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 第246章 绣衣御史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第246章 绣衣御史

作者:木屋城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8 22:16:27

第246章 绣衣御史

卜府。

卜家虽然赐爵关内侯,可家族底蕴差些,又是刚迁来长安城没几年,断然挤不进尚冠里那等拔尖的贵胄聚集区。

勉强在北第靠北处置办了一座宅子。

“父亲。”

卜式迈入后堂时,次子卜梁出门来迎,见父亲只是点点头,面色平淡,卜梁察觉到不对,挥手驱走下人。

“父亲,可是陛下御驾亲征出了事?”

他问话时神情紧张,卜式却很泰然,入了内堂坐定,随后才平静道:“陛下无事,匈奴退兵了。”

卜梁心中稍安,脸上疑惑却未退去。

“那……”

向来以和善富家翁示人的卜式,今天却显得心事重重,不复往日笑颜,脸上功夫都懒得做了。

“唉。”

端坐在榻上的卜式又叹一声,“为父非是忧心战事,而是忧心齐王啊。”

卜梁脸色微变,纵然四下无人,他仍旧不自觉的放低声音,好似在谈论某种禁忌一般,“父亲何出此言?”

“……据我观察,有过上次监国的经历,这次太子雷厉风行了很多,有些说一不二的味道了。”

说到这儿。

卜式眼神阴郁下来,“长此以往,谁还能记得陛下尚有他子?”

跪坐一旁的卜梁听懂了,也沉默了。

自己父亲如今官居御史大夫,可他的立场、处境,与当下的丞相石庆一模一样。

石庆曾任太子太傅,教导太子多年,这层身份放在那儿,无论他以后调任何职,哪怕是三公之首。

旁人也永远都会记着他身上的印记——

而卜式的境遇与石庆类似,甚至绑定的更深,卜式先任齐国国相,辅佐齐王,后任齐王太傅,教导齐王。

始终绕不开一个‘齐’字!

这等关联之下,你入了京,担任了御史大夫,旁人难道会忘了你之前的履历吗?

不会。

卜式很无奈,他知晓这一切都是谁在幕后推动,正所谓:天子让你争,你不争也得争!

圣意在前,藏于内心深处的野望在后。

卜式争了。

太子宫与猗兰殿冲突时,他不仅坐山观虎斗,还推波助澜,效果很不错,李家失势,皇四子一系元气大伤。

但也止步于此了,齐王最大的对手——太子宫,卜式多次尝试触碰,全都无功而返。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父亲,储君一事急不得。”卜梁替父亲斟上一杯茶,缓缓道。

他心性年轻些,遭遇挫败反而比自己父亲更乐观些,也可以说是——

“来日方长,一步步谋划,总能水滴石穿。”

听到次子这话,卜式心中颓然稍减,回想起先前宣室殿内的情形,神情慢慢郑重几分。

“吾儿说的是,急不得,有些事慢慢来。”

“科举已经定制,将来两年一次,下次……”他看向自己次子,“你温一温科举所考经义,下一次也参加吧。”

卜梁疑声道:“父亲不是说还需观望吗?”

“局势明朗了。”

卜式摇头,到现在这个程度,足以让他下注了,不止是卜家,朝堂很多大员之后估计也会跟进。

朝廷第一次开科取士里,寒士占绝大多数,登科录取的进士也多是寒家子出身。

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皇帝操纵的黑幕太大,至少光禄寺在初考第一遍评卷时,是严格按照才学来评的。

换言之。

参考的名门子弟,很少。

刘德能来,是宗室按照皇帝的意思,在捧场;东方敬会去,是他父亲东方朔要求的,同样是捧场。

由太子献策,朝廷推动的第一次开科取士中,像刘德、东方敬此类考生,有,但不多。

走科举,与走察举、征辟的道路不一样,又是第一次,前途很不明朗。

即便是东方朔,不也只派了次子参加?

