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 第243章 盛世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第243章 盛世

作者:木屋城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8 22:16:27

第243章 盛世

皇帝私下与大将军卫青相处时,曾对这位姐夫兼小舅子说过:“朕多做,惟愿后辈少做,骂名朕来担。”

他这句话,与‘陛下当政,兵戈不止,与民生息,需候太子’算是不谋而合。

皇帝的心声、对继承者的期望,这些许多朝廷公卿都看不透的事情,一个少年郎却能一语道破。

千里驹,名副其实。

当然。

引得皇帝龙颜大悦的原因,聪慧只是其一,这位聪慧的少年乃宗室子弟,便是其二!

少年名:刘德。

高皇帝的同父弟楚元王刘交后裔。

从血脉渊源上来讲,与当今天子刘彻实际相差比较远了,但再远,也是宗室,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

况且,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有造反的淮南王、衡山王、胶东王,还有乱搞通奸的江都王、广川王、齐厉王等等等等奇葩在前。

宗室好不容易冒出来一个才子,刘彻作为刘氏的族长,简直喜出望外。

这份喜。

倒不是宣室殿策问才有。

早在光禄寺初考时,皇帝就注意到这位与太子年纪相仿的刘德,考进士科,一手辞赋行文端的是漂亮。

事后皇帝特地派人调查过他,刘德自小修习黄老之术,年纪轻轻便将《老子》知足常乐奉为圭臬。

眼下当庭策问后,见刘德聪慧过人,皇帝是越看越喜欢,心说:‘奉行无为不争,还与太子年纪相仿。’

‘最妙的是他出身宗室旁系!’

‘如此人才、心性,将来培养成太子助力,属实是护我宗庙的不二人选!’

‘好!’

刘德尚不知晓,他仅仅是说了一句话,龙塌上的皇帝就给他安排好了一生……

不止是刘德,旁人同样如此。

能入未央宫参与殿试的人,都是皇帝亲自过目挑选出来的,否则,此刻宣室殿内为何多是衣着朴素之辈?

倘若放开手,任由光禄寺一众官员主导选拔,今天能入未央宫的士子,一半都能被世家子弟占据。

另一半。

则被儒家子弟充斥……

皇帝不缺儒生使唤,世家大族的姓氏他也看厌烦了,小吏、商贾、寒门、农家子,这些人——

殿试结束后。

当日,朝堂公卿便被召进宫中,一同入宫的,还有大农丞王衡。

后者被唤来,是审阅一份有关农事的策问,而前者,是一起来阅其他答卷的。

翌日,酉时二刻。

宫墙下,人头攒动,喧闹嘈杂。

有不安期盼的士子,有跟随自家主子的奴仆,还有聚在周边看热闹长安百姓,个个翘首以盼。

“哎,来了来了!”

“黄色绸缎写的榜诶!”

“肃静!”

“咳,肃静~”随着禁卫喝出一声,又紧跟一道公鸭嗓后,闹哄哄的场面不一会儿便安静下来。

“元鼎三年,秋九月,兹有鲁国良家子,丙吉,严于律法,忠于王事,登科次第!”

哗——

台下呼喝瞬起,人群尚未四处张望找寻正主,只听高声又起:“另有沛郡宗室子,刘德,温润如玉,才思机敏,登科中第!”

话罢,喧哗亦有,但少了几分惊讶,似乎多了几分理所当然。

紧接着。

公鸭嗓突然拔高,唱念出此次科举第一名:“北地贫家子,赵过,献农有方,忠愿竭诚,登科高第——!”

话音未落,人群中的惊呼再难抑制,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左顾右盼、四处张望的面孔,人人都在问:

“赵过是谁?”

“贫家子?竟然力压宗室子?”

“他在哪?赵兄可愿现身一见?”

便是在这乱哄哄的吵闹中,人群外围,几名北地郡士子中爆出惊呼声:“赵兄,你拔得头筹了!”

