副步兵铠甲的价格是一柄火枪的三到四倍,一张钢弩的价格和一柄火枪相差无几,但弩矢极贵,比铅弹贵很多。”

“改用火枪后,军费短时间内略有增长,但战斗力却成倍提升。”

“一个普通青壮年在训练一周后就可以轻松掌握火枪发射的基本要领,训练半个月就勉强达标,可以直接拉上战场。”

“他们不需要学习大方阵这样的复杂战术,会用火枪,具备一定的近战能力即可。”

“我也不准备给他们披挂铁甲,最多配备皮甲和棉甲。”

“在一场战争中,少量精锐是不可或缺的,但海量可堪一用的杂牌才能带领我们走向最终的胜利!”

“你是说,把他们当成炮灰?”

君士坦丁十一世冷哼一声,别过头去。

“也不能这么说,奥斯曼人和保加利亚人暂时还没有发明出一个可以有效遏制火枪兵的军事战术,他们的伤亡率也不会太高。”

以撒苦笑着说。

“我们也可以在射击军中塞入大量的西非黑奴,他们从小就被部落酋长在长期驯化中磨掉了野性,毫无自我思想,只会一味服从,是最好的炮灰。”

“至于忠诚度方面,我会让退伍老兵和军人子弟担任射击军的军官,帝国优待军属,从不吝啬,有他们在,我可以保证射击军一百年的忠诚。”

以撒抬起头,凝望着君士坦丁十一世。

至于一百年后,阶级固化,军属腐化,罗马射击军当然也会像原时空中的沙俄射击军一样面临诸多问题,淘汰或是改革,全看后人的智慧。

以撒管不了那么多了。

“随你吧,也不知道你从哪里来的鬼点子。”

君士坦丁十一世点点头,正式敲定大方阵和射击军的组建。

“那就这么说定了,大方阵和射击军的改革即刻执行,大方阵预计在战前完成改革,射击军则分两到三年,逐步推广。”

“我们换下来的武器统统出售给马穆鲁克人和刚果人,挣来的钱用以制造穆什科特火绳枪。”

“君士坦丁堡兵工厂还会继续扩建,我还准备建立迦太基兵工厂和帖撒罗尼迦兵工厂,全部放在城市的工业区中。”

以撒微微托腮,思考起来。

“君士坦丁堡兵工厂体系完备,上到火枪火炮,下到铠甲刀剑,无所不造。”

“迦太基兵工厂离阿特拉斯山脉矿区和盐碱地硝田更近,负责火器的铸造,火药的生产和铅弹的制作。”

“帖撒罗尼迦兵工厂负责辅助君士坦丁堡兵工厂,共同承接订单,参与装备制造。”

伊苏尔特提笔记下,一脸肉疼。

“陛下,您要是把这些钱投入到民生工程上,百姓们肯定日夜为您祈祷,连喝酒时也会祝您健康。”

“等我打赢了保加利亚人和奥斯曼人,所有人都会骄傲地挺起胸膛。”

以撒哈哈一笑。

解决了心头大事,他的心情颇为愉悦。

“别担心没钱,达·伽玛的船队这么久还没回来,如果不出意外,肯定是有了重大发现。”

“我有这个预感。”

以撒望向北方,深深吸了一口带着硝味的空气。

经济良好,百姓安康,工业繁荣,军事进步。

这个春天,真是一个美好的季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