大汉公卿之家,二千石、千石之家,他们族中后辈入仕的途径很多,对其而言,没必要跟一群泥腿子争条不安稳的路。

再者。

放到卜式个人身上,他也不愿意让自家子弟去给太子捧场……

但此一时彼一时。

赵过、刘德等人的优厚待遇一出,科举选士不明朗的前途,现在明朗了,卜式不介意让自己次子试一试。

“研墨吧。”

父子两人交谈一阵,卜式揽袖提笔,卜梁也不问父亲要做什么,应声研墨。

不一会儿,卜式边思边写,将朝堂近况、后期谋划一一落于纸上,待吹干墨迹,装入信封,他将信递给次子。

“你亲自送去齐国,要么交到你兄长手上,要么交给齐王,不要假于他人之手。”

卜梁慎重接过,“唯!”

卜家长子,现任齐王内史……

……

太子宫,甲观殿楼台。

两位良娣动作娴熟的在旁收送奏疏,刘据伏案垂首。

御史大夫确实没看错,有过一次监国经历后,这一回刘据游刃有余了很多,再不复上次的忙乱。

这时,阁楼里传来脚步声,魏小公公缓步靠近,呈上一份文书,“殿下,丞相遣人送来了告缗事宜的卷宗。”

刘据接过。

尚未翻开细看,他便问道:“丞相怎么说?”

魏小公公恭声道:“据传送卷宗的丞相长史代言,丞相与公卿们议了议,认为告缗与时局不妥,理应废除。”

“嗯……”

刘据一边应、一边看手上的册子,其上记着因告缗引发的地方骚乱,他只是扫了一遍,便将其放下。

“回复丞相,就按他们说的办吧。”

“是。”

魏小公公躬身告退,不过他刚下去一会儿又折返回来,“殿下,金厩长求见。”

听到这个名号,刘据身旁的两位良娣款款起身,与小太监一同出了阁楼。

片刻后。

“殿下,来犯匈奴查清了。”金日磾立于桌案前,沉声道:“结合朔方战报和草原送来的消息,可以确定是乌维!”

乌维单于?

刘据闻言放下手上奏疏,示意金日磾继续。“根据渠毕的消息,乌维自从与左贤王分裂后,他所处势力范围被其他两部夹在中央,举步维艰。”

“这才冒险南下寇边,想借此提振己方士气,拉拢草原其他部落。”金日磾言道。

刘据蹙眉一阵,叮嘱道:“往乌维王庭和左部王庭加派人手,再有下次寇边,朝廷起码得收到些风声。”

金日磾面露狠厉,“殿下,臣请命亲自去一趟漠北!”

“……小心点。”

“喏!”

金日磾重重施完一礼,大踏步离去。

刘据望着他离开的方向,凝视片刻,旋即收回视线,只是他刚低下头,脚步声又起,这一次略显急促。

魏小公公快步爬上阁楼,行到太子身侧,低声道:“并州、朔方传来消息,陛下归途中,河东、陇西、北地三郡太守应对不利,先后自杀。”

“牵连官员不计其数!”

刘据眉头微挑,他之前有预料过类似场面,毕竟皇帝含恨一拳打出去,没打到匈奴人,难道真打空气?

总得有人为此负责。

不过让刘据略微惊讶的是,替自己皇帝老爹的愤怒买单的人,有点多,也有点惨……

自杀的三位太守中,河东郡在长安东边,陇西郡在长安西边,北地郡在长安北边。

从此处看。

皇帝杀心之盛,属实强烈,三位太守死的不冤……

在陇西郡‘请’最后一位太守自杀后,皇帝率领南、北二军从右扶风返回了长安,一路风风火火。

回京后,皇帝的怒气似乎没有消尽,返回未央宫的当日便将公卿召来,刘彻对众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朕欲效仿吴起简募良材,招募一支常备兵力!”

宣室殿内。

众人还面面相觑之际,刘彻甚至戎装未解、连龙塌都没坐上,尚立在大殿中央,便转头看向卫青,直接问:

“大将军,你认为可不可行?”

“回陛下,招募常备兵力于军队来讲,并无难处,难点在于财政。”皇帝此刻情绪不对劲,卫青言简意赅。

“好。”

确定了这头没问题,刘彻当即转头看向桑弘羊,眼神直勾勾的,“大司农,国库有没有难处?”