“嘿!这儿、这儿,赵过、赵兄在这儿!”

“赵郎君,陛下已在宫中备好酒宴,特意命咱家来邀,请吧。”

这是公卿才有的待遇吧?

北宫门外忽然从喧哗的顶峰,瞬间降至寂静的谷底,在场之人无一不张大嘴巴,瞠目结舌。

晕乎乎的他都不知道之后自己说了什么,只知道跟着一脸笑眯眯的老太监入了宫。

等他走后——

鼓噪声陡然炸开!

兴奋、震惊、不可思议的交谈,遍布整个北宫门前。

科举前三名都被请入了宫,赴天子宴。

而余下的榜单虽然换成了一位光禄寺官员唱念,层级看似是降低了些,但由于前三名受到的礼遇太高。

每当一位登科进士被念到名字,人潮中就会翻起一阵欢腾,随着北宫门外的场景传播出去,也有更多人聚拢而来。

百姓看热闹,官员,就是看门道了。

许多京官在听闻皇帝对科举前三名的待遇后,顿时捶胸顿足、悔恨交加,相似话语在京城各地泛起,诸如:

“哎呀!”

“早知陛下如此礼遇,何需等同僚举荐我儿?”

“我家子弟长于经学,岂不比那什么小吏、农家子更加优异?”

“唉!”

叹气归叹气,事已至此,他们也只能羡慕嫉妒恨。

不过,有以上情绪的官员,大多数品阶都位于中底层,真正的高层公卿,惊讶、感慨或许有。

但让自家子弟上场、我去我也行的想法,他们是万万没有的。

他们知道。

世家子、勋贵子、公子上去,也抢不过那几位,因为皇帝陛下不要!

陛下就要赵、刘、丙三人!

此次科举前三名,乃至后世科举状元、榜眼、探花的名次,在这几位才华大差不差的时候,真正决定他们排行的,其实是才华之外的因素。

比如皇帝喜好、政治主张、身份背景等,甚至于,是相貌!

当然了。

赵过,首先他是农家子,出身寒微,选他为状元,就是在立标杆,立给天下所有寒士的标杆。

其次。

BUFF叠满的男人,想落选都难呀……

最后,就是探花丙吉。

鲁国人,擢拔他同样是立标杆,立给所有诸侯国人的标杆。如果说当年的左官律是‘堵’,今天的这一幕就是‘疏’,皇帝在告诉各诸侯国的臣民:

“不要效忠诸侯王啦,都来朝廷!”

“朕给高官厚禄——”

“有关告缗,地方官吏瞒报、不报,臣建言……”

刘彻当时听完,立即便让宦者令将丙吉考卷挑出。

他要重用此人!

不见得。

堂堂公卿之子东方敬,连宣室殿的门都没摸到,旁人来了也只有当陪衬的份儿……

不过。

没有入殿试,不代表东方敬落榜了。

此次科举,前三名便不再细表,除他们外,当日参与殿试的另外二十一人,各有名次。

未能参与殿试者,则由光禄丞倪宽,会同一众属僚评判优劣,选出初步名单,再上报皇帝过目。

最终,于北宫门外公告,上榜士子皆称:登科进士。

由光禄寺官员评选出进士,堂堂公卿之子东方敬自然光荣在列啦,大鸿胪的儿子,肯定得卖几分薄面。

然后。

再然后,登科进士一百余人中,儒生就占据了三分之一……

看到这儿,有人可能就要问了,科举考试,考官竟然能看人下菜碟,随便卖面子?

这不就是舞弊?

真要深究,从后世明清成熟的科举制来论,的确是舞弊,但从唐、宋前期的科举制论,又不是舞弊。

因为唐、宋初期,科举考试的答卷,是不糊名的……

不糊名。

不就有了看人下菜碟的余地?