“额……”

桑弘羊被盯的发毛,拱手道:“陛下,募兵与服兵役不同,需要朝廷支付粮饷,数量如果……”

“你直接说!”

刘彻粗暴的打断他,“有没有难处!?”

看着皇帝那吃人的眼神,桑弘羊躬身一礼,咬紧牙关道:“回陛下,数量少可行,数量多朝廷绝难支撑!”

话到此处。

殿内气氛早已凝固,谁也不知皇帝去了一趟北边,到底看到、遇到了些什么,以至于愤慨至此。

同样立在殿内的刘据双手负前,朝左侧甲胄在身的表兄霍去病使了个眼色:‘怎么了?’

霍去病神情冷峻的朝上挑了挑眉,嘴唇示意:‘北方边防糜烂。’

“嘭!”

“一群庸臣,肆无忌惮!”

此时,皇帝积蓄在胸中、导致情绪怪异的那口怒气,终于爆发,他扔了马鞭,踢了案几,双手叉腰,咆哮着:

“这才几年?几年不打仗,都一个个躺进温柔乡了?”

“边关告急,战报送来,朕连夜发出军令,他们倒好,有抱着女人呼呼大睡对军报置之不理的,有惊慌失措的。”

“还有……还有…”

皇帝说到这儿,眼珠发红,猛地抽出太子剑,奋力朝脚边一张案几劈去,“给朕诛了他全族——!”

“河东郡守知晓前线战报后,畏缩不前,故意落马受伤,拖延进兵时间。”

听到这话。

王温舒沉下脸,转身向皇帝一拱手,“贻误战机,当斩,臣立刻去办。”

说完,他便转身出殿。

到了这时,皇帝要发泄的也发泄了,或者说,是压制了,他提剑迈上御阶,也不坐回龙塌,只来回踱步。

同时嘴里冷声道:“大司马府即日起,派出使臣往边关巡视,凡是边防懈怠者,严惩!”

“喏。”卫青应道。

刘彻眯眼思索一阵,补充道:“御史大夫下新增绣衣府,置绣衣御史,持节杖、虎符,同巡地方!”

此言一出。

殿内无论文武皆是一惊,可脊背发凉之际,群臣也不敢擅自出言劝阻。

因为那绣衣御史明显是个幌子,是陛下安插自己耳目的由头,那些耳目,在场众人虽未到谈之色变的地步,但也敬而远之。

然而。

节杖代表如朕亲临,虎符则能调动军队,皇帝划给绣衣的权力,未免太大了吧?

只是李敢的余音尚未消散,河东郡守的蠢招在那摆着,皇帝劈砍的案几也近在眼前……

众人犹豫之际,刘彻却好似没有察觉到异样,继续自顾自吩咐道:“骠骑将军。”

“臣在。”

“着你挑选勇猛之士,汉人可,匈奴人也可,甚至羌人、乌桓人都可,只要忠于大汉,皆可招募!”

皇帝看向霍去病,肃声道:“朕要一支随时随地候命的精锐,下次匈奴人再来,朕不希望无兵可用。”

“喏!”霍去病沉声应道。

怎么募兵,募多少兵,给什么编制,置于何人麾下,其实在皇帝返京途中,已经和身边将领商议过。

此刻……

不过是在说给其他大臣听。

皇帝又看向台下两人,“大司农,少府,即日起朝廷一切用度,能省则省。”

命令仿佛只说了一半,缺少了为何这么做的原因,但无需皇帝说明,桑弘羊和赵禹听完,殿内众臣听完,不言自明。

大家都明白为何这么做。

此情此景,不过是往日情景再现罢了,皇帝再一次进入了捞钱、打仗,打仗、捞钱的循环往复中……

先前对南越、东越的征伐,也发过兵没错,但在皇帝、在朝廷、在大汉的眼中,那不叫动兵。

跟大汉的心腹大患匈奴开战,才叫动兵!

才值得皇帝大张旗鼓!

匈奴南下一次,唤醒了一位一生都充斥着‘武’字的男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