这也是为何光禄寺贡院初考结束后,一发现不妥,刘据就去了未央宫献策,规范科举流程。

然而,那时初考已经结束,问题无法挽回,只能等下次科举再施行新规。

好在光禄寺官员能动手脚,皇帝也行啊。

耍流氓谁不会。

你提拔世家子弟,朕就提拔寒士,看谁提拔……嚯,你居然还敢跟朕比谁提拔的多?

不敢?

奥,不敢就好。

随即,大汉第一次开科取士的结果,便成了大家所看到的那样,能入殿试者,十之**出身低微。

不入殿试,登科上榜者,十之七八也出身低微,即便倪宽偏向儒生,皇帝也明示了——

对此。

倪宽没有半点抵触心理,反而执行的非常彻底,一切皆因,倪宽本人就出身贫寒……

选他作为主考官,皇帝可不是乱选的。

放榜结束后,科举前三名由天子请进了宫,有了今日宴饮,就是真正的简在帝心。

未来赵、刘、丙三人,前途必然一片光明。

与此同时。

皇帝也没有厚此薄彼,前三名在宫中宴饮,其余登科进士一样有宴饮,而且是由太子亲自主持!

规格属实拉满……

夜。

华灯初上,春风楼。

“诸位。”大堂主座之上,太子居中,光禄丞倪宽居左,刘据见众人闻声望来,他随即举起酒盏,笑容满面道:

“今日你等登科,实为人生一大喜事,孤敬你等一杯,请!”

“谢殿下!”

堂下士子个个容光焕发,齐齐举杯,待一杯饮尽,堂内互相道贺、庆祝声顿起。

刘据见状,着人替自己又满上一杯,起身与他们攀谈之前,他先侧身朝倪宽敬了敬,笑道:

“今日在座子弟,日后皆是光禄丞门生,还需倪公多为朝廷敦促分忧啊。”

“不敢。”

倪宽闻言赶忙端起酒盏,微微躬身,谦虚道:“开科取士,所取进士皆为天子门生,臣万不敢贪功。”

刘据听罢,笑着点了点头,起身之余,也扶起倪宽,“光禄丞不必拘礼,今天是登科闻喜宴。”

“随意即可。”

“是。”倪宽嘴里应是,身体却依旧恭谨,脸上更是小心,极尽卑微。

见状,刘据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和道:“光禄丞且宽心,李广利之事,孤并未放在心上,用宴吧。”

“谢殿下!”

说话间,倪宽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昔日猗兰殿新起,李广利借李夫人之名,寻到倪宽府上,当初就是倪宽率先提拔的李广利。

只是如今早已物是人非,李夫人病逝,李广利失势,倪宽也要为自己当年的示好付出代价。

幸好太子宽仁,没有为难自己。

只是罚酒一杯……

刘据的确没有追究倪宽的想法,对方姿态给了,也就翻篇了,他转身便融入士子们庆贺的群体,觥筹交错去了。

“你不错,孤记住你了!”

登科进士多是寒门子弟,哪受得了这等大饼,一个个被太子迷得心潮澎湃、满面红光。

看着这些朴素又炽热的眼神,望着这些充满活力与抱负的年轻士子们,刘据嘴上飘忽,心底却是发自肺腑的畅快。

无关利益、权谋、算计。

那是一种……纯粹的自豪感,满足感,能替大汉做出些许改变的成就感。

刘据去做了。

目前来看,嗯,成效不错。

元鼎三年晚秋的这个夜里,长安灯火璀璨,青年意气风发,在这个夜里,诞生了无数豪言壮志、家国情怀。

此时此刻。

你们,我们,他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共同造就了这幅盛世画卷……

……

是夜,子时三刻。

长安北面,洛城门,黑黢黢的城墙外忽然响起急促马蹄声,城墙守卫立刻戒备。

“边关告急——!”

“匈奴大军寇边,一日进逼百里,五原倾覆,朔方求援,速报